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聯構思之奇妙,析字之自然,造成句之合理,令人扼腕歎絕!作者是遼寧省營口縣邱老國相號文癡先生。
鳳山山出鳳,鳳非凡鳥
龍口口回龍,龍本寵身
上聯是流傳於廣西鳳山縣的一比絕對,下聯是今人沈寶貴先生的對句。
相傳,鳳山縣有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子韋小姐,為擇佳偶而出對征婚,寫出“鳳山山出鳳,鳳非凡鳥”的上聯懸於門外。上聯一出,前來應對者絡繹不絕,然而無不“望聯興歎”,高興而來,掃興而去。韋小姐為此飲恨而亡,這半副征婚對聯就成了千古絕對。這比出句出得確實蹊蹺,它包含了頂針、疊字、重字和拆字、組字等多種修辭技巧。“鳳山”為地名,兩山相疊為“出”字,十分自然地引來“山出鳳”三個字。繁體的“鳳”字拆開來為“凡”、“鳥”二字,又順理成章地引出“鳳非凡鳥”這個結尾。結尾語意雙關,一方麵是說“凰”,不是一般的鳥;另一方麵兼含有韋小姐自詡之意。欲對好下聯,首先必須找出能與上聯相對應的地名,繼之再找出符合上述多種修辭技巧的地名用字,然後才能應工。由此可見,這一“絕對”應對之難,非同一般。
沈寶貴先生別具匠心,以“龍口口回龍,龍本寵身”對之,終於使絕對成雙,圓了鳳山才女的夙願。“龍口”,市名,在山東煙台市西部,是瀕臨渤海的重要港口。兩口套合為“回”字,自然引來“口回龍”三個字。“龍”字與“宀”(寶蓋)組合為“寵”字,而“寵”字去掉寶蓋,其“本身”當然就是“龍”了,故又以“龍本寵身”來作結尾。結尾亦含雙關意義:一是說“龍”為“寵”字的本身,二是說“龍”是最受寵愛和尊重的動物。“龍”對“鳳”,可謂天然巧合;“口口回龍”對“山山出鳳”,堪稱珠兩悉稱;惟“龍本寵身”不如“鳳非凡鳥”那樣直觀,需經繞解才能會意。但就“絕對”而言,已經是難能可貴了,韋小姐當九泉無憾矣!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為婢,女又可稱奴
相傳這是蘇小妹與佛印和尚屬對的一副析字趣聯。
有一天,蘇東坡的摯友佛印和尚來蘇家講經,大談佛法無邊,潛修成佛,說得天花亂墜。蘇小妹隔窗聽了不以為然,便提筆寫出上麵半聯,命丫鬟送去。東坡接過一看,便知小妹的用意,含笑遞給佛印。佛印看了,知是挖苦自己,沉思片刻,反戈一擊,提筆對出了下聯。東坡看後撫掌大笑曰:“你們二位的‘對聯仗’可謂旗鼓相當。妙哉,妙哉!”
上聯“人”與“曾”合而為“僧”,“人”與“弗”合而為“佛”。“曾”者,嚐也,“弗”者,不也;意謂:人雖當了和尚,但怕成不了佛。戲謔之意,溢於言表。下聯“女”與“卑”合而為“婢”,“女”與“又”合而為“奴”。“婢”者,丫髯也,“奴”者,奴才也。意謂:卑微的女子隻配當、丫鬟,而、丫鬟又可稱奴才。取笑之意,更加明顯。全聯遣詞恰當,造句合理,十分切合兩人的身份。語言幽默風趣,怨而不傷,且是即興應對,非智者莫屬。
凍雨灑窗,東兩點、西三點
切瓜分瓣,橫七刀、豎八刀
這是明代才子楊一清考場應對的一副析字趣聯。
楊一清(1454—1530),字應寧,號速庵,明鎮江丹徒(今屬江蘇)人。成化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加華蓋殿大學士。著有《關中奏議》、《石淙詩抄》。其幼年即以神童聞名遐邇,12歲參加科考時,主考官以此上聯試之,小一清稍加思索,當場對出了下聯。上聯“凍”字拆開是“東”字加兩點水,“灑”字拆開是“西”字加三點水,正好像凍雨灑在窗戶上“東兩點、西三點”。下聯“切”字橫著(左右)拆開是“七”、“刀”二字,“分”字豎著(上下)拆開是“八”、“刀”二字,所以說“切瓜分瓣”正好是“橫七刀、豎八刀”。全聯對仗工穩,平仄和諧,堪稱析字聯中之珍品。
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
天下口,天上口,誌在吞吳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秋,紅巾軍統帥朱元璋召集文武官員會商攻吳之計。他擬就半副下聯,軍師劉基(字伯溫)對出了上聯。
