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照紗窗 雪飄梅嶺
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
雪飄梅嶺,處處香山白樂天。
上聯,巧在嵌入“孔明諸葛亮”,其中,“葛”為諧音“格”,有雙關之趣。下聯,嵌入了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號“香山居士”和字“樂天”。平心而論,確也有三分見地,四分妙趣。然而,一副對聯、詞性應上下對仗。以“香山白樂天”對“孔明諸葛亮”,還顯得牽強了些。況且,“諸葛”屬複姓,“白樂”二字豈能對之?盼後來者居上。
落葉三思方墜地
落葉三思方墜地;
夕陽一瞥便見山。
李澤厚,當代著名美學理論家。
“落葉”、“夕陽”,應該說是命運都不太樂觀的風物,這是其相同點。妙在作者用擬人手法,十分傳神地寫出了它們的不同點:“三思”,顯然有依依不舍之意在內。“一瞥”,很短暫的看一眼,且有不屑一顧的勁頭。聯語以風物寫人生,構思很不一般。
二月風光清眼耳
二月風光清眼耳;
百年書味潤身心。
費新我,當代著名書法家。
聯語巧集《德仁聖教序》字而成。“清眼耳”、“潤身心”,猶如天造地設,工麗無隙。
明白水
閃金川日月兩泉明白水;
門人一釧閃金川。
很明顯,這是一副拆字聯。
“日”、“月”為“明”,“泉”拆作“白水”。“門”、“人”為“閃”,“釧”又可拆作“金川”。奇妙之處還在:“白水”是縣名,隸屬陝西。“金川”亦是縣名,隸屬四川。
“明太祖”與“秦始皇”
明太祖觀兩輪日月;
秦始皇度半個春秋。
上聯“明”拆為“兩輪日月”,似乎平淡無奇。下聯“秦”拆“半個春秋”,尤顯巧妙。“春”字無“日”謂半個春,“秋”字無“火”,亦謂半個秋,合而言之即“半個春秋”。
秋月高天鮮花大地
秋月高天,一邊紅色一邊綠;
鮮花大地,半在水中半在山。
上聯拆“秋”為“火”、“禾”,於是,就引出後麵的“一邊紅色一邊綠”。下聯拆“鮮”為“魚”、“羊”,魚在水中羊在山,與後句相吻合。非巧思難作此聯矣!
心懸萬裏外
心懸萬裏外;
興在一杯中。
蔣維菘(1915—),山東大學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上下聯遠近、大小對比鮮明,“萬裏”放得開,“一杯”又收得來。可謂妙聯。
岩虎 鬆龍
岩高千尺虎;
鬆老一山龍。
“岩”似“虎”,在於高;“鬆”如“龍”,在於老。此聯用筆不凡,將岩與鬆寫得頗有氣勢,真是神來之筆!
新竹對古鬆
山上古鬆,探出龍頭望月;
園中新竹,攢起鳳尾朝天。
上聯“龍頭”比古鬆;下聯“鳳尾”喻新竹,形象逼真,比喻巧妙,對仗甚工。
老龍擎出夜明珠
小沼沉星,仙人撒下金棋子;
枯樹掛月,老龍擎出夜明珠。
想象奇巧新鮮,比喻形象獨特。畫麵清晰,曆曆在目。
片月為船 繁墨布局
片月為船,滿載桂花,撐入銀河七姊買;
繁星布局,皆成棋子,攜回玉洞八仙移。
此聯筆法浪漫,張開想象奇特的翅膀,一會兒“撐人銀河”,一會兒“攜回玉洞”。還把神話傳說中的“七仙女”、“八大仙”,都請了出來。語言形象生動,猶如兩個短小的神話故事,煞是有趣。
船壓水中天
棹穿波底月;
船壓水中天。
日夜在船上生活,長期積累,偶然得之。聯語形象,奇在“穿”“月”、“壓”“天”。寫水中景物,筆下有神。
馬踏沙
櫓劃月馬足踏開岸上沙,風來複合;
櫓梢劃破江心月,水定還原。
此聯先動後靜,筆觸清晰明快,圖畫般地勾勒出了“風來複合”、“水定還原”的全過程。
沙馬與水牛
沙馬過沙河,沙陷沙馬腳;
水牛吃水草,水淹水牛頭。
上聯戲“沙”,下聯玩“水”。戲玩得頗見功力,也頗有趣味。
花開酌酒邀明月
花開酌酒邀明月;
石上題詩掃青苔。
運用擬人法,給“花”、“石”以人知,頗有詩味。讀此聯,不禁有幾分幽靜雅致、賞心悅目之美感。
又香又響
且亮且涼風送鍾聲花間過,又香又響;
月攜螢影竹畔來,且亮且涼。
構思巧妙,寫出了深度,寫出了新意。“香”與“響”,“亮”與“涼”,兩對同韻字,造成新奇的韻味。十分精彩!
梅瘦雪添肥
竹疏煙補密;
梅瘦雪添肥。
“疏”與“密”,“瘦”與“肥”,形成反意對比。不僅有詩的意境,而且也頗有些中國畫以虛代實,故作空白的筆趣和韻味。用字不多,含義豐富,耐人品讀。
花影無根向月栽
天衣有縫因風剪;
花影無根向月栽。
天豈能“有縫”?花哪有“無根”?此聯借助假想,又自圓其說:“因風剪”,“向月栽”。新穎別致,嘖嘖,妙!
