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地理故事(1)(2 / 3)

43

香港名稱的由來

香港,顧名思義,就是芳香的海港。關於這一美麗名稱的由來,曆來有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最可靠的說法,則是這裏過去曾是運香、販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

在明朝時,香港及廣東東莞、寶安、深圳一帶盛產莞香,此香香味奇特,頗受人們的喜愛,故而遠銷江浙,飲譽全國。由於當時販香商人們一般都是在港島北岸石排灣港將莞香船運往廣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們將這個港口稱為“香港”。將港口旁邊的村莊,稱為“香港村”。

1841年,英國侵略軍在港島南部赤柱登陸後,由一名叫“陳群”的當地居民帶路向北走。經過香港村時,英軍詢問該處地名,陳群用當地土話答稱“香港”,英軍即以陳群的地方口音Hong Kong記之,並用以稱呼全島。

在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中,香港作為全島的名稱被正式確定下來。1856年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和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之後,香港又進而成為整個地區的稱謂。

44

九龍名稱的由來

九龍半島之名源於南宋末年。南宋年僅九歲的末代皇帝,由丞相陸秀夫保駕逃到了珠江口東岸的大鵬山上。當地的村長為了給這個逃難的小皇帝安排住處,在巨石聳峙的山上發現了一個幽靜而秀氣的洞穴,就派人裝修粉飾,作為小皇帝的“寢宮”。

一天,小皇帝閑來無事,便問陸秀夫:“這裏有八座山,一山一龍,那麼這裏該有八條龍吧?”陸秀夫答:“不,這裏有九條龍。”小皇帝不解,追問:“哪裏有九條龍?”陸秀夫答:“帝為天,乃真龍下凡,原來八山八龍,加上陛下,就是九條龍了。”小皇帝聽了很高興。

這段對話,恰巧被當地村長聽到了,並傳了出去。從此,這個半島就改名為“九龍”了。

45

無錫名稱的由來

無錫在曆史上曾經有過梅裏、吳墟、梁溪、金匱等稱呼。“無錫”這一名稱最早見於《漢書·地理誌》。

據一些古籍的記載,說是在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的年代,人們在惠山的東峰發現了錫礦,故名之錫山。當時是“青銅時代”,人們為爭奪采礦,發生了不少鬥毆流血。到戰國末年,錫礦采盡。秦國大將王翦率軍攻克蘭陵(常州)後,在錫山駐紮,埋鍋造飯之時,發現一塊石碑,上麵刻著一段話: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有錫診,天下弊;無錫父,天下濟。

王翦自認此碑出露標誌著天下從此太平,故以“無錫”為此地名。到了王莽“新朝”時,推行“新政”,他就把一切既成概念“顛倒”過來,以示其“革命”,無錫就改稱“有錫”。但“有錫”沒幾年,東漢時又恢複了“無錫”,一直沿用至今。

46

寶雞名稱的由來

寶雞市,原名陳倉,因境內的陳倉山而得名。韓信“暗渡陳倉”就在這裏。陳倉為什麼改名為寶雞呢?

秦穆公時,有個獵人在捕獵時,抓到一頭似羊非羊,似豬非豬的野獸,不知叫什麼名字,便牽著去獻給穆公。走在途中,他遇著兩個小孩,他們指著這頭怪獸說:“這個東西叫‘媼’,常在地下吃死人的腦子,你想要殺死它時,隻要用柏樹枝打它的腦袋就行。”獵人正在半信不信之際,這頭怪獸也說話了,它說道:“這兩個小孩叫‘陳寶’,是兩隻玉雞,抓到雄的可以為王,抓到雌的可以為霸。”它的話音剛落,兩個小孩立即變作兩隻色彩斑斕的錦雞飛入林中。

獵人將此事稟告了秦穆公。秦穆公就派大批士兵前去捕捉。經過多天的圍獵,終於抓到一隻雌的。可是,剛一到手,它就立即化作一塊巨石,落在地上。而雄的則飛往南陽,落在雉縣。幾年之後,秦穆公果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