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聯家白啟寰先生稱此聯叫“置換聯”,也很有趣。
四口同圖,內口皆歸外口管
五人共傘,小人全靠大人遮
這副析字趣聯,傳為明代才子楊溥童年巧對縣官之作。
楊溥(1372—1446),字弘濟,明湖廣石首(今屬湖北)人。建文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與楊士奇、楊榮並稱“三楊”。
楊溥幼年家境貧寒,有一天,父親又被官府抓去修城防,一家老小生活無著,呼天不應,叫地不靈。8歲的楊溥壯壯膽走進縣衙,陳述家庭困境,懇求縣太爺體恤民間疾苦,放爹爹回家。縣官見他小小年紀一片孝心,說起話來條條是道,便說:“州府縣城加修城防乃是上司之令,本縣豈敢不遵命而行?這樣吧,我出個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便可放人。”遂即念出上麵的半副對聯。小楊溥尋思片刻,脫口對出了上麵的下聯。縣官不失諾言,傳令放回楊溥的父親。
上聯“四口同圖”,繁體的“固”字由大小不等四個“口”字組成;“內口皆歸外口管”,裏麵三個小“口”皆被外麵的大“口”管著。借喻下級必須服從上級的命令。下聯“五人共傘”,繁體的“傘”字由大小不等五個“人”字組成;“小人全靠大人遮”,下麵四個小“人”字全被上麵的大“人”字蓋著。借喻平民百姓希望得到父母官的愛護。“四口/五人”,數詞對;“同圖/共傘”,動賓詞組對;“外口/小人”,偏正名詞對;“皆歸/全靠”,偏正動詞對;“內口管/大人遮”,主謂動詞對。字字對仗工穩,處處平仄和諧,堪稱析字聯之妙品。
此聯另有一說,是清代才子李調元童年應對塾師之作。
白水泉邊女子好,少女尤妙
山石岩上古木枯,此木為柴
傳說青山腳下有座白水湖,湖畔有一白姓大戶人家。白家無子,隻生一女,長得花容月貌,又有文才;年方二八,上門求婚者絡繹不絕。白員外決定出對選婿,便在門前貼出上麵的半聯,言明有能對出下聯者,不論貧富,願以小女許配。那些富家公子不學無術,個個望聯興歎,掃興而回。有個年輕樵子擔柴路過此處,看了榜文,略加思索,對出了下聯,做了白府的乘龍快婿。
這是一副組字趣聯。上聯“白水”組成“泉”字,“女子”組成“好”字,“少女”組成“妙”字。下聯“山石”組成“岩”字,“古木”組成“枯”字,“此木”組成“柴”字。全聯構思奇絕,選詞精當,析字巧妙,切地、切景、切事,更切合出句、對句者的身份。不足之處是,前分句以“女”對“古”,後分句以“女”對“木”,對應之字錯位。若將下聯“古木”改作“木古”,或“此木”改作“此古”,則又文理不通。
槐樹無風自搖,恐怕木旁有鬼
曇花少縱則逝,隻緣日下多雲
這副析字趣聯,上聯見《楹聯報》(《中國楹聯報》前身)1990年5月總第13期“古聯征對”,蔣光任撰文;下聯為筆者試對,見同報同年11月總第17期“‘槐樹聯’對句選登”。兩年後,這副趣聯又被移植到由徐鼎家提供素材、筆者執筆編寫的章回對聯故事第四回裏。第四回的題目是:“巧聯木鬼成槐樹;妙合日雲現曇花。”載《中國楹聯報》1992年9月總第39期。
此聯巧妙之處,一是拆字,二是反義詞單邊自對。上聯拆“槐”字為“木”、“鬼”,又在兩個分句中分別嵌進了“有”、“無”兩個詞義、聲調完全相反的字以造成自對。下聯必須選取相應的字詞才可與之成對,而又不能與上聯重字。應對難度頗大,所以成了“多少年來無人對起”(“古聯征對”語)的懸聯絕對。
應對下聯的“曇花”,是梵語“優曇缽花”的簡稱,常綠灌木,花大,白色,開放時間極短。典見《法華經》:“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後即用“曇花一現”比喻事物難得一見,或一出現很快就消失。
“少縱則逝”,正好說明了曇花的這一特點。“曇”字拆開為“日”、“雲”,故用“日下多雲”來解釋“少縱則逝”;而“多”、“少”兩個反義詞,又正好造成了下聯的單邊自對,與上聯恰巧珠聯璧合,猶如天造地設。