上聯“人中王”為“全”字,“人邊王”為“任”字,“意圖全任”的後二字由前兩個分句拆合而成,表現了朱元璋的宏圖大誌。下聯“天下口”為“吞”字,“天上口”為“吳”字,“誌在吞吳”的後二字也由前兩個分句拆合而成,表現了朱元璋攻下東吳的決心。不久,朱元璋攻占東吳,並統一了中國;1368年春於金陵(今南京)祭天稱帝,國號明,年號洪武,在位30年,廟號太祖。
張長弓,騎奇馬,罩戈獨戟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這是民間流傳的一副析字趣聯,作者無考。
上聯“張”字拆開為“長弓”,“騎”字拆開為“奇馬”,“罩戈”組合成“戟”字;“張”、“騎”、“戟”皆為複合動詞,可以自然拆合成句,全句惟“獨”字是襯字。下聯“嫁”字拆開為“家女”,“孕”字拆開為“乃子”,“生男”組合成“甥”字;“嫁”、“孕”皆為複合動詞,亦可以自然拆合成句,“甥”字為複合名詞,拆開為“生男”,加上襯字“日”亦可拆合成句。匹馬單槍(罩戈)上陣,當然是“獨戟”;嫁女生子(生男),當然叫外甥(日甥)。全聯匠心獨運,遣詞巧妙,順理成章,堪稱析字聯中之佳構。
千裏為重,重水重山重慶府
一人乃大,大仁大德大明君
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有“對聯天子”之美譽。有一天,朱元璋微服出訪來到一家茶館,在一年輕書生對麵坐下來,問這書生是哪裏人氏?書生答是重慶人。朱元璋便以“重”字為題吟出上麵半聯,請書生應對下聯。書生聽這半聯出句氣勢非凡,打量出旬者不像平民百姓,許是朝中的高官大員,便以“大”字為題對出了上麵的下聯。朱元璋聽了連聲稱妙,遂即起身告辭。須臾,幾個欽差擁進茶館,不由分說,便把書生帶進宮去。上了金殿,朱元璋問道:“抬頭看看,還認識我嗎?”書生抬頭一看,正是剛才茶館裏同桌的那位出句者,急忙叩頭說:“小人無心冒犯皇上,懇請皇上恕罪!”“呃——”朱元璋說,“這副對子你對得非常巧妙,何罪之有呀?”並且賞賜書生銀兩,與其結為朋友。
此聯妙在析字、頂針與複字。上聯“千裏”組合為“重”字,頂針複字為“重水重山重慶府”;下聯“一人”組合為“大”字,頂針複字為“大仁大德大明君”。全聯析字、複字自然、合理,毫不牽強,而且對仗工穩,平仄和諧,堪稱佳構。
十口心思,思國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賞,賞風賞月賞秋香
這副析字聯出自香港故事影片《三笑》。影片依據明代文學家馮夢龍主編的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第二十六卷《唐解元一笑姻緣》改編而成。故事大意是,江南解元唐寅(字伯虎)與華府丫鬟秋香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為了追尋秋香,唐寅化名康宣,賣身華府為仆,借機巧吟此聯,以表對秋香的思念之情。最後二人終於結成恩愛夫妻。
上聯“十口”為“田”,“田”下加“心”為“思”,接著頂針複字“思國思家思社稷”,表現了唐伯虎關心國家大事的愛國思想。下聯“八目”為“貝”,“貝”上加“尚”為“賞”,接著頂針複字“賞風賞月賞秋香”,表達了唐伯虎想見秋香姑娘花容月貌的急切心情。全聯構思奇巧,選詞精確,語意暢曉,堪稱妙品。
或入園中,拖出老袁還我國
餘行道上,不堪回首問前途
這是指斥竊國大盜袁世凱的一副析字趣聯。上聯傳為維新派人物梁啟超(1873—1929)所作,時在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之際,久未成對。袁世凱死後,曾為袁之羽翼、後來轉向革命道路的楊度(1875—1931),因一度感覺前途渺茫,於彷徨之際對出了下聯。
上聯讓“或”字進入“圜”中,把“袁”字(指袁世凱)拖出來,便成了“園”字。下聯說“餘”(文言指我)行走在迷茫的“道”路上,“不堪回首問前途”,“道”字去“首”添“餘”即為“途”字。全聯對仗工穩,平仄和諧,構思之奇特,析字之巧妙,令人擊掌歎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