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冰心,原名謝婉瑩,生於1900年,福建長樂人。現代女作家、兒童文學家。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說散文選》、《寄小讀者》和譯著《印度童話集》等等。曾多次出國訪問。
老舍的五言律詩作於抗戰時期,詩中這副人名對聯,道出了舊中國知識分子的處境,很切合各人的實際。魯迅題《素園墓誌銘》說:“素園並非天才,也非豪傑,當然更不是高樓的尖頂,或名園的美花。然而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而這塊“石材”、這撮“泥土”同這根“瘦竹”相襯映,正好映出了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縮影。下聯“老舍”、“冰心”,也可比作“老屋”與“冰花”,使之與上聯相對映,又正好可收“珠聯璧合”之妙。
以上是就思想內容而言。就藝術格律說,“素園”對“老舍”,頗為巧妙;“陳”與“謝”既是姓氏,又都可用作動詞;聯尾的“竹”與“心”,當作指物名詞亦可勉強成對;唯獨處於“雞脛”位置的“瘦”、“冰”二字,怎麼也不好成對。當然,這是嚴格意義上的要求。聯中所舉盡是名人,作者更是名人,對於名人名聯從嚴剖析,想不為過。但通觀全聯,瑕不掩瑜,不失為一副難得的人名巧對。全聯由四個人名組成,不加一個襯字,而能自然流暢,更是難得。
從文門外漢
尚武馬前卒
這是一副由四位當代作家的筆名串組而成的人名對聯,作者無考。
從文,馬彥祥筆名;門外漢,王任叔筆名;尚武,郭沫若筆名;馬前卒,巴人筆名。
同“素園/老舍”聯一樣,此聯也是不假襯字而自然流暢,且在對仗工整、平仄和諧方麵更勝一籌。請看:“從文/尚武”,動賓詞組相對;“門外漢/馬前卒”,偏正式名詞相對;多麼工整!上聯平平平仄仄,下聯仄仄仄平平(“卒”字按今音讀平聲),完全符合五言平起式的對聯格律,讀之鏗鏘悅耳,如擊鍾鼓,似調管弦,多麼和諧!
複生不複生矣
有為安有為哉
這是康有為挽譚嗣同的一副對聯。
譚嗣同(1865—1898),字複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中日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振,在瀏陽倡立學社,探討振興民族經濟之道。光緒二十二年(1896)人資為候補知府,著《仁學》成稿。翌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布變法。二十四年(1898)奉召入京,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主持變法維新。是年秋,以慈禧為首的保守黨發動政變,光緒帝被囚禁,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海外,譚嗣同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慘遭殺害。當年歲序戊戌,史稱“戊戌變法六君子”。
此聯與眾不同的是,把死者和挽者的名字巧妙地嵌進聯中,並反複出現兩次,中間借助定語“不”和疑問詞“安”,表達了作者對死者無比痛惜、對自己悔恨不已的心情。
老舍老向鳳子
胡風胡考龍生
抗日戰爭時期,東北、華北、華東和中南地區相繼淪陷,文化名流雲集號稱“陪都”的山城重慶,趣聞軼事時有流傳。
作家老舍對文藝評論家鳳子頗多讚譽;詩人胡風喜歡美術家高龍生的繪畫,每每當眾品評,使高屢受“考試”。時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的茅盾先生,針對上述情況戲作此聯,一時傳為美談。
此聯妙在“老向”、“胡考”兩個偏正式動詞在聯中的運用,前者表示程度,可見老舍對鳳子的讚譽之多;後者表示深度,說明胡風對高龍生的繪畫品評之透,雖含有戲謔之意,但不可誤為“亂考”。“老”、“胡”二字與人名聯係起來重複使用,更顯力度。聯尾“鳳子”對“龍生”亦堪稱工巧。
一般認為,此聯是由老舍、鳳子、胡風、龍生四個人名組成。李文鄭、朱恪超主編的《中國古今奇聯鑒賞》一書,認為此聯是由六個人名組成,中間的兩個動詞也是人名:“老向”即王向會,報刊編輯;“胡考”,漫畫家。筆者讚同此說。中間兩詞既是人名,又是承前啟後的動詞。這樣一來,全聯12字包含6個人名,沒有一個襯字,恰似天然巧合,更顯奇妙。記得初讀此聯時,見上聯全是仄聲,尤其是“老向”二字,既與上聯前後音步失替,又與下聯同步的“胡考”失對,曾疑作者為何不把“老向”寫作“老誇”?一字之易,可使全聯生輝。現在才知道,“老向”也是人名,無法更改。
總之瑕不掩瑜,此聯不失為人名對聯中的佳品。
碧野田間牛得草
金山林裏馬識途
這是一副用6位現代文藝界知名人士的名字串組而成的人名對聯。上聯是1983年中央電視台迎春征聯的出句,下聯是首選的應征對句。
碧野,作家黃潮洋筆名,生平事跡不詳。
