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字笠翁,清代戲劇作家,工詩文,通音律,著有《笠翁十種曲》《笠翁對韻》《一家言集》等。
李漁喜歡旅遊,遨遊天下四十年,走遍九州大川名山,留下不少好詩名聯。
這年夏天的一天,李漁來到揚州,遊覽了當地有名的桃花庵。這裏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引人入勝,遊人絡繹不絕。有進香的,有訪古的,有觀景的……不知不覺已日落西山。桃花庵旁邊高處有一座繹經台,登台賞月是各地文人墨客到此必作之事。李漁登上高台,見一方丈,目炯麵善,仙風道骨,便上前道了禮。方丈得知是李漁,高興地道:“原來是大名鼎鼎的笠翁施主光臨小庵,幸會!幸會!”二人交談一陣子。
這時,隻聽方丈一邊望著周圍的群山,一邊慢慢地吟道:
有月即登台,不論春秋冬夏;
李漁聽出了方丈是出對聯考自己,便好似漫不經心地吟道:
是風皆入座,豈分南北東西!
這二位的一出一答,成一副對仗工整、富有自然情趣的對聯。方丈心裏佩服,遂引李漁穿林繞徑,來到另一座小山頭上。在朦朧的月色中,遠看諸山頭與雲天相連,高處眺望感覺天高地厚。方丈又吟道:
天近山頭,上到山頭天又遠;
李漁一聽,思忖:好一個方丈,這聯出得有較大的難度,句中“天”和“山頭”都重複出現,對句中也必須有相應的字重複出現,遂望了望山下的一個湖泊,明月倒映其中,頓有所悟,接著吟道:
月浮水麵,剝開水麵月還深。
以“月”對“天”,“水麵”對“山頭”,甚是工整。
這時,方丈徹底佩服了,遂引李漁回到庵裏用茶用飯。
第二天早晨,李漁要走了,正與方丈告別,沒想到方丈說了一句:
施主不燒香,恐菩薩生氣;
李漁聽出來了,是自己進庵來沒燒一炷香,方丈不大高興了。
李漁信奉道教,他到任何佛教寺廟都不燒香。李漁一邊拱手告別一邊吟道:
吾身惟信道,請方丈放心。
雙方微微一笑相別了。
李漁從桃花庵別後,聽說他叔父李道士在江西廬山的一座“簡寂觀”遇到了一點麻煩,便欲前往看看。
到後才知道,當地一個富僧買通了當地官府,企圖霸占簡寂觀,改道觀為寺廟。簡寂觀周圍的土地、菜園皆被富僧派人占了去。簡寂觀的小道士經常被打,有不少小道士已遠走他鄉,隻有李漁的叔父李道長和幾個小道士艱難地守著簡寂觀。
李漁了解到這些情況後,心中憤憤不平,就寫了一副長長的對聯,掛在簡寂觀老君殿上,聯文寫道: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
世間好語佛說盡,誰識得五千妙諦,出我先師!
這副對聯很快傳遍了九江城裏,那富僧和當地官員懾於李漁的名望,怕把事鬧大,放棄了霸占簡寂觀念頭,悄悄地把人撤走了。後人說:“李漁一副對聯救了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