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部下宰羊割肉時,士兵突然氣喘籲籲地飛奔進帳,稟告忽必烈,敵軍大隊人馬追趕而來,離此僅有十裏路。饑餓難忍的忽必烈一心等著吃羊肉,他一麵下令部隊準備撤退,一麵喊著:“羊肉!羊肉!”
清燉羊肉當然是來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來讓忽必烈吃,怎麼辦呢?這時,隻見忽必烈大步向火灶走來。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於是急中生智,飛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裏攪拌了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上細鹽、蔥花和薑末,雙手捧給剛來到灶旁的忽必烈。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進口中,接連吃了幾碗之後,他揮手擲碗,翻身上馬,英勇地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生擒敵將。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戰前吃的那道羊肉。這次,廚師精選了優質綿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腦嫩肉”,切成均勻的薄片,再配上麻醬、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種佐料。涮後鮮嫩可口,將帥們吃後讚不絕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顏開。廚師忙上前說道二“此菜尚無名稱,請您賜名。”忽必烈一邊涮著羊肉片,一邊笑著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眾位將軍以為如何?”大家連連點頭。從此,涮羊肉成了宮廷佳肴。
88
熱幹麵的由來
武漢的熱幹麵與山西的刀削麵、兩廣的伊府麵、四川的擔擔麵、北方的炸醬麵並稱我國的“五大名麵”。關於它的來曆,也是緣於一個偶然的事件。
相傳,20世紀30年代初,漢口有個走街串巷、搖撥浪鼓賣熟食的小販,此人姓李,因為頸子上長了個肉瘤,別人稱他“李包”。他挑擔叫賣,主營涼粉,兼售湯麵。
一個三伏天的傍晚,李包叫賣了一天,已是精疲力竭,但還剩下不少麵條。因為擔心剩麵過夜後會變餿,李包就把它全部煮熟了,然後用笊籬撈起,晾在案板上。不料,勞累的他一不小心碰翻了放在案板上的油壺,潑在麵條上的麻油散發出陣陣清香。正在懊惱的李包,突然靈機一動,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將麵條與潑灑的麻油攪拌均勻、晾幹。這樣一來,麵條既有香味又能防粘。
第二天清早,李包挑擔上街叫賣。他把浸了麻油的幹麵條,迅速放進沸水鍋中熱一下。然後,他很快地用笊籬撈出裝碗,拌以大頭菜絲、榨菜末、雞腳菜、蟄皮絲、醬蘿卜末、麻油、芝麻醬等10多種調味佐料,供顧客享用。出人意料的是,吃慣了湯麵的老顧客,一吃此麵,無不誇讚,有的人連吃數碗仍不解饞。
有人問:“這是什麼麵?”李包漫不經心地應聲答道:“熱幹麵。”從此,“熱幹麵”一炮而紅,新老顧客紛至遝來。沒有幾年時間,經營“熱幹麵”的餐館遍布武漢三鎮的街頭巷尾。
89
佛跳牆的由來
“佛跳牆”是曆史悠久的經典名菜,原名“福壽全”,為福州老字號“聚春園”所創,其典故一直被傳為佳話並流傳至今。
從前,有一個富翁極為喜愛美食,是出名的老饕(指貪食的人)。他久聞聚春園的佳肴風味一絕,就攜帶全家男女老少而至,慕名是其一,顯闊綽為其二。
掌櫃殷勤侍候,將全店名菜逐一介紹,富翁一揮手說:“全上。”這下,廚師有點犯難了,如果將全部名菜上齊,肯定吃不了吃不完,而且也很費時間。情急之下,廚師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將每個名菜取一小點合起來,放在一起,用大瓦壇端到桌上。
富翁一看,竟然是一盆大雜燴,勃然大怒。但是,酒家的掌櫃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小夥子。他隨機應變地說:“大老爺印堂發亮,豐盈紅潤一臉福相,真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現在全家團圓、子孫滿堂,真乃福壽全也。所以,廚師特做此名菜獻上,以祝賀大老爺。”富翁聽後,笑逐顏開、心情大悅,食之果然美味。富翁胃口大開、意猶未盡,逢人便誇獎此菜乃菜中極品。
就這樣,這道菜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全國。幾名秀才慕名到聚春園訂了“福壽全”到野外聚餐,聚會中少不了詩詞歌賦、吟詩作對、比試琴棋。當把菜端出來時已經涼了,隻好生火將之熱熱。頓時,鮮香飄溢、、飄進山野,引得熊叫,狼嚎;飄進寺廟,引得僧人禁不住誘惑而偷偷跳牆出寺,與秀才們共享美味佳肴。
情盡樂極,一個秀才吟出“啟壇菜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的詩句。於是,人們將“福壽全”改名為“佛跳牆”,並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