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的培育和管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市場有了很大發展,但與城市相比,農村的文化市場發展較慢。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文化消費占生活開支比例逐年上升,農村電影、音像、演出、書報刊等市場非常廣闊,農村文化市場具有很大的潛力。要重視培育和發展農村文化市場,逐步使農民自願參與文化市場活躍文化生活。要製定優惠政策,扶持麵向農村的文化經營單位和活動,積極組織和引導健康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下鄉,促進農村文化市場的發展。農村文化市場,要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加強文化執法,禁止腐朽文化傳播,清除“文化垃圾”,保證農村文化市場健康有序地繁榮發展。
23.開發文化資源,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農村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和單位,要增強產業意識,積極探索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途徑。農村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源,既要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又要製定優惠政策,充分開發利用,使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要重視農村文化的對外交流工作,使獨特的民族民間藝術、民間工藝品走向世界,進入國際文化市場。”
第三節地方和基層文化建設發展目標
有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這份文件,我們的工作就有了指導和保障。然而,要真正做好這項工作,還需要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這份文件的精神及具體要求。本節想說的不是政府的內容,而是作者個人的意見。因為我們太多的看這些文件語言,那些不得不說,卻又老生常談的詞語,已經讓我們的視神經麻痹。比如“要加強…”、“進一步加強…”等等。我認為,要做好地方和基層的工作,還應該認識好以下幾個問題:
1.充分認識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情。
今年7月,農業部長杜青林在一次關於我國農村現狀的形勢報告中對當前我國農村做了一個現實的描述:“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發展的進程明顯落後於城鎮。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04年全國農村全麵小康實現程度僅為21.6%。其中,農村經濟發展的實現程度為12.1%,農村社會發展的實現程度為33.1%,農村民主法製的實現程度為69%,農村人口素質的實現程度為15%,農民生活質量的實現程度為28.7%,農村資源環境的實現程度為-22.4%。如果農村的落後麵貌不能得到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全麵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突顯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很重要的就是要協調利益矛盾,消除過大差異,維護社會公正,保持安定有序。目前,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反差很大。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反差。2005年,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3.22∶1,絕對額相差7328元。二是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存在巨大反差。2004年,占總人口60%的農村人口,隻占有23%的義務教育經費,僅享有25%的公共衛生資源,農村文化事業落後,農民文化生活相當貧乏。三是城鄉基礎設施和麵貌存在巨大反差。2004年,還有46%的村不通自來水,4%的村不通汽車,7%的村不通電話,相當多的村沒有衛生廁所,沒有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四是城鄉公共資源分配存在巨大反差。1990~2004年的15年間,國家財政用於農業的支出增長率有10年低於國家財政支出增長率。1997~2005年,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連續9年低於城鎮。2005年底,農業貸款餘額僅占金融機構貸款餘額的7.8%,鄉鎮企業貸款餘額僅占金融機構貸款餘額的4.4%,均遠低於其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來進行農村文化建設,就要考慮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統籌性和協調性;同時要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