正文 第27章 建立和諧生態倫理(5)(1 / 2)

緩衝區是指在核心區外圍為保護、防止和減緩外界對核心區造成影響和幹擾所劃出的區域,它一方麵是為了進一步減緩核心區受到侵害,另一方麵是為了進行經過管理機構批準的非破壞性科學研究活動。

實驗區是指自然保護區內可進行多種科學實驗的地區。實驗區內在保護好物種資源和自然景觀的原則下,可進行以下活動和實驗:有計劃地發展本地所特有的植物和動物資源,建立栽培和馴化試驗的苗圃、種子繁育基地、樹木園、植物園和野生動物飼養場;建立科學研究的生態係統觀測站、標準地、實驗室、氣象站、水文觀察點、物候觀測站,用收集到的數據和資料對生態係統進行對比和研究;進行大專院校的教學實習,設立科學普及教育的標本室和展覽館及陳列室、野外標本采集地;進行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再循環方麵的實驗研究;旅遊活動。

根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將自然保護區分為自然生態係統類自然保護區、野生生物類自然保護區、自然遺跡類自然保護區三個類別,這三個類別又可具體地劃分為九個類型。

自然保護區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它使人類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變化的規律及人和自然之間的協調關係,以便更合理地開發自然,使自然資源得以永續利用。自然保護區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生物多樣性作用。自然保護區的存在是為了實現最佳的生態效益,自然保護區有多種多樣的生物物種和自然群落,在其麵積範圍內使之生存和繁衍並能自然平衡發展的功能。同時自然保護區內還含有多種地貌、土壤、氣候、水係以及獨特人文景觀的單元。

第二,改善環境作用。保存完好的天然植被及其組成的生態係統,有助於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地方氣候,使生態過程正常進行,對地區環境的改善起著良好作用。特別是在生態係統比較脆弱的地域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對於環境保護更有重要的作用。許多自然保護區內生長著茂密的原始森林,而森林涵養水源的作用是巨大的。森林能阻擋雨水直接衝刷土地,減低地表徑流的速度,使其獲得緩慢下滲的機會。森林同時能吸收有毒氣體、殺菌和阻滯粉塵的作用。林木能在低濃度的範圍內吸收各種有毒氣體,使汙染的空氣得到淨化。

第三,環境監測作用。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生動植物中有許多種類是反應環境好壞的指示物,它們對空氣、水文和植被等汙染破壞狀況十分敏感,定位定點對自然保護區這些生物指示物受危害的程度進行觀察可起到監測環境的作用。

第四,科學培育作用。眾所周知,人類社會中所見到的園林花卉和家畜、家禽都是由自然界野生物種中培養和馴化選育而來的。隨著科學的發展,對某些珍稀動物或植物進行科學的培養和繁育,使之為人類提供新的更多的優質品種,也是自然保護區開展的一項實驗活動。

第五,宣傳教育作用。自然保護區是活的自然博物館,是向群眾普及自然界知識和宣傳自然保護的重要場所。

九、進行國際合作

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陸地、水體和大氣的連接、傳遞,使地球各部分之間進行能量和物質的交換,因而一個地區的變化往往會影響到另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地球。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是一個全球整體性的問題,它具有全方位、全因子、整體問題與局部問題交叉和互助促進、既有當前症狀又有滯後效應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要建立和諧的生態倫理,就必須加強國際性的合作和交流。

在治理、保護環境的長期實踐中,國際社會對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係有了逐漸深刻的認識,更加清醒地看到,為有效解決環境問題,必須溯其根源,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之中尋找保護環境的最佳途徑。將環境與發展對立起來,孤立地就環境而論環境,隻能是緣木求魚,不僅不能有效地保護環境,還會阻礙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在這一基礎之上,國際社會在環境與發展領域中的基本共識也在不斷增長。“隻有一個地球”、“為了全人類千秋萬代的共同利益”、“持續發展”等基本思想已被普遍接受,為開展切實有效的國際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但同時應該指出,有了合作的基礎,還僅僅是開始。從認識上的趨同到合作果實的收獲之間,還有很長的艱難的路,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眾多障礙有待克服。事實上,在環境保護的國際合作領域,各個不同的國家存在著相當大的分歧。在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過程中,需要確立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發展的原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必須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利用的自然資源作為基礎,而且隻能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程中,尋找切實解決環境問題的道路。環境保護自身並不是目的。人類的最終目的是讓包括子孫後代在內的全人類在美好的環境中享受美好的生活,不能因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某些環境問題而因噎廢食,消極地保護環境而放棄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必須兼顧保護環境和持續發展、眼前利益和長久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各自的具體國情來尋求環境與經濟的同步、協調、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