試將全聯對仗情況加以剖析:“槐樹/曇花”,花木名詞對;“無風自搖/少縱則逝”,偏正動詞對;“恐怕/隻緣”,副詞(表原因或結果)對;“木旁/日下”,方位對;“有鬼/多雲”,偏正名詞對;“木旁有鬼/日下多雲”,主謂名詞對;無一處對仗不工。處於音步位置的字,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平,個個平仄相反,無一處平仄不協。
這次“古聯征對”共征得七比較好的下聯,另六比是:
芙蓉露出羞色,隻因花下藏夫(廣東麥貴柱)
芙蓉遇雨不倒,方知草下藏夫(廣東趙仁淦)
仙桃萬顆誰守,全憑山畔一人(湖南汪濤)
召書代命難違,因為口上存刀(湖南趙穀遜)
筮蓍化日占卜,悟思竹底藏巫(廣西張超顯)
沃洲牧馬驚跳,隻因水畔藏夭(遼寧王白石)
(注:沃洲,山名,在浙江省新昌縣,山上有牧馬坡)
伊有人,尹無人,伊尹一人元宰
馮二馬,馴三馬,馮馴五馬諸侯
這是一副借用兩個曆史人物構成的析字趣聯,作者無考。
上聯“伊尹”,商初宰相,詳見《人名巧對》。國之有相,始自商朝,故日“元宰”,意為最早的宰相。“伊有人”,謂“伊”字有站人旁;“尹無人”,謂“尹”字無站人旁。“有”、“無”兩字構成上聯自對。因“伊尹”二字隻有一個站人旁,故日“一人元宰”。
下聯“馮馴”,人名;“諸侯”,官名。馮馴其人不見經傳,大概是個不甚著名的小諸侯。“馮二馬”,謂“馮”字由“二”妙字和“馬”字組成;“馴三馬”,謂“馴”字由“三”字(川字橫書)和“馬”字組成。“二”、“三”兩字構成下聯自對。“二馬”加“三馬”等於“五馬”,故日“五馬諸侯”。“伊有人,尹無人/馮二馬,馴三馬”各自形成析字自對;“伊尹/馮馴”,人名對;“一人/五馬”,數量對;“元宰/諸侯”,官職對。全聯處處對仗工穩,平仄基本和諧,堪稱析字聯之佳作。
寸土為寺,寺旁言詩,詩曰:明月送僧歸古寺
雙木成林,林下示禁,禁雲:斧斤以時入山林
傳說有一位才貌雙全的相國小姐,立誌嫁個滿腹經綸的如意郎君,於是寫出上麵半副對聯,聲明有能對出下聯者可配為佳偶。上聯傳出後,時過數月,無人能對。後來有一位進京應試的書生,苦思冥想,終於對出了下聯,與相國小姐喜結良緣。
上聯“寸土”合成“寺”,“寺言”合成“詩”,“明月”之“月”為“明”字之半;前兩個“寺”字、“詩”字為頂針,末尾“寺”字為複字;“明月送僧歸古寺”,集古詩名句。下聯“雙木”合成“林”,“林示”合成“禁”,“斧斤”之“斤”為“斧”字之半;前兩個“林”字、“禁”字為頂針,末尾“林”字為複字;“斧斤以時入山林”,集古書名句。總之,此聯運用了析字、頂針、複字、集句等多種修辭技巧,可謂是一副綜合性的藝術趣聯。“詩曰”、“禁雲”所引之名句,使聯語愈顯高雅,非飽學之士莫能為之。
馬賓王,駱賓王,馬駱各賓王,但區別彼名此字
龍主考,龔主考,龍龔共主考,適會逢隔省同科
這副析字聯為清代學者所作。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學士趙禮甫喜與友人聯對,一日興起,以唐初名人出了一比上聯。聯中“馬賓王”,姓馬名周字賓王,唐初大臣,官至中書令。“駱賓王”,姓駱名賓王,唐初才子,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唐初四傑。“馬”與“各”合成“駱”,“馬”、“駱”是兩個姓氏;兩個“賓王”則一個是名,一個是字。故雲“馬駱各賓王,但區別彼名此字”。又兼“駱”、“各”二字同韻,更增加了應對的難度。上聯出得如此乖巧,難怪一直無人能對。
事過30多年,到了道光癸卯科(1843年)鄉試,清廷派龍主僖任貴州省主考,龔寶蓮任雲南省主考。一直惦記著上麵那半副對聯的學士葉廷綰,於是靈感頓生,對出了下聯。聯中“龍”與“共”合成“龔”,“龍”、“龔”二字是兩姓氏,兩個“主考”是官名,兩人在同一時間不同省份任鄉試主考,故曰“龍龔共主考,適會逢隔省同科”。且“龔”、“共”二字也是同韻,與上聯對得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