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肛門電極:啟動電源刺激至病人感到肌肉收縮或疼痛為止,有尿意或排便感時關閉。
植入電極:適用於陰道、肛門刺激雖有效,但發生以下情況時應用:腹部痙攣、腹瀉;病人無法耐受長期使用;未能完全控製尿失禁。
(5)療效:使用6—12周症狀改善,6個月達最佳治療效果,70%—80%患者病情改善;40%—50%患者對治療結果十分滿意,20%患者完全治愈,以壓力性尿失禁效果最佳。
(6)並發症:局部異物反應、潰瘍、穿孔等。
手術治療:根據尿失禁的不同類型選擇不同的手術治療方法。
(1)經恥骨後膀胱尿道懸吊術:
作用機製:通過恢複膀胱頸及尿道在恥骨後的正常位置,增大尿道後角,伸長尿道,增強尿道阻力,以糾正尿道運動過強所致的尿失禁,這類手術能夠糾正中度膀胱膨出,對於重度膀胱膨出的患者,手術後可能導致排尿障礙。
手術指征:膀胱頸抬高試驗陽性者或膀胱尿道造影在腹壓增加時膀胱頸位置低於正常者。
膀胱尿道造影僅尿道後角消失的第一型壓力性尿失禁或除尿道後角消失外,尿道斜傾角也大於45度的第二型壓力性尿失禁者,需伸長尿道者。
複發問題:無論采取何種手術方式,複發率都隨術後時間的推移而增加,這是由於年齡和影響發病機製的新病理情況的出現所引起的。Demirci對65例的5年前瞻性研究和155例的5年回顧性研究發現,壓力性尿失禁患者術後複發除與有前次有糾正尿失禁的手術史有關外,還與不適當的抬高膀胱頸和膀胱穩定性有關(Demirci,1999)。Moore對33例壓力性尿失禁手術失敗(17例為開腹恥骨後懸吊術、11例為縫針法懸吊術、5例為懸吊帶術)行腹腔鏡下Burch手術,32例(97%)完全在腹腔鏡下完成。3例發生並發症:2例為膀胱損傷,1例腸管漿膜損傷。術後平均隨訪18.6個月,治愈率為90%。Azam等報道對壓力性尿失禁手術失敗的67名患者行TVT手術,術後1年治愈率為81%,6%為明顯改善,另13%為無效。並未發現嚴重的並發症和術後病率,認為TVT手術對複發的張力性尿失禁治療有效。
一次手術失敗增加了再次手術失敗及術後並發症發生的可能性。術者一定要摒棄可以先做簡單易行的手術,待失敗或複發時再行複雜手術的觀點。應在首次手術時即選擇可達最優效果的術式。
(2)經陰道修補術:
作用機製:是治療壓力性尿失禁較早采用的一種手術治療方法,主要通過尿道折疊增強膀胱頸及尿道後壁的力量,以治療壓力性尿失禁合並膀胱膨出。
手術指征:膀胱頸位置正常,尿道長度正常,尿道後角消失的第一型壓力性尿失禁或尿道後角消失的尿道傾斜角大於45度的第二型壓力性尿失禁並伴陰道前壁膨出者。
並發症:與所有的手術治療一樣,懸吊術可產生一些並發症,如出血、感染、深靜脈血栓、肺栓塞、膀胱損傷、輸尿管與尿道損傷、膀胱不穩定性增加以及輸出道不暢導致尿瀦留、過度糾正或膀胱頸懸吊過高是常見排尿不暢的原因,恥骨陰道肌懸吊可導致5—10%病例發生長期尿瀦留,因此患者術後需作好間歇留置導尿管的準備。人工合成吊索材料的運用,也與較高的感染率及尿道糜爛有關。
(3)人工尿道括約肌及尿道周圍膠原注射:
作用機製:在尿道周圍注射膨脹劑以增強尿道厚度,並保持尿道閉合及增加流出道阻力。
手術指征:患者具有較低的漏尿腹內壓,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