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為少數民族農牧區培養文化藝術人才,促進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少數民族農村、牧區文化事業的發展,關鍵是要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人才。中央和地方的文化藝術院校,要有計劃地為少數民族農村、牧區培養藝術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活動,不斷滿足少數民族農村、牧區廣大農牧民文化生活的需求。
18.繼續做好支援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工作。近幾年來,按照中央和國務院關於援藏和對口支援少數民族地區的指示精神,組織開展的全國支援西藏文化建設和發達省市對口支援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有力地促進了少數民族農村、牧區文化事業的發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認真總結經驗,根據少數民族農村、牧區文化建設的需要和支援省市方的能力,共同協商,繼續做好對口支援工作。發達地區支援少數民族農村、牧區文化建設,要采取多種形式,不僅要開展無償援助,還可聯合開發文化資源,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增強少數民族農村、牧區文化事業的自我發展能力。
七、穩定和提高農村文化隊伍
19.穩定農村文化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目前,我國農村文化工作者大約有15萬多人。這是一支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力量。他們長期紮根農村,與廣大農民打成一片,積極組織開展經常性的群眾文化活動,為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要緊緊地依靠這支隊伍。我們要根據新形勢下農村文化工作的實際,研究製定穩定農村文化隊伍的政策,采取措施,充分發揮這支隊伍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廣大的農村文化工作者有著強烈的事業心,長期以來,立足基層,積極努力工作,但由於農村條件比較艱苦,工作、生活中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要想辦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和問題,增強他們的工作信心,鼓勵他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把工作做得更好。
20.大力提高農村文化隊伍的素質。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提高農村文化工作水平,關鍵是要提高農村文化隊伍的素質。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要製定農村文化隊伍的培訓計劃,采取函授、選送到文化藝術院校深造、從藝術院團派教員到農村舉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為農村文化工作者提供學習機會,提高他們的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以適應新形勢下農村文化工作的需要。要加強對民間藝人的關心、引導和管理,充分發揮他們在傳承和發展民間傳統文化方麵的作用。搞好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收集和整理。
八、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增強農村文化事業活力
21.深化農村文化事業單位的改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事業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有了很大的變化。農村文化事業要通過深化改革,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運行機製,增強活力。政府興辦的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要麵向大眾,麵向市場,積極深化內部管理體製的改革,建立新的充滿活力的發展機製。在保證政府投入的前提下,要積極開展有償服務和文化產品經營活動,通過增加自我創收,解決開展文化活動的經費短缺問題,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同時要防止亂收費和增加農民負擔。要加強農村文化工作的管理,研究製定有關農村文化的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