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
阮元
這是迄今被認為最短的一副人名巧對。伊尹,一說姓伊名摯,尹為官名。商初之賢相。初為平民,耕於莘野,成湯三聘而始出,佐湯伐夏,建立了商朝,湯王尊之為阿衡(即首相)。年百歲而卒,帝沃丁葬以天子之禮,足見其名位之高。
阮元,字伯元,號芸台,清代才子。乾隆間舉進士,嘉、道兩朝曆任禮、兵、戶、工諸部侍郎及南方數省巡撫、總督,終體仁閣大學士。平生淹貫群書,精研經籍,著有《研經室集》、《金石誌》、《廣陵詩事》等。
相傳,工詩擅對的乾隆皇帝,一日突發奇想,遂以古人名“伊尹”為出句,召翰苑才子當場應對。眾翰林反複琢磨,麵麵相覷,無言以對。隻見新科狀元出班奏道:“微臣不才,試以賤名鬥膽應對——阮元。”“對得好!”“對得妙!”眾翰林齊聲喝彩,皇上大喜,阮元因而一躍榮升為內閣大學士。
此說過於離奇,且有悖於史實(阮元“終體仁閣大學士”當在道光年間),顯然是後人編造的佳話趣談。但這副人名對聯確實編造得極為工巧,你看:伊從人(站“亻”旁),阮從耳(搭“阝”旁),姓氏去偏旁,又正好是各自的名字。姓與名均可成對,而且對仗工穩,平仄協調(上聯“平仄”,下聯“仄平”),猶如鬼斧神工,天造地設。
魯迅
徐遲
這是一副用兩位現代名人組成的人名巧對。作者無考。
魯迅(1881—1936),姓周,本名樟壽,後名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18歲考入南京水師學堂,後又入鐵路礦務學堂。22歲去日本留學,先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後來認識到“文藝是醫治和改變人們精神的利器”,便棄醫習文。1909年回國,邊從事教育工作,邊進行文學創作。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後又發表了《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集為《呐喊》。1930年在上海領導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不顧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寫出大量戰鬥性雜文,翻譯了許多外國名著。一生著作近千萬字,現已出版《魯迅全集》22卷,《魯迅書信集》、《魯迅日記》各兩卷。作品已被譯成英、日、俄、法、德等50多種文字。
徐遲,1914年生,浙江吳興人。多才多藝的現代作家。新中國成立前就發表了不少創作和翻譯作品。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湖北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湖北分會副主席、《人民中國》編輯、《詩刊》副主編等職。著有特寫《我們這時代的人》、《慶功宴》,詩集《美麗、神奇、豐富》、《戰爭、和平、進步》和文藝評論集《詩與生活》等。1976年後,熱衷於地學、地質力學、流體力學、數學、植物學等領域的探索研究,出版了頗有影響的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包括《地質之光》、《生命之樹常綠》、《向著二十一世紀》等)。
其他作品還有《徐遲散文選集》、《紅樓夢藝術論》、《文藝和現代化》、《巴黎,一個春天的旅行》等等。
此聯妙在兩位名人的名字自然成對,毫不牽強。論對仗,上下聯都是形容詞:“魯”為魯鈍、魯莽,“迅”為迅速、快捷;“徐”乃輕、鬆,“遲”乃緩、慢。兩者詞性相同,對仗工整。論聲律,上聯“仄仄”,下聯“平平”,平仄對立,聲律諧和。而且聯文(即人名)所表達的內容,又恰巧十分切合各人的實際。魯迅短暫的一生(享年55歲)充滿了戰鬥性,從發表第一篇小說到逝世,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寫出近千萬字的作品,確實“迅速”。徐遲雖然青壯年時期已寫出不少詩歌、散文和論著,但他的多才多藝,主要表現在他60歲以後,對文學以外的眾多學科認真探索之後寫出的報告文學集上。從這一點說,又好像是“姍姍來遲”。
孫行者
胡適之
1932年,清華大學招生考試的國文試卷中有一道對聯試題:“孫行者”——要求以合適的人名與之相對。當時,由於新文學運動對傳統文化的衝擊,傳統教學中的“對課”已經廢止,青年人大多不懂對聯知識,結果半數以上考生交了白卷。於是有人在報上發表文章,批評清華大學不該“搬起老古董來刁難考生”,引起一場“硯池裏的風波”。出題者是著名曆史學家陳寅恪教授,既然被推上了“被告席”,他便不得不挺身出來答辯。陳先生認為,出對考試乃中華教育之優良傳統,寥寥數字,足可從中窺見考生對於詞性、詞意的理解和虛實平仄的應用。進而指出:在諸種文學形式中,對聯最具中國文學之特色,堪稱中華文化之瑰寶。答辯一發表,這場筆墨官司陳氏轉敗為勝,“硯池風波”隨之平息。
這道試題,雖然多數考生瞪目以對,卻也有少數幾個對得非常巧妙。其中首屈一指的,當推後來成為語言學家的周祖謨,他以“胡適之”來對“孫行者”,得了滿分。
