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兩次聽到有人在崖邊誇獎他的琴聲,連琴也不彈了,連忙上岸找到樵夫,熱情地邀他到船上暢談。兩人一見如故,結為好友。
一次,伯牙與子期出遊到泰山,剛巧碰到一場暴雨,他倆便一起躲進一個岩洞口由於心情悶鬱,伯牙又彈起琴來,開始一曲表達遇到下雨的心情,接著彈出了雷鳴山崩的情緒。伯牙每彈奏一段曲子,子期都將他所想表達的思想感情解釋得清清楚楚。
伯牙彈完曲子,放下琴,感歎道:“好啊!子期所理解的,正是我所想的,子期真是聽琴的知音啊!”
後來,人們便把彼此相互了解,最知心的朋友稱為“知音”。
124
晦氣的由來
很久以前,晦氣是個頂呱呱的廚師,請他去辦喜筵的人很多。晦氣見自己主顧多了,要價也高了。這樣一來,他反而覺得事事不如意,於是就指桑罵槐地發牢騷,也不管忌諱不忌諱,張口就說。久而久之,竟成了改不掉的習慣。人家做喜事都圖吉利,晦氣的主顧自然也就越來越少了。
有一次,城南的郭員外家兒子結婚要辦喜筵,找來找去沒找到廚子,隻好把晦氣請去了。郭員外知道他的毛病,所以,他特地有言在先:“晦氣,如果你把筵席辦得稱心如意,我付給你雙份工錢。否則……”晦氣點點頭。
迎親這天,郭家賓客盈門,高朋滿座。花轎到了門前,頓時鼓樂齊鳴,爆竹聲聲。突然,臥在門旁的一隻狗被爆竹聲嚇驚了,猛地往堂屋裏竄,把正在桌子下啄食的一隻大公雞驚飛了起來。大公雞撲進隔壁的廚房裏,又撞在牆上,再一撲騰,“叭嗒”,把晦氣放在灶台上的兩隻大花碗給打碎了。
晦氣忍不住,跑出廚房大聲嚷嚷:“你家的死狗見鬼了,驚飛了這隻失魂的雞子,把兩隻盛齋飯的大花碗打碎了!”晦氣這一嚷,門裏門外送親的、迎親的、喝喜酒的,個個目瞪口呆,山珍海味也全吃不出味道了。哭笑不得的郭員外,隻好把鼻子一捏,長歎一聲:“唉呀,真是晦氣啊!”
從這以後,人們在遇到類似不順或不吉的事時,就喊“晦氣”。
125
偏袒的由來
漢朝皇帝劉邦,手下有一個勇猛的太尉叫周勃,此人在軍中甚有威望。劉邦臨死時,害怕有人想篡位奪取劉氏天下,因而對周勃寄予極大的希望,他曾對人說道:“安劉氏者,必勃也!”
劉邦死後,果然呂氏專權,大力培植呂姓的勢力。想到高祖劉邦的重托,周勃決心奪過呂後的兵權,恢複劉氏的帝業。
一天,周勃把軍士們召集在一起,宣布了自己的主張,他對士兵們說:“你們凡是擁護呂後的,就脫掉袖子,露出右臂;凡是擁護劉氏的,就露出左臂!”周勃的話音剛落,兵士們都“刷”地露出了左臂,表示擁護劉氏,聽他的指揮。不久,呂氏就垮台了。
偏是偏向一方的意思,袒是裸露的意思。偏袒一詞的意思就是這樣來的。現在,人們使用這個詞,它的意義當然不是“露出左臂”的含義了,而是在它原義的基礎上,引申出“偏向”的意義。所謂偏袒,就指偏向、袒護。
126
名堂的由來
明堂是上古時候帝王會見諸侯、接見長者的地方。
漢武帝是個好大喜功的皇帝,一心想學古時候帝王的樣子,做出一番事業,流芳百世。這天,他學著三皇五帝巡狩泰山的架勢,浩浩蕩蕩來到東嶽泰山。山上有古時明堂的一處遺址,他見了一時雄心大發,便要在這片遺址上造一座新的明堂,以顯示自己的威風。但是,文武百官沒有一個知道明堂是什麼樣兒,應該怎麼造。
一直到戰國時期的《孟子》這本書裏,才記了齊宣王建明堂的事。當時,明堂的建造已很不流行,齊宣王建明堂就遭到許多人反對。
到了唐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重建“明堂”的事又提了出來。由於“明堂者王者之堂”,所以,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讓人各自上書獻策,談談明堂是什麼樣的。
沒過多久,有人寫了《黃帝明堂經》三卷獻給武則天,上麵繪有巍峨的正殿,四麵是清水環繞,空中有響履木鋪成的複道通到岸上,非常繁華。武則天看了很高興,準備照此圖動工。
大臣劉允淪覺得這樣做勞民傷財,就寫了一篇《明堂賦》,諷喻武後,要她注意:那人不知搞的什麼“明堂經”,明堂經裏也不知弄的什麼“明堂”,這些都是子虛烏有,胡說八道!武則天看了深為讚許,就沒照著那所謂的“明堂經”去造“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