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天合
一了子平
過去江南許多地方,男婚女嫁盛行“對轎聯”的習俗,以顯文明和高雅。即男方先在迎娶新娘的轎門上貼出上聯,女方對出下聯,新娘才能上轎。
某日,一書香門第的公子與秀才之女完婚,迎親花轎門上貼著半副四字聯:“二人天合”。女方準備應對的幾個文人一看就傻了,琢磨了好一陣兒,也沒能對出下聯。最後,還是老秀才親筆寫出“一了子平”四個字,貼在轎門另一邊,這才打發女兒上了轎。
這是一副析字聯。上聯“二人”合成“天”字,“天合”是通用婚聯橫批“天作之合”的省略,用於此處,非常得體。下聯“一了”合成“子”字,“子平”含典,是“子平之願”的省略。據《後漢書》載,向子平,朝歌(今河南淇縣)人,淡泊名利,不隨世俗。兒女婚事畢,即囑家人曰:“當如我死也。”遂雲遊四方,不知所終。後世因把完成兒女婚事,稱為了卻子平之願。此處用以應對轎聯,可謂珠聯璧合,妙極!
孤鴻站磧
扶橡觀瀧
這是當代聯家施子江先生撰寫的一副奇聯。說它奇,是說從表麵上看,隻是一副對聯;實際上聯中有聯,裏麵藏著另一副對聯,叫做母子聯。
先看第一聯:“孤鴻站磧”中的“磧”,指水邊的沙石,即淺灘。“杖橡觀瀧”中的“杖”,形容樹木孤立貌;“瀧”,指急流之水。全聯意思是:一隻鴻雁立足於淺灘,單棵橡樹麵對著急流。“孤鴻”對“杕橡”,“淺灘”對“急流”,構成一幅古樸幽雅的風景畫。
再看第二聯(上聯的左偏旁和下聯的右偏旁,正好組成另一副對聯):
子江立石
大象見龍
作者不愧為嵌字聯的高手,在這副狀物聯中,十分巧妙地嵌入自己的名字“子江”,在母聯中屬於暗嵌,在子聯中為明嵌。“子江立石”,表現堅強的意誌;“大象見龍”,表現高雅的情趣。母聯狀物,子聯喻人,相得益彰,皆為佳構。
鴻是江邊鳥
蠶為天下蟲
上聯“鴻”字拆開是“江”字和“鳥”字,“鳥”字位於“江”字的旁邊,故曰“鴻是江邊鳥”。下聯“蠶”字拆開是“天”字和“蟲”字,“蟲”字位於“天”字的下麵,所以說“蠶為天下蟲”。“鴻/蠶”、“鳥/蟲”動物對,“是/為”定語對,“江邊/天下”方位對,對仗極其工整。上聯“平仄平平仄”(“鴻”字可平可仄),下聯“平平平仄平”(“天”字可平可仄),平仄極其和諧。堪稱是一副十分工巧的析字趣聯。
此聯出自清代聯家梁章钜《巧對錄》。
有水有田兼有米
添人添口又添丁
傳說這是某秀才為潘、何二姓聯姻而作的一副喜聯。
上聯“水”、“田”、“米”三字合起來正好是男家姓氏“潘”字,下聯“人”、“口”、“丁”三字合起來正好是女家姓氏“何”字。“有水有田兼有米”,表示家庭富有,“添人添口又添丁”,借喻人丁興旺。這些由兩家姓氏析字而來的吉祥詞語,用於喜聯十分得體。真是天然巧合,令人歎絕!
此木為柴山山出
因火成煙夕夕多
這是一副廣泛流傳的析字趣聯,作者無考。
上聯“此木”合為“柴”,“山山”合為“出”。除去禿嶺荒崗,幾乎山山皆出木柴。俗語上山砍柴,遣詞十分恰當。下聯“因火”合成“煙”,“夕夕”合成“多”。每到夕陽西下,村舍中縷縷炊煙嫋嫋升騰,舉目皆見,造句十分合理。
此聯對仗極為工巧,惜前兩音步平仄失對。
妙人免倪家少女
混小子孫氏三昆
上聯是孤懸的“絕對”,下聯是今人的應對,作者韓昱盛。
此聯妙在拆合自然成趣,析字順理成章;首尾拆字以作形容詞,中間合字而成姓氏。上聯“妙”字拆開為“少女”,“人兒”組合成“倪”姓。下聯“混”字拆開為“三昆”,“小子”組合成“孫”姓。“妙人兒/混小子”,稱謂對;“倪家/孫氏”,姓氏對;“少女/三昆”,形容詞對。堪稱字字對仗工穩,處處平仄和諧,巧奪天工,令人歎絕!
