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臭豆腐傳入宮廷。據說,慈禧太後在秋末冬初也喜歡吃它,還將其列為禦膳小菜,但嫌其名稱不雅。她就按其青色方正的特點,取名“青方”。
300多年間,王家雖更換了幾代人,卻始終保留著“王致和”這個老字號,保持著王致和臭豆腐的傳統風味。
60
都一處牌匾的由來
都一處燒麥館,創業於乾隆三年(1738年),起初是一個小酒鋪,由山西人王瑞福創辦。關於“都一處”牌匾的來曆,還有一段傳奇故事。
據說,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下通州私訪。回家進永定門,他來到前門一帶,這一天正是農曆大年三十,天色已很晚,老百姓都帶著齊備的年貨,從四麵八方趕回家吃團圓飯。眾多店鋪也早已關門上板,掌櫃的把全店人召集到一起“說官話”(舊社會商家年終結算賬目,分配獎勵,決定人員去留),分紅領賞。隻有王瑞福開的這家酒鋪仍在開門營業,乾隆一行3人便走進了酒鋪。
王瑞福一看這3位客人,衣帽整潔,儀表不俗。他又從衣著表情上猜出他們是一主二仆的身份。王端福憑著十幾年經營酒鋪的經驗,連忙把3位客人讓到樓上,把店中的洋酒“佛手露”和酒鋪自製的幾樣拿手涼菜“糟肉”,“涼肉”、“馬蓮肉”一齊端上桌來,親自為3人斟酒,並站在一旁伺候。
飲罷酒、嚐過菜,其中一個書生打扮的客人問王瑞福:“你這小店叫什麼名字?”王瑞福趕忙回答:“小店沒有名字。”這位客人聽見樓外鞭炮齊鳴,想到家家戶戶已在歡度新春,生出幾分感慨,他說:“這個時候還開門營業,京都隻有你們這一處了,就叫‘都一處’吧。”王瑞福當時一聽也就過去了,並沒太在意。可沒過幾天,幾個太監送來了一塊“都一處”的虎頭匾,並對王瑞福說,這塊匾是當朝乾隆皇帝禦筆賞賜的,三十晚上來吃飯的3位客人中,主人打扮的就是當今皇上。王瑞福聽罷連忙朝天叩拜,立即將匾掛在進門最顯眼的地方。
王瑞福還將乾隆坐過的椅子,用黃綢子圍起來,當“寶座”一樣供起來。並將乾隆走過的從大門到樓上的一段路保護起來,終年不打掃。日積月累,來往客人帶進的泥土越來越多,最後成了一道土埂,被稱為“土龍”。這條“土龍”在清代被列為京城的“古跡之一”。
“都一處”自乾隆賜匾後,生意興隆,許多人爭相來此觀看禦匾。後來,很多中外賓客用餐後都要在禦匾前合影留念,這一情景一直延續到現在。
61
天福號的由來
天福號始創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00多年曆史。2008年,天福號醬肘子製作技藝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當年,山東掖縣人劉鳳翔赴京謀生,與一個山西客商合夥在西單的東北角處開了一間門麵,出售醬肘子、醬肉和醬肚等。因為店堂窄小,無名無號,生意一直不景氣。山西客商見無利可圖,於是撤股,由劉鳳翔獨自經營。
一天,劉鳳翔到市場進貨,見舊貨攤上有一塊舊匾,上書“天福號”三個大字。劉鳳翔學過書法,知道這三字乃是顏體楷書,筆鋒蒼勁、厚實,入木三分。同時,“天福”二字含有“上天賜福”的意思,正好用做店名招攬買賣。於是,他當即買下牌匾,回家後著意裝飾一番,懸掛在小店的門楣上,果然氣派非凡。
從此,小店的生意果然一天比一天興盛a那塊牌匾還引來一些文人墨客駐足品評,給小店帶來了新氣象。劉鳳翔很珍惜這些機會,每當文人們品評書法後,他總是瞅準機會招攬客人。慢慢地,光顧“天福號”的文人越來越多,為天福號醬肘子進入上層社會打下基礎。
過去的熟肉鋪都是晚上製作,白天出售。有一次,劉鳳翔的後人劉抵明夜間守灶,不小心睡著了,肘子煮過了火。他感到十分沮喪,但又舍不得扔掉。於是,他反複加工,配入許多調料,醬肘子的顏色因此發生變化,外皮色澤紫紅發亮。再嚐一嚐,味道還可以。不過,劉抵明心中還是惴惴不安,不知道顧客嚐過後會有什麼反應。
正巧,第二天,有位家住舊刑部街的官員來買醬肘子。沒多久,官員馬上返了回來,說這次的肘子不同往常,又酥又嫩,不膩口,不塞牙,口味香綿,還想再多買點給家中老太太吃。劉抵明一聽,大受鼓舞,到了晚上,便依樣畫葫蘆,製作出全新味道的醬肘子。此後,天福號的醬肘子開始有了點名氣。沒過多久,天福號的名聲就傳遍京城。不僅老百姓愛吃,許多達官貴人也成為常客。
62
全聚德名號的由來
俗話說:“不到萬裏長城非好漢,不吃全聚德烤鴨真遺憾!”
全聚德是中華著名老字號,創建於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全聚德”原本叫傲“德聚全”,是位於前門大衡賣幹鮮果品的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