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牛巷”在宣州古城北門外水陽江畔,舊時迷信,用生鐵鑄牛置於巷中以鎮潮水,故雲“巷內有牛”。
“金馬門”對“鐵牛巷”,“門中”對“巷內”,“無馬”對“有牛”,字字對仗工整,處處平仄和諧;尤其是“馬”、“牛”、“門”、“巷”、“無”、“有”等字迭次出現,更見工巧。
無獨有偶,皖北蒙城縣也流傳一副與此相似的對聯:
迎水寺寺前有水
太山鄉鄉內無山
“迎水寺”在蒙城東北35裏,因麵對北淝河,故日“寺前有水”。“太山鄉”(今歸屬漆園鎮)在蒙城北郊,境內一馬平川,故雲“鄉內無山”。既然“無山”,又為何取名“太山鄉”呢?傳說這裏原來確有一座太山,後來被一場洪水衝到泰安府,變成了現在的泰山。這不過是神話而已。實際情況是:蒙城位於皖北腹地,經地質學家考證,這裏是一片衝積平原,蒙城境內(太山鄉以外)現有幾座小山,僅僅是山的上部,下部早已被淤土埋藏於地下了。傳說中的太山,很可能是被淤土深埋而不見蹤影了。
此聯同“金馬/鐵牛”聯一樣,對仗工穩,平仄和諧,極其工巧,是一副難得的地名巧對。
洪洞縣共同三點水
岢嵐城可風兩重山
這是一副巧合山西兩縣而成的地名巧對,作者無考。
洪洞縣在山西省西南部、臨汾市北;岢嵐城(縣)在山西省西北部、五寨縣南。
此聯巧在運用拆字技巧而使地名妙趣橫生。“洪洞”去掉“三點水”,正好是“共同”;“岢嵐”推倒“兩重山”,恰巧為“可風”。可見作者構思奇特,獨具匠心。可惜上聯“同”字與下聯“風”字都是平聲,造成上下失對和下聯音步失替。
麗水魚肥,青田苗壯
縉雲鳥語,溫嶺花香
這是一副描景狀物的地名對聯,為今人範樹榮所作。
“麗水”、“青田”、“縉雲”、“溫嶺”,是浙江省的四個縣名;“魚肥苗壯”、“鳥語花香”,是兩句詠景詩的常用語言。把這兩組文字拆開來重新搭配組合,構成一副自對、互對都很工整的對聯。讀之如賞美景,似飲甘泉,頓覺心清目爽。
此聯用語平淡無奇,關鍵在於組合搭配合理恰當,能於平中見奇。魚有水能肥,苗無田不壯;雲間鳴鳥語(雲雀,俗名“叫天子”,可飛上高空嗚叫),嶺上散花香。反之,如果寫成“青田魚肥,麗水苗壯;溫嶺鳥語,縉雲花香”,不僅平仄不諧,詞語搭配亦不合邏輯。
此聯還附有橫披曰“江山多嬌”,概括聯語內容,歌頌祖國江山美好。“江山”也是浙江的一個縣名,這樣一來,一副八言對聯就包含了五個縣名,而又顯得十分自然,可見作者出手不凡。可惜“江山多嬌”四字全是平聲,不如寫作“錦繡江山”,意思不變而平仄可協。
長泰長安永豐永順
大餘大慶新樂新昌
這副地名巧對的上聯乃《聯友》小報28期的出句,出自該報主編梁柱華之手;下聯是浙江聯友範樹榮的對句。
上聯明嵌(直嵌)地名有四:“長泰”在福建省,“長安”(今名西安)在陝西省,“永豐”在江西省,“永順”在湖南省;暗嵌(隔位嵌)地名有五:“長豐”在安徽省,“泰順”在浙江省,“安順”在貴州省,“泰安”在山東省,“豐順”在廣東省。下聯明嵌地名有四:“大餘”在江西省,“大慶”在黑龍江省,“新樂”在河北省,“新昌”在浙江省;暗嵌地名有三:“大新”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餘慶”在貴州省,“樂昌”在廣東省。上下聯合嵌地名有四:“安慶”在安徽省,“慶安”在黑龍江省,“永新”在江西省,“順昌”在福建省。全聯明嵌、暗嵌、合嵌市縣名共二十個。
此聯妙在不借一個襯字或串詞,全由市縣地名串組而成,並且語意順暢,平仄和諧,可見構思奇巧,功力非凡。尤其可貴的是,全聯僅有16字,卻嵌進全國20個縣市的名稱。用字之少,所嵌地名之多,堪稱地名對聯之冠。
茶樹嶺、範家塘,吃喝兩便
雞留橋、齋人鋪,葷素齊全
這是皖南安慶、懷寧一帶流傳的一副趣聯,作者無考。
此聯嵌進四個地名,語言通俗而又風趣。上聯有“茶”有“飯”(諧“範”),因日“吃喝兩便”;下聯有“雞”有“齋”,故雲“葷素齊全”。“茶樹嶺/雞留橋”、“範家塘/齋人鋪”,“吃喝兩便/葷素齊全”,對仗無一處不工,平仄無一處不諧。巧對如此,令人歎絕!