田問(1916—1985),現代詩人。原名童天鑒,安徽無為人。1934年在上海加入左翼作家聯盟,參與左聯刊物《文學叢報》、《新詩歌》的編輯工作。1938年北上抗日,任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記者。不久去延安,與柯仲平等發起“街頭詩”運動。同年加入中共,曆任邊區文協副主任、雁北地委宣傳部長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央文藝研究所秘書長、中央文學講習所主任、河北省文聯主席、《詩刊》編委等職。代表作有敘事長詩《趕車傳》,詩集《中國牧歌》、《中國農村的故事》、《馬頭琴歌集》、《太陽和花》等。
牛得草,著名曲劇演員。代表作《七品芝麻官》(又名《唐知縣審誥命》)拍成電影,轟動一時。劇中七品知縣唐成的一句座右銘“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引起強烈共鳴。他飾演的唐成,是個不畏封建主義強權、敢於秉公執法斷案的喜劇形象,深受觀眾歡迎。
金山(1911—1982),電影、戲劇演員、導演。原名趙默,字緘可,祖籍湖南沅陵,生於江蘇吳縣。1932年加入中共和左聯,參與組織領導淞聲劇社(即藍衣劇社)、上海業餘劇協等進步團體,主演《回春之曲》、《賽金花》等戲劇和《狂歡之夜》、《夜半歌聲》等電影。抗戰爆發後,參加救亡劇團,並參與旅港劇協的領導工作。1942年主演曆史劇《屈原》。抗戰勝利後編導影片《鬆花江上》。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副院長、總導演,並在自編自導的影片《風暴》中飾主人公施洋。後來又擔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電視劇藝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林裏,現代詩人,生平事跡不詳。
馬識途,1915年生,四川忠縣人,現代作家。青年時期追求進步,參加過“一二·九”運動。193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棗陽縣委書記、鄂西特委書記、川康特委副書記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四川省建委主任、建設廳長,中共西南局宣傳部副部長,四川省文聯主席、作協主席。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清江壯歌》、短篇小說集《找紅軍》等。
這副人名對聯語言通俗,明白如話,無須贅解。從藝術方麵剖析,其巧妙之處,一是構思奇特,人名組合搭配渾然天成,毫無生拉硬湊和牽強附會之感。你看:碧綠的原野上,平坦的田地間,牛兒欣喜地吃著青草;金色的山巒下,廣袤的森林裏,馬兒歡快地奔向目標。上聯寫靜,下聯寫動,動靜結合,構成一幅春意盎然、朝氣蓬勃的風情畫,一首意境優美的田園詩。二是詞語對仗工整,聲調平仄和諧,幾乎天衣無縫。請看:“碧野/金山”,偏正名詞相對;“田間/林裏”,方位詞組相對;“牛/馬”,動物名詞相對;“得草/識途”,動賓詞組相對;“牛得草/馬識途”,為主謂賓詞組相對。惟“得”、“識”二字皆為古人今平聲,兩者聲調失對。然而這是人名,隻好如此。總之,瑕不掩瑜,全聯聲律和諧,讀之鏗鏘悅耳,猶如一曲動聽的鄉村牧歌。三是全聯由六個人名串組而成,沒有一個襯字或介詞,好像自由結合的新式婚姻,無須媒妁牽線搭橋。四個人名組對,不假襯字,已屬不易;六個人名串聯,不托介詞,愈顯難能可貴。這次迎春征聯,還有人對以“白楊村裏馬識途”。白楊、村裏,都是著名電影演員,用他們的名字應對,也很巧妙。不過與前者相比,“白楊”比“金山”氣勢較弱,“村裏”比“林裏”範圍較小。在這樣的環境裏,“馬”能“識途”,也就不足為奇了。
汝本漢人,何受胡錫爵
爾乃懦夫,怎稱過俊英
民國時期,皖北蒙城有文士胡錫爵、過俊英二人常互相戲謔。一日過謂胡曰:“汝本漢人,何受胡錫爵?”汝,你也。胡,我國古代稱北方的民族曰“胡人”,此指清朝統治者愛新覺羅氏。錫,通賜。爵,爵位,古代君主賜封貴族的等級。此指胡錫爵清末經科考而得中廩生(科舉製學位的一個等級,可由國庫補助膳食費用)。整句意思是:“你胡錫爵本是漢人,為何要接受胡人賜給的爵位呢?”胡錫爵也不示弱,略加思索,反唇相譏:“爾乃懦夫,怎稱過俊英!”爾,同你。懦夫,無能之人。過,超過。整句意思是:“你過俊英乃是懦弱之輩,怎敢自稱超過那才華出眾的俊傑、英雄呢!”
此聯妙在利用漢字一字多義的特點,對人名做出別樣的解釋,讀之耐人尋味,解之令人捧腹。雖說平仄稍有不諧(人、夫二字平仄失對),但遣詞得當,造句合理,嵌名自然,語言風趣而又流暢,沒有一點刀斧痕跡,堪稱是一副別具一格的人名巧對。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友子龍,師臥龍,龍友龍師
這是一副流傳較廣的關帝廟聯,作者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