孫行者,即孫悟空,是古典小說《西遊記》裏的神話人物,早已為人們所熟悉。
胡適之(1891—1962),即胡適,安徽績溪人,曾經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倡導者。其在“五四”前後的表現,頗有些戲劇性。他先是倡白話,廢文言,極力抹殺傳統,否定曆史,鼓吹全盤西化;後來又自稱有“曆史癖”和“考據癖”,號召人們鑽進古書堆裏去整理國故,研究國粹,成為“國故學”的倡導者,走向新文學運動的反麵。用他的名字來與“孫行者”相對,譏諷戲謔之意不言而喻。而且“適”對“行”、“者”對“之”,對仗工穩,平仄和諧,無懈可擊。尤其是兩者的姓氏,正好巧諧“猢猻”二字,與全聯幽默風趣的格調渾然一體,更是妙不可言。此聯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直到今天,仍是一副膾炙人口的人名巧對。
此外,還有人對以“王獻之”、“王引之”、“韓退之”等,也都得了高分。陳教授自己的對句,則是“祖衝之”。
現代小說家梁羽生先生,在《古今名聯談趣》一書中,首選“孫行者/祖衝之”一聯,對其推崇備至,幾無一字之貶。不錯,名詞“祖孫”相對,確乎天造地設。但動詞“行衝”為伍,卻就有點不對勁兒了。現在把全聯上下前後連貫起來試加分析:年輕力壯的“孫”兒,尚且是在徐徐前進的“行者”,而年老體弱的“祖”父,反倒奮勇而“衝之”,這似不可能,也不合理。
胡三省
張九思
這是巧合兩位古人成對的集名聯,為清·葉廷館所集。
胡三省,字身之,一字景參,宋元之際史學家。“三省”二字,蓋謂反省三事也。語出《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名參,孔子弟子。胡三省字身之,一字景參,以示景仰曾參而去“三省吾身”也。
張九思,號洞井山人,清代文學家。“九思”一語,備言修身之道,語出《論語·季氏》:“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此聯妙在對仗工整,平仄和諧,耐人尋味,引人深思。
“胡/張”,姓氏相對;“三/九”,數字相對;“省/思”,動詞相對。上聯“平平仄”,下聯“平仄平”(首字可平可仄),讀之朗朗上口,聽之鏗鏘悅耳。姓氏與名字相連,另有一番妙趣:“胡”字又是疑問詞,“胡三省”即“哪三省”?促使人去了解和回答“三省”的內容;“張”字有張揚、張大之意,“張九思”,提醒人言行舉止要注意“九思”,借以提高做人的修養。這樣一來,“三省”、“九思”便由偏正式動詞轉化為偏正式名詞了。總之,可以在仔細品味、欣賞中受到啟迪,獲得教益。
白石可染
黛玉應璩
這是一副由四個人名組成的短聯,上聯是大連楹聯學會會刊《大連楹聯》第六期上“單聯求偶”的出句,下聯是當代楹聯藝術家楊曦光先生的對句。
白石即齊白石,可染即李可染,兩人都是當代著名畫家。
黛玉即林黛玉,是古典小說《紅樓夢》裏的主要人物。應璩,字休璉,三國魏文學家,著有《應休璉集》。
全聯僅八字,卻包含了四個人名,可謂物盡其用,惜墨如金。四個人名串組成聯,寓意雙關,耐人尋味,語言流暢,毫不牽強,恰似渾然天成。上聯“白石可染”,明說“白石可以染色”,實則借喻白色的素材(可引申指青少年)可塑性很強,猶如“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毛澤東語)整句由兩位畫家的名字組成,尤顯奇巧。下聯“黛玉應璩”,黛指青黑色顏料,古代女子用以描眉;黛玉當指青黑色的美玉。應者,當也;璩本是精美的珠玉耳環,此可轉義指佩帶。與出句相聯係,全聯意思是:白石既可以染,黛玉自然應當佩帶了。進而又可引申為:白色的石料已很寶貴,青黑色的美玉更當珍惜了。對句以古代才子、佳人,映襯今世兩位藝術家,更使聯語平添了幾分妙趣。
有人認為這副人名對聯中“石”、“玉”二字同仄而失對,視為瑕疵。其實,上聯中的“石”,連同前麵的“白”,都是古入今平字,按今天普通話的讀音,上聯“平平仄仄”,下聯“仄仄平平”,完全符合對聯的聲律要求。現在實行聲韻改革,提倡新聲詩聯作品。從這個角度說,這副用新聲韻創作的人名巧對十分可喜,不僅無可非議,反而應當讚揚!
素園陳瘦竹
老舍謝冰心
這是已故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作五言律詩中的一副人名對聯。
素園,即韋漱園(1902—1932),近代翻譯家。壽命雖短,譯著頗多,主要有果戈理的小說《外套》等。又曾是魯迅先生主編的《未名叢刊》的重要作者,深為魯迅所器重。
陳瘦竹,1909年生,江蘇無錫人,現代小說家兼戲劇理論家。重要作品有小說《春雷》、《燦爛的火花》和戲劇理論《易卜生(玩偶之家)研究》等。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現代小說家、戲劇家。一生著作極豐,主要有小說《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和戲劇《方珍珠》、《龍須溝》、《茶館》、《全家福》等等。曾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