望雲山上望雲山,雲山在望
通道縣東通道縣,道縣長通
上聯是1985年湖南邵陽《百花園》上半聯求偶的出句,下聯是湖南隆回縣李望回先生的應對句。
望雲山,在湖南省西南部、隆回縣北;雲山,在湖南省西南部、武岡縣南。隆回、武岡兩縣毗鄰,登上望雲山頂,南望可見雲山。
通道侗族自治縣,在湖南省西南邊境與廣西、貴州交界處;道縣,在湖南省南部江華瑤族自治縣北。道縣與通道,兩縣東西相望。
此聯明白如話,一看就懂。其巧妙之處,在於運用複字重詞和詞性轉品換義的技巧,使聯語橫生妙趣,耐人尋味。上下聯各為十一言,但是除去不相重複的兩個字(上聯中的“上”字、“在”字,下聯中的“東”字、“長”字),實際上各自隻有三個字(上聯“望雲山”,下聯“通道縣”)在句中反複三次出現。上聯的三個“望”字,下聯的三個“通”字,都是頭一個分別與山名、縣名結合作名詞,後兩個作動詞。上聯意思說:登上隆回縣的望雲山,眺望武岡縣的雲山,可以“雲山在望”。下聯意思是:從湖南省西南邊境的通道縣往東,通向湖南省南部的道縣,能夠“道縣長通”。全聯意境高遠,平仄和諧,觀之如壯麗畫圖,聽之若高山流水,頓覺悅目爽心。
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銅陵市北,江淮湖水四通衢
上聯出自《警世通言》第三卷《王安石三難蘇學士》,這是王安石考試蘇東坡的第三道難題。下聯為筆者試對,借以祝賀安徽省銅陵市楹聯學會成立。
鐵甕城,是宋代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的古稱。城西有金山、銀山、玉山,故曰“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這是一比兩句讀的對聯出句,應對的難點主要在後一個分句上。後一分句中的“金玉銀山”(按順序當為“金銀玉山”,為使平仄和諧,故作“金玉銀山”),拆開來是金山、玉山、銀山,合稱三山;三山都是寶山(金、玉、銀都是寶貝),故又稱“三寶地”。“三寶地”中的“三”字是數詞,“寶地”二字是名詞。欲對好下聯,必須找出幾個(限定位置隻有三個)能與上聯相對應的名詞(最好是地名),而按照對聯的規矩又不能重複“三”字。真可謂應對之難,難於上青天!就連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蘇學士,也“思想多時不能成對,隻好謝罪而出。”以致這一出句成了懸置千載的懸聯絕對。
公元1994年,安徽省銅陵市籌組楹聯學會,餘應邀擬聯祝賀。動筆之際,忽然想到以“銅陵市”對“鐵甕城”,極其工整,何不鬥膽一試?於是經過一番構思,遂成了這副巧借試對懸聯為賀禮的賀聯。
銅陵市,在安徽省南部、長江南岸、寧銅鐵路終端,為我國冶金工業基地之一。從銅陵市往北,有江(長江)、淮(淮河)、湖(巢湖)、水(水家滸)四條交通要道,故日“銅陵市北,江淮湖水四通衢”。“江淮湖水”中的長江,為我國第一大河;淮河,為我國大河之一;巢湖,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於安徽省中部偏南、合肥至黃山鐵路線上;水家滸,位於安徽省中部偏北、蚌蕪鐵路與淮南鐵路交叉點上,為皖北交通重鎮。這裏的“水”字非常重要,以“水”對“山”,天造地設;“水”字與前麵的“江、淮、湖”字相連,可分解為江水、淮水、湖水,正好可對上聯的金山、玉山、銀山。尤其是“水”的本身(水家滸)也是交通重鎮,與前麵三水合稱“江淮湖水四通衢”,以對上聯的“金玉銀山三寶地”。通衢,指大路,亦指水陸交通的重要城鎮,如“通衢大邑”。“四通衢”對“三寶地”,不僅天然巧合,更解決了下聯不能重“三”的大難題。再者,就聲律而言,上聯為“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下聯為“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無一處平仄不諧。
南海觀音,超度信宜收貴子
靈山佛祖,雲遊仁化拜高堂
這是廣東省佛山、肇慶一帶流傳的一副趣聯,作者無考。
上聯“南海”,縣名,在廣東省中南部、廣州市西;“觀音”,山名,即越秀山,在廣州市;“信宜”,縣名,在廣東省西南部、高州市北;“貴子”,指貴子圩,在信宜縣內。下聯“靈山”,山名,在廣東省南部、番禹縣內;“佛祖”,指佛祖嶺,在廣東省西部、羅定縣內;“仁化”,縣名,在廣東省北部、韶關市北;“高堂”,地名,在廣州市郊。
此聯巧借串詞而使地名轉義別解,妙趣橫生。上聯說:神通廣大的“南海觀音”,超度到“信宜”地方,收服紅孩兒為“貴子”(紅孩兒被觀音收為徒兒,改名“散財童子”)。下聯說:法力無邊的“靈山佛祖”,雲遊到“仁化”地方,去拜見“高堂”老母(俗稱母親曰“高堂”)。“超度”、“雲遊”皆佛界語。全聯嵌進八個地名,演化出兩樁有趣的故事,顯得十分自然,毫不牽強。“南海觀音”對“靈山佛祖”,“超度信宜”對“雲遊仁化”,“收貴子”對“拜高堂”,處處對仗工穩,句句平仄和諧。可見作者匠心獨具,筆力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