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俗語故事(1)(2 / 3)

賈島被兩個差役帶到韓愈的轎子前。韓愈見賈島是一個和尚,便問:“和尚,你為什麼衝撞我的儀仗隊?”賈島回答:“我寫了兩句詩,‘推’字和‘敲’字還沒有定下來,不知用哪一個好。結果走了神,冒犯了大人,請大人原諒。”

接著,賈島就把自己作的詩告訴了韓愈。韓愈看到賈島是因作詩而衝撞了他的儀仗隊,不但沒有處罰他,而且很有興致地和賈島一起商討起來。韓愈說:“我看‘敲’字佳。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門未閂,也應先敲門以示禮貌。再說,用敲字有益於詩音節的抑揚頓挫。”接著,韓愈就讓賈島和他並馬而行,邊走邊談。

從此,賈島和韓愈成了好朋友,賈島在韓愈的鼓勵下還了俗,還曾去考過進士,由於出身卑微,未被錄取。但“推敲”兩字,卻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反複修改、字斟句酌的一則佳話。

後來,“推敲”被用來形容反複研究措辭、斟酌字句,又引申為對某一情狀、思想意圖或問題的分析和研究。

120

雞肋的由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進軍漢中。劉備憑險固守,曹操久攻不下,士卒傷亡甚多,進退兩難。

一天,廚師給將士們送來雞湯。同時,曹操向軍中下達了當晚的口令“雞肋”。全軍上下都不明白這一口令是什麼意思,隻有主簿楊修忙著收拾行裝,做撤軍的準備。

有人驚奇地問楊修:“你怎麼知道魏王要退兵?”楊修回答說:“雞的肋骨,丟掉覺得可惜,拿來吃,又沒有肉。現在我們攻打漢中正是如此。我從‘雞肋’這個口令知道魏王要退兵了。”這年5月,曹操果然引軍退回長安。

後來,人們用“雞肋”來比喻實際上無多大意味,但又不忍舍棄的東西。

121

借光的由來

相傳,古時候,張家口宣化城湖水多,到處是野蘆毛柳,沿湖百姓世代以編織為業。每天晚上,姑娘們都聚集在一起,有的編席子,有的編箕簍,也有的做針線活兒。而幾盞明燈的油,則由各家平均分攤。這樣,既比各自獨戶幹活省油,又因在一起邊幹活邊說笑,大家也不會感到太累。

有一位姓黃的姑娘,家境十分貧寒。雖然她每天晚上和大家一起幹活,但從未從家中拿出燈油來。時間一長,引起了其他姑娘的不滿。

一天晚上,姑娘們七嘴八舌議論開了:“這個小姑娘隻顧幹活不願出燈油,太喜歡占小便宜了!”“就是,如果大家都像她那樣,那燈油錢誰來出?”“把她趕走算了!”“對,不能讓她再貪便宜!”

黃姑娘聽了,心裏一陣難過,她用央求的口氣對大家說:“雖然我出不起燈油,但我每天都早早來到,把房屋整理好,把地打掃幹淨讓大家舒舒服服地幹活兒,多少也出了一份力。況且,你們的燈總是要點的,我借點光,對大家又有什麼損失呢?”姑娘們聽了,都覺得黃姑娘講的話有道理,便不再趕她走了。

後來,人們就把請求別人提供某種幫助,或是從別人那裏分享某種榮譽稱為“借光”。

在東北,借光還有個意思就是,如果道路較為擁擠狹窄,某人想通過可以說“借光”或“借過”,其他人聽到會知道是有人想通過這條道。

122

入伍的由來

參軍叫“入伍”,與我國古代軍階編製有關。據《周禮》載:我國古代軍隊裏“五人為伍,五伍為兩,五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從西周時代起,軍隊就是按伍、兩、卒、旅、師、軍編製的。那時,社會基層單位叫“比”,一個村莊、一個部落住在一起,五戶為一比。當兵時,五戶各送一名男丁,一比共送五人,組成一個伍,不管幹什麼,五人總是在一起。

曆代軍隊編製雖然不斷變化,但“伍”的叫法卻一直流傳至今。近代的班、排、連代替了古老的伍、兩、卒,人們仍習慣把參軍叫做“入伍”。“伍”字在部隊廣為使用,如:“隊伍”、“入伍”、“退伍”等。

123

知音的由來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一個擅長彈琴的小官吏,名叫俞伯牙。他所彈的曲調典雅動聽,但一般人卻難以聽懂曲調的意思。

有一次,伯牙回鄉坐船途經漢水,準備在船上過夜。那夜皎月當空,伯牙頓起彈琴雅興,便差人在船頭焚香置琴,而後獨自對月彈琴,幽雅的琴聲在龜山腳下飄散。

有一個名叫鍾子期的樵夫,在回家路上忽然聽到了伯牙的琴聲,鍾子期十分感興趣,便跑到崖邊偷聽起來。

伯牙先彈了一陣誌在高山的曲調,鍾子期一聽,情不自禁地說道:“好啊!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又彈了一陣意在流水的曲子,樵夫又迫不及待地說道:“好啊!洋洋兮若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