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毛血旺的由來
毛血旺是西南各地對豬下水、豬血的統稱,是重慶瓷器。三絕之一,川南著名小吃。
據傳,此菜的典出應在清代嘉慶年間。當時,川西丐幫張老幺帶了一幫窮兄弟,順通江、渠河放木排下重慶,哪知道放至瓷器口,正遇上桔水時節,九石缸壩把木排擋住,木排就擱在河壩,無論怎樣也劃不出去,大家都很著急。更讓人著急的是帶的口糧快沒有了,一連幾天,大家都以木排上僅剩的一點白豌豆充饑。
張老幺便上岸來想辦法弄點吃的。他走到一家屠宰房前,見一個婦人從門裏出來,便上前討些當時人們不要的豬下水。婦人也姓張,叫張氏。她心地善良,就送了些豬下水和剛接的豬血給張老幺。又隨手拿了兩根筒子骨給他。
張老幺回到木排上,趕緊舀了江水把筒子骨熬上,又把洗淨的豬下水切成片下鍋。夥計們又在鍋裏放了些海椒、花椒。起鍋時,張老幺把豬血放入湯中,放一撮鹽,便一人舀一大碗吃開了。
有一次,張氏上木排來,正碰上張老幺他們開飯。她見大家吃得很香,就忍不住端起碗嚐了幾口,覺得很好吃,便向張老幺討教這大雜燴的烹調法。她回去後照樣熬了一鍋,家人都說好吃。
張氏受此啟發,便在瓷器口附近開了家專賣雜碎的湯鍋小鋪。一些趕路的腳夫、撐船的艄公、碼頭的人力工、走街串巷的小販,都聞香而來,買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雜碎湯。因為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人稱“毛血旺”。
久而久之,張氏的毛血旺雜碎湯成了碼頭的一種大眾名吃。後來,重慶乃至周圍地區的人,包括一些達官貴人、富商大戶、文人墨客也慕名而來,以品嚐張氏的毛血旺雜碎湯為一大快事。
91
五柳魚的由來
五柳魚是四川名菜,相傳,它的創造者就是我國古代詩人杜甫。
杜甫在年近五十的時候,遇上“安史之亂”。為了躲避這場戰亂,杜甫也遠離長安。他到了成都,在成都古郊找了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叫“浣花溪畔”,親手建了一座草堂,住了下來。杜甫的生活十分清苦,他每日用素菜草果度日,當地人都叫他“菜肚老人”。
相傳,有一天,他邀幾個朋友在草堂上吟詩作賦,吟得高興,不覺到了中午。他發起愁來,眼看要吃晌飯了,可是一無所有,拿什麼款待這些客人呢?他正在著急,忽然看見家人從浣花溪裏釣上一條魚來。他喜出望外,心想:就請大家品嚐這條魚吧!
他走到灶前,親手烹製起魚來。朋友們見他去做魚,個個都驚奇起來,有的人帶著懷疑的口吻說:“老杜,這可是新鮮事,你會作詩,還會烹魚?”杜甫笑笑說:“等著吧,我今天就要給你們烹烹看看。”
他開膛把魚洗好以後,加上佐料就放鍋裏蒸上。蒸熟以後,又把當地的甜麵醬炒熟,加入四州泡菜裏的辣椒、蔥、薑和湯汁,和好澱扮,作成汁,趁熱澆在魚身上,再撒上香菜就做成了。
大家見杜甫把魚端了上來,伸筷一嚐,果然好吃。他們邊說邊吃,一會工夫,一條魚吃得精光,可是這魚還沒有名字。於是,大家就為這魚想起名字來。有的人說:“這魚就叫‘浣溪魚’吧!”有的人說:“叫‘老杜魚’才合適。”最後,杜甫說:“陶淵明先生是我們敬佩的先賢,而這魚背腹有五顏六色的絲,很像柳葉,就叫‘五柳魚’吧!”說罷,大家十分讚成,覺得這個名字很有意思。五柳魚就這樣叫起來了,並成為一道四川名菜,一直流傳了一千多年。
92
獅子頭的由來
獅子頭,用揚州話說就是大斬肉,北方話叫“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據說它的遠祖竹是南北朝《食經》上所記載的“跳丸炙”。
史書記載,當年隋煬帝帶著嬪妃隨從,乘著龍舟和千艘船隻沿大運河南下時,“所過州縣,五百裏內皆令獻食。一州至百輿,極水陸珍奇”。隋煬帝看了揚州的瓊花,特別對揚州萬鬆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十分留戀。回到行宮後,他吩咐禦廚以上述四景為題,製作四道菜肴。禦廚們在揚州名廚指點下,費盡心思終於做成了鬆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和葵花斬肉這四道菜。隋煬帝品嚐後,十分高興。於是,他賜宴群臣,一時間淮揚菜肴傾倒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