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飲食故事(2)(1 / 3)

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就要給它改個名字。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唐玄宗覺得很好聽,就將“胡餅”改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

80

薩其瑪的由來

薩其瑪是家喻戶曉的一款點心,口感綿甜鬆軟、色澤金黃、蛋香味濃。它是滿族人的一種傳統糕點,老一輩的人叫它“滿洲餑餑”,還有人給它起了漢語翻譯,稱為“糖纏”或“金絲糕”。關於這道點心的由來,有一個有趣的典故。

據說,清朝在廣州任職的一位滿族將軍,姓薩,喜愛騎馬打獵,而且每次打獵後都一定要吃點心,還不能重複。

有一次,薩將軍出門打獵前,特別吩咐廚師要“來點新鮮的玩意兒”,若是不能令他滿意,就讓廚師卷鋪蓋回家!負責點心的廚師一聽,萬分緊張,一個失神,就將沾上蛋液的點心炸碎了!偏偏這時,將軍的手下又催著要點心,廚師一生氣,大罵了一句:“殺那個騎馬的!”然後,他慌慌忙忙地端出點心來。

想不到,薩將軍吃了之後相當滿意,問起這道點心的名字,廚師驚魂未定,隨即回了句:“殺騎馬!”結果,將軍聽成了“薩騎馬”,想說自己姓薩又愛騎馬,覺得名字不錯,還連聲稱讚,薩其瑪因而得名。

81

紹興香糕的由來

紹興香糕是浙江名點,它的曆史十分悠久。據說,它的由來與八仙中的呂洞賓有關。

傳說在很久以前,杭州西湖邊的城隍山下住著一個姓孟的紹興人。由於他年紀輕,大家便叫他“小紹興”。小紹興每天半夜就起床,磨米粉、蒸鬆糕,天亮後再挑起糕擔沿街叫賣,以此來養活自己和瞎眼的母親。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由於杭州有春節登山的習慣,以討“步步登高”的吉利,城隍山上山下,遊人如織。小紹興的鬆糕賣得很快,一會兒的工夫,就賣得僅剩一小塊破碎的鬆糕了。小紹興想起母親還未吃飯,便留下了這塊破角糕,準備帶回去給母親吃。

當他走到城隍廟時,看見一個白發銀須的老人,伸手向他乞討。原來這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因見人間熱鬧,便下凡來看看。小紹興見老人衣衫襤褸、瘦骨嶙岣,非常同情,便摸出一文銅錢給老人。誰知老人不要銅錢,卻要討塊鬆糕吃。小紹興便拿出留給母親的那塊鬆糕,遞給了老人。

小紹興回到家裏以後,將此事告訴了母親。母親十分讚許。從此,小紹興天天走過廟門口,隻要看見那個老人,便送給他一塊鬆糕。

有一天,老人見小紹興愁眉不展地遞給他一塊糕,便問道:“你有什麼不如意的事嗎?”小紹興答道:“連日陰雨,生意清淡,鬆糕賣不出去。我娘吃了賣剩的糕,得了重病,茶飯不思。”老人聽了,說道:“別著急,要吃的沒有,良藥我可有。”說完,老人從懷裏掏出個葫蘆,交給小紹興,並告訴他,做鬆糕時,將葫蘆裏的藥放到鬆糕裏,他娘吃了這種糕病就會好。說完,一陣風起,老人就不見了。

小紹興回到家後,按照老人指點的方法製鬆糕,烘烤出來的鬆糕散發出一股奇香。三天三夜水米未進的老母親聞到這股異香,頓時覺得腹中饑餓,就叫小紹興把鬆糕拿來吃。老母親吃下糕後,第二天病就好了。從此,小紹興就一直用這個辦法製鬆糕。

由於這種糕奇香撲鼻,食之鬆甜可口,大家都讚不絕口。於是,大家就叫它“香糕”。因為香糕是小紹興做出來的,又被稱為“紹興香糕”。

後來,人們才明白,香糕裏放進去的藥,原來是中藥裏的砂仁。砂仁性溫,能理氣寬胸、健脾和胃、增進食欲,適用於脾胃氣滯以及消化不良等症。

82

魚丸的由來

魚丸的來曆,跟秦始皇有關。根據稗史的記載,秦始皇好吃魚,他統一全國做了皇帝後,每餐必要有魚,但又不能有刺。如果有魚刺,他就賜廚師死,有好幾個廚師為此喪命;而燒魚肉湯,又怕有詛咒秦始皇“粉身碎骨”之嫌。

有一天,一個廚師製作禦膳,見到魚又膽怯又發恨,就用菜刀背砸魚發泄。一下兩下,砸著砸著,他驚奇地發現,魚刺魚骨竟自動露了出來,魚肉成了魚茸。正在這時,宮中傳膳了。廚師急中生智,揀出魚刺,順手將魚茸捏成丸子,投入已燒沸的豹胎湯中,氽成了丸子。不一會兒,一個個色澤潔白,柔軟晶瑩,嚐之鮮嫩的魚丸浮於湯麵上。

秦始皇嚐過這道菜後,極為稱讚,下令給予這個廚師獎賞。後來,這種做法從宮廷漸漸傳到民間,稱為“汆魚丸”,也就是魚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