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名巧對(3 / 3)

關帝廟,全稱當為關聖帝君廟,祀關羽。但是聯文隻字未提關羽的名字,而隻寫與之相關的四個人的字號,即玄德、翼德,子龍、臥龍。這些都是曆史人物,而人物關係則見於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後續常山趙子龍”和“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等故事情節。

劉備,字玄德,三國蜀漢皇帝,諡號昭烈,“桃園三結義”中的老大,故稱為“德兄”。關羽,字雲長,蜀漢大將,後世尊為關聖帝君,“桃園三結義”中的老二,俗稱關二爺。張飛,字翼德,蜀漢大將,“桃園三結義”中的老三,故稱為“德弟”。趙雲,字子龍,蜀漢大將,因不在結義兄弟之列,屬於後續之友,故稱為“龍友”。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政治家、軍事家,蜀漢丞相、軍師,諡封武侯,故稱為“龍師”。

此聯妙就妙在:名日關帝廟聯,卻隻字不提關公;但從人物稱謂中可以體會到,句句說的都是關公。可謂構思奇特,不同凡響。

陶潛善飲,易牙善烹,飲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無遺

這是廣州老字號酒樓“陶陶居”嵌字聯,作者無考。

陶潛(約公元376—427年),字元亮,號淵明,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侃曾孫,東晉文學家。曾為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郡遣督郵至。左右提醒他應束帶(即鞠躬)迎之。他憤然曰:“豈能為五鬥米向小兒折腰乎!”遂辭官歸隱,與詩酒為伴,排遣鬱悶。著有《陶淵明集》,其中以《歸去來辭》和《桃花源記》最著名。

易牙,亦作狄牙,春秋時齊人。善調味,相傳曾烹其子為羹以獻齊桓公,深得桓公寵幸。桓公卒,他與豎刁、開方等共同專權,濫殺群吏,導致齊國大亂。

陶侃(公元259—334年),字士行,晉鄱陽人,後徙潯陽。初為縣吏,漸升郡守、武昌太守,後至荊、江兩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他恪盡職守,勤政廉政,不喜飲酒、賭博,常勉人惜分陰以用事,為世人稱頌。

夏禹,顓頊之孫,姓姒氏,初封夏伯,其號曰禹,我國夏朝開國之主。天下洪水泛濫,禹繼其父,創疏導之法治理,水患始平。舜禪位於禹,禹以其初封之地為號,建立了夏朝。相傳夏禹治水期間,珍惜每一寸光陰,曾經三過家門而不人,後世傳為美談。

此聯巧借四個曆史人物故事,告誡人們:生活要節製食欲,做到“飲烹有度”;工作須抓緊時間,做到“分寸無遺”。聯中“善”、“飲”、“烹”和“惜”、“分”、“寸”等字反複出現,起到了強調作用。聯語構思奇巧,耐人尋味,寓理於情,毫無說教之感。

薑公醉,薑公醉,薑公拒酒何稱醉

李子清,李子清,李子貪茗故曰清

1993年4月7日,中國楹聯學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隆重開幕。當日慶典午宴上,筆者有幸與四川代表、楹聯書畫藝術家薑公醉先生同桌。席間,大家舉杯共慶大會勝利召開,並互相敬酒祝福,薑先生聲稱自己平生滴酒不沾而以飲料代之。筆者由此靈感頓生,即興出一人名巧對的上聯:“薑公醉,薑公醉,薑公拒酒何稱醉?”請大家用與會代表的名字應對下聯。大家苦思冥索,直到會議結束印出與會人員名錄,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與列席代表共一百多人,竟無一個合適的人名可對,給這次圓滿的盛會留下了一點小小的遺憾。同年4月20日出版的《中國楹聯報》,在“三代會花絮”欄目裏披露了這一趣聞。此後斷斷續續地收到一些應對聯稿,但都經不起仔細推敲,不是詞性語法不對,便是聲調平仄不諧,無一可稱理想的對句。於是“薑公拒酒”的佳話,一時間竟然成了新的“絕對”。

這半副人名巧對,看似容易,對起來頗難。難就難在“薑公醉”這個蹊蹺古怪的名字上。人名三字中,“薑”為草本植物,此處用作姓氏;“公”作為名詞,是古代君主冊封貴族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一等級,日常生活中用作對德高望重的長輩或同輩人的尊稱;“醉”字既可作動詞,又可作形容詞。全名為二一句式,即“薑公/醉”。可解為:“薑公,醉了。”然而薑先生又偏偏稱他滴酒不沾,由此才引出“薑公拒酒何稱醉”這一人名巧對來。要想對好這一人名巧對,必須遵循對聯詞性相當、結構相應、意義相連、平仄相反的格律要求,從茫茫人海中去尋覓能與“薑公醉”匹配的名字,再從茫茫辭海中找出能與“拒酒何稱”相對應的詞語,才可組句應對。看來,這貌似文字遊戲的對句,猶如一項艱巨的打撈工程,實現這一工程,何異於大海撈針?