此聯另有江西羅來東先生對句“強小子孫氏強牛”,亦堪稱妙對。
月月有朋門口問
夕夕無多一二三
從前有個秀才學識頗豐,進京趕考卻屢試不中,便決意棄絕仕途,隱居深山,以圖清靜。但他還是不得安寧:張家請他寫賀帳,李家請他撰祭文;這個請他改詩句,那個請他續對聯。後來,秀才因病臥床數月,卻不見有人來看望。問及家人,回答說:“月月都有人來,隻是來到大門口,聽說您病了,就轉身回去了。”秀才由此感到世態炎涼,不禁苦笑著搖搖頭,表示無可奈何。
秀才病愈以後,又有不少人前來拜訪,但都被拒之門外。
門上貼有半副懸聯:“月月有朋門口問;”附言雲:“對出下聯方可進門交談。”許多來訪者都望而卻步,歎息而去。
數月後的一個傍晚,有三位書生急步闖進大門,家人急忙上前阻攔。吵鬧之中,一書生大聲叫嚷:“學生已經對出了下聯,特請老師賜見!”秀才聞聽,急忙走出書房,問道:“下聯在哪裏?”書生指著西下的夕陽和同行三人,對曰:“夕夕無多一二三。”秀才連聲誇獎:“對得好!請進,請進!”
此聯妙在拆字與合字,故又名“拆合字聯”。上聯“月月”合而為“朋”字,“門口”合而為“問”字;反之,“朋”字拆開是“月月”,“問”字拆開是“門口”。下聯“夕夕”合而為“多”字,“一二”合而為“三”字;反之,“多”字拆開是“夕夕”,“三”字拆開是“一二”。全聯選詞恰當,組句合理,拆合自然,對仗工穩,似佳偶天成。美中不足之處,是上下聯音步上的“月”與“夕”(人聲)皆仄、“朋”與“多”皆平,聲律失對,不無遺憾。
踢倒磊城三塊石
劈開出字兩重山
傳說古時候有一座縣城名叫磊城,磊城人很有學問,個個能言善辯,尤其喜歡對對子。
有個新縣官偕夫人乘坐轎子,前去磊城上任。快要到達磊城時,忽聽前麵一片吵鬧聲,縣官落轎掀開轎簾一看,見城門外護城河橋頭上,一個童子攔住頭前開道的衙役叫嚷:“你賠我城牆!賠我城牆!”衙役怒喝道:“新縣官上任,快快讓開!”童子仍不讓開,衙役舉拳欲打……
“住手!”縣官製止了衙役,問道:“怎麼回事呀?”不待衙役開口,童子搶先答道:“小人不知老爺駕到,正在橋頭玩耍,衙役不說因由,就一腳踢倒了我壘的石城。老爺,您說這是誰的錯?”縣官笑著說:“有道是先禮後兵。不宣而戰,踢倒壘石,自然是衙役之錯。”然後問童子:“小兄弟,本縣今日前來上任,能不能給個麵子,讓我過橋進城啊?”童子上前施禮道:“新縣官上任,理當歡迎。我出個對句,請老爺對上再過橋進城,也算是見麵之禮。”縣官說:“有道理。就請出句吧。”童子遂出句雲:“踢倒磊城三塊石。”縣官聽罷,急得抓耳撓腮,一時對不上來。身後夫人小聲說:“這好對。”遂向縣官耳語。縣官大聲對曰:“剪開出字兩重山。”童子說:“對是對上了,不過好像婦人之語,不似大丈夫之言。”縣官驚問:“何以見得?”童子說:“‘剪’為婦人常用之物,大丈夫執戟仗劍,何用剪刀?”縣官又問:“大丈夫當如何對之?”童子答曰:“劈開出字兩重山。”縣官由衷讚歎道:“久聞磊城多才子,果真名不虛傳!”
此聯通過一段虛擬的故事,巧妙地解析了“磊”字和“出”字。三石成磊,兩山為出,這是依據象形和會意的造字原理組成的複合漢字。單純解字,感覺枯燥乏味;有了這段故事,頓覺活靈活現,妙趣橫生。
這副趣聯的下聯,有的寫作“斬斷出字兩重山”。“斬斷”與“劈開”,意相同而音迥異,“斷”字讀仄聲,與本句音步失替,與上句音步失對,殊不可取。或日“開”字若為左右分開,恐難析兩山重疊之“出”字。予日否!既然上下左右同是分開,又有兩山之“重”為限,當然是上下分開了。
島翔風裏,食蟲化鳳
人到峪邊,辟穀成仙
上聯“風”、“鳳”二字須依繁體才好解析。因為繁體的“風”字是大框裏“蟲”頭加一橫,“鳳”字是大框裏“鳥”頭加一橫,所以說“鳥”飛進“風”裏,吃掉“蟲”,就化為“鳳”了。“鳳”本傳說之鳥,為鳥類之王;故由鳥“食蟲”而“化鳳”,雖近荒唐,卻不悖理。下聯“峪”字拆開是“山”、“穀”二字,字義亦為山穀,即兩山或群山之間的狹窄地帶;而“穀”字又指“五穀”,即各種糧食的總稱。“辟穀”,即不食五穀,道教尊為養生之法。傳說華山道士陳摶曾隱居深山服氣辟穀二十餘年,後來得道成仙。故古欲得道成仙者,多隱居深山行辟穀之法。“人”到了“峪”邊,“峪”字除去“穀”(辟穀)字,餘下“山”字;“人”字加“山”字,正好成了“仙”字。全聯對仗工穩,平仄和諧,無懈可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