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老字號故事(1)(1 / 2)

老字號的特點就是曆史悠久,世代傳承,具有鮮明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並取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形成了良好的信譽。這樣的好品牌,哪一個背後沒有成串的典故呢?

56

“狗不理”包子的由來

清朝同治年間,有一個叫“高貴有”的男孩,他從武清縣楊村老家來到天津,當了劉家蒸食鋪的小夥計。

這家鋪子專賣什錦蒸食和肉包,主顧大都是往來運河碼頭的船工,纖夫、小商販。高貴有在店裏專管做包子,因為他幼年性格很強,父母給他起了個“狗不理”的小名。他人小心靈,做出來的包子好吃,賣得很快,受到人們的稱讚。

十六七歲時,他利用積攢的錢,在附近開起了包子鋪。人家喊慣了他的小名“狗不理”,久而久之,就把他經營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了。

高貴有有一手做包子的好手藝。他是天津最早放骨頭湯做餡,第一個用米發麵做包子的人。他做的包子大小整齊、色白麵柔,咬開流油、肥而不膩、味道鮮美。他20多歲時,因羞於再用小名做鋪名,曾改為“德聚號”。可是,人們仍然喜歡叫他”狗不理”。當時,慈禧太後吃了大臣送的“狗不理”包子,覺得很好吃,就派專人到天津去買。從此,“狗不理”包子的名聲就更大了。

57

稻香村名字的由來

稻香村是較全麵繼承和發展蘇式糕點的老字號商店。其製作技藝高超,並以兼營蘇式野味而聞名。

相傳數百年前,江浙有一家賣熟食的小店,生意清淡。一天晚上,店裏來了一個討飯的瘸腿漢子。老板見他可憐,就送了些吃的給他,又見天色已晚,便在店內一個角落裏鋪上稻草,留他住宿。

第二天,瘸腿漢子不辭而別,老板便把他睡過的稻草拿去燒火,沒想到煮出的肉香味撲鼻。於是,老板大肆宣揚,說瘸子是“八仙”之一的鐵拐李下凡,還將店名改為“稻香村”。從此,這家小店的生意逐漸興旺,其字號也被人爭相使用。

也許正是因為“稻香村”名稱之妙,當金陵人郭玉生帶著幾個深諳南味食品製作工藝的夥計來到北京,開創了京城首家生產和經營南味食品的商鋪時,“稻香村”這一字號就成了不二選擇。

58

六必居名字的由來

六必居的醬菜味美質優,行銷海內外。六必居中“六必”兩字的由來,有多種版本,大都跟明朝書法家、著名的權臣嚴嵩有關。

嚴嵩晚年罪行暴露,被抄家革職,淪為平民。一天,他經過正陽門外的一家小鋪,店主看他年老體弱,落魄街頭,心有憐憫,就給他一杯酒和一些醬菜與幹糧。

此時的嚴嵩早已不比當年,經曆大難的他吃起這些特製的醬菜來,覺得別有風味。恰巧這時老板說起,他和5個合夥人剛盤下鋪子不久,準備換字號,以特製的醬菜為主重新經營。嚴嵩感激老板的施飯之恩,主動請求為這個鋪子題寫牌匾。老板正愁不知道起個什麼名好,就請嚴嵩幫忙給想個好名字。

嚴嵩知道這個店鋪是6個人合夥開的,於是寫下了“六心”二字。可是,他細一琢磨,一鋪六心,很不吉利,便非常懊惱自己寫的這兩個字,更由此勾起往事。自己一生追逐名利,不料晚年落魄淒涼,而到現在才明白,這香甜的醬菜和平淡的生活更勝往日浮華。隻是自己已被名利誤了一生,再也不能回頭。嚴嵩越想越悔恨,提起筆來在那個心字上重重的劃了一撇。從此,就有了“六必居”這個字號。

59

王致和臭豆腐的由來

“王致和”始創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時至今日,“王致和”作為地道的“中華老字號”,以其產品的細、膩,鬆、軟、香五大特點備受廣大華人消費者的鍾愛。“王致和”臭豆腐更是以“聞著臭,吃著香”而聞名。那麼,這聞著臭吃著香的臭豆腐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他閑居在會館中,想要回家鄉,但交通不便,身上也沒有多少錢;想在京讀書,準備再次應試,但距下次科試還有很長時間。無奈之下,他隻好在京暫謀生計。

王致和的父親在家鄉開設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於是,他便在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黴,無法食用。但是,他又不甘心廢棄。他苦思對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他買了一口小缸,用鹽把這些豆腐醃了起來。後來,他專心讀書,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風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舊業,再做豆腐來賣。突然,他想起那缸醃製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他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他用口嚐試,覺得臭味之餘卻蘊藏著一股濃鬱的香氣,雖非美味佳肴,卻也耐人尋味。他將這些變質的豆腐送給鄰裏品嚐,大家都稱讚不已。

王致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臭豆腐以後,又經多次改進,逐漸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產工藝。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質量好,名聲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