光陰荏苒,轉瞬之間,8年過去了。在歡度21世紀第一個新春佳節的日子裏,筆者閑翻新出版的《中國當代楹聯藝術家大辭典》,從附錄的《全國聯友通訊錄》近8000名聯友中,終於發現有個名日“李士清”者,似可與“薑公醉”成對。“李”為木本植物,也是姓氏;“士”亦名詞,在古代是介於公卿和庶民之間的一個社會階層,一般泛指讀書人,例如“士農工商”各界中的“士”即代表學界;也可用作對人的敬稱,例如“誌士”、“壯士”等等;“清”乃清明、清醒之意,也是形容詞,正可與“醉”字成對。全聯聲調也很諧和,薑公醉為“平平仄”,李士清為“仄仄平”。我長舒一口氣,痛飲一口濃茶,慶幸終於在全國聯友中發現了“李士清”這個能與“薑公醉”巧合成對的名字。找到了合適的人名,下一步棋就比較好走了。正要遣詞組句應對懸聯時,忽然又覺得還是不行!人名三字中的“公”字,與姓氏相連稱為“某公”,已成習慣;而“士”字與姓氏相連稱為“某士”,卻很少見,兩者對仗欠工。一時間,又陷入了絕境。看來,必須拓寬思路,開闊視野,去更大範圍裏尋求對句。由此想到,既然“士”字泛指讀書人,那就不必局限於楹聯界,為何不向整個知識界去“選偶”呢?想著想著,忽覺眼前一亮:安徽有個書畫家名叫李子清,正好與薑公醉成對!“子”亦名詞,在古代是指著書立說並能代表一個學派的大學問家,如先秦諸子中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等;一般也用作對人的敬稱,相當於今世的“先生”。至於用作名詞詞綴的男子、女子、老子、兒子、孫子等等中的“子”,則又另當別論了。於是略加構思,一個理想的對句便躍然紙上:“李子清,李子清,李子貪茗故曰清。”其意為:“李先生善飲茶,所以頭腦很清醒。”因為茶有清心明目的作用,精致的茶具上除畫有山水、花鳥外,常鐫有“可以清心”等字。

我與李子清先生尚未謀麵,其是否善於飲茶,不得而知,對句中的“貪茗”僅是推測。不過我想,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就與酒茶結下了不解之緣,“李白鬥酒詩百篇”的名句可以佐證。當然也有例外,薑先生滴酒不沾,即是一例。然而,文人墨客中不善飲酒者有之,不善飲茶者尚未聞也。比如有人向你敬酒,你可以說“我不會喝”;如果有人向你敬茶,你也說“我不會喝”,就會鬧出笑話來。大概李子清先生也不會因此而責怪於我吧!正是:

八載尋佳對,何其苦也;一朝獲巧聯,不亦樂乎?

魏無忌、長孫無忌,人無忌,我亦無忌

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魏無忌,戰國時魏國貴族,魏昭王少子,安厘王異母弟,封信陵君。世傳其仁而下士,門下有食客三千人。

長孫無忌,字輔機,唐洛陽人。唐太宗文德皇後長兄,博涉書史,雅有武略,佐太宗定天下,封趙國公。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請以十五城易之。相如奉使懷璧入秦,見秦王隻欲取璧而無讓城之意,乃據理力爭請先割城後奉璧,以巧計完璧歸趙。

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西漢辭賦家。代表作有《子虛賦》、《上林賦》等,得武帝賞識,奉使西南,後為孝文園令。明人輯有《司馬文園集》。

中國人口眾多,取名又尚簡短,名字極易犯重。像“無忌”、“相如”這類較為蹊蹺的名字,也不乏相重之例。此聯正是用幾個重名組成的人名巧對,還包含著一段趣聞。

相傳位列明代“前七子”的大文學家李夢陽,出任江西提學副使時,見一書生與自己同名同姓,便責問道:“小小一介書生,怎敢冒用本大人的名諱?”書生答道:“小人名字乃家父所取,當時尚未聞大人的尊諱。請大人恕罪!”李夢陽想想也是,便說:“我出一比對句,你若能對上,就恕你無罪。”遂出句雲:“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相如”可作“相同”解,其意為:藺相如、司馬相如,兩人的名字雖然相同,實際上並不相同。書生略加思索,對曰:“魏無忌、長孫無忌,人無忌,我亦無忌。”“無忌”可解為“沒有忌諱”,意思是:魏無忌、長孫無忌,人家都不忌諱,我也無須忌諱。李夢陽暗暗稱奇,佩服這位書生才思敏捷。

田漢說田漢:田漢非田漢。田漢學田漢,田漢,田漢

高明問高明:高明不高明?高明答高明:高明,高明

1983年9月5日至8日,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在香港舉行。與會者中,有兩位同名叫“高明”的學者,一時傳為佳話。來自美國的華人學者、威斯康星大學教授周策縱先生,據此戲擬一出句(即上麵的下聯)征對。出句見報後,果然引來不少“高明”的對句。其中首屈一指的,當推法國《歐洲時報》黎翁先生寄來的對句(即上麵的上聯)。

黎先生對句所講的故事是:1929年,劇作家田漢應教育家陶行知之邀,率“南國劇社”到曉莊師範學校演出。該校是陶氏為推行鄉村教育,為農民子弟而創辦的。他致歡迎詞說:“今天,我以‘田漢’的資格歡迎田漢先生!”田漢致答詞說:“我是假田漢,應當向真田漢學習!”(大意)

此聯巧借複字和疊詞,產生妙趣橫生的效果。上聯好像田漢先生麵對“田漢”而自言自語,下聯恰似兩位高明一問一答,幾個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