綠柳
紅桃綠柳舒眉觀新歲;
紅桃開口笑豐年。
運用擬人法渲染春色,更顯春意盎然。民間古有“柳葉細眉”、“櫻桃小口”形容美色之辭,此聯巧妙地讓柳“舒眉”、桃“開口”,也有寓指人們樂迎新春的喜悅心情。這副對聯可作春聯用。
山鳥與桃花
山鳥似曾讀往事;
桃花依舊笑春風。
作者集古人詩句,上下對仗雅切,如同出於自己筆下。“讀”、“笑”二字用得尤妙,詩眼即在此。
花塢風回蝶翅香
春塘雨過波紋亂;
花塢風回蝶翅香。
對句詞妙字絕,富有詩情畫意。“亂”、“香”二字足以傳神,可見。作者筆下功夫之深。
鶯入梅花
鷺棲荷葉鶯入梅花,似火煉黃金數點;
鷺棲荷葉,如盤堆白玉一團。
“鶯”是“黃鶯”,落入“火”紅似的“梅花”叢中,“鷺”為“白鷺”,棲在“盤”子般的“荷葉”之上,宛如兩幅花鳥圖,色彩豔麗,賞心悅目。
踏成竹葉梅花
池塘邊蛙叫蟬鳴,和出鼓聲笛韻;
雪地裏鴉行犬走,踏成竹葉梅花。
夏天之聲:巧把“蛙叫蟬鳴”比作“鼓聲笛韻”。冬天之景:妙觀“鴉”爪“犬”足的跡印猶如“竹葉梅花”。借喻生動形象,有聲有色。
梅花竹葉
玉帶荷包雞犬過霜橋,一路梅花竹葉;
龜蛇浮水麵,兩件玉帶荷包。
此聯與上麵那副對聯,構思似有雷同。有意兼收於此,供讀者鑒賞,自分高下。
柳絮桃花
柳絮隨風,數點散開千點白;
桃花映水,一枝分作兩枝紅。
此聯作者對生活觀察細致,上聯是“柳絮”在風中的變化,下聯是“桃花”映在水中的畫麵。猶如兩張風景照片,色彩對比強烈,畫麵清麗動人。此聯又作:
荷葉貼波,數點散成千點綠;
桃花映水,一枝分作兩枝紅。
蜘蛛結網費張羅
麥浪無魚,楊柳垂絲空作釣;
屋山有雀,蜘蛛結網費張羅。
趙厚延,當代人。
上聯對句是一絕對,幸而被趙厚延先生對上了。這樣,絕對也就不再打“單身”,有了可心的“配偶”,值得慶賀。
上聯想象奇巧,用形象的筆調勾勒出一幅田園圖畫:麥浪金黃,柳絲翠綠垂入麥浪,似乎釣魚一般,然而,“浪”中“無魚”,豈不是“空作釣”?下聯巧於構思,反過來從“有”展開思路,即使你“蜘蛛”布下密網,怎能逮住麻雀,枉費心機“費張羅”了。
燕鶯笑
猿鶴哀柳暗花明,燕語鶯聲渾是笑;
鬆號柏舞,猿啼鶴唳總成哀。
春色處處“笑”,冬景聲聲“哀”。對比強烈,對仗工整。
風擺棕櫚
霜凋荷葉風擺棕櫚,千手佛搖折疊扇;
霜凋荷葉,獨足鬼戴逍遙巾。
別出心裁地巧用比喻,將“風擺棕櫚”、“霜凋荷葉”,描繪得形象新穎,奇特動人。作者筆下的“千手佛”、“獨足鬼”,生靈活現一般。
煤抹梅香兩眉煤
牧童伐木,木打牧童雙目木;
梅香燒煤,煤抹梅香兩眉煤。
這是一副巧用同韻字的趣聯。上聯與下聯末尾二字,化用別解:“木”為麻木。“煤”為煤黑。讀來饒有風趣。
騎馬與蹓牛
媽媽騎馬,馬慢媽媽罵馬;
妞妞蹓牛,牛臥妞妞扭牛。
此聯巧用同韻字撰聯,音韻抑揚起落,宛如有趣的“繞口令”。
兵打冰
尼洗泥冰凍兵船,兵打冰,冰開兵去;
泥汙尼鞋,尼洗泥,泥盡尼歸。
“冰”、“兵”同韻;“泥”、“尼”同韻。錯落有致,妙趣橫生。
點燈登閣各攻書
移椅倚桐同賞月;
點燈登閣各攻書。
構思獨具匠心,上聯“椅”、“倚”,“桐”、“同”分別是同韻,而且“椅”、“倚”都含“奇”;“桐”、“同”都含“同”。下聯“燈”、“登”,“閣”、“各”分別為同韻,而且“燈”、“登”皆有“登”;“閣”、“各”皆有“各”。真是字與字相關相聯,前後互見,堪稱一副妙對!
閣落鴿
洲停舟天心閣,閣落鴿,鴿飛閣末飛;
水陸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聯語融嵌字同韻、頂針連珠為一體,生動活潑,音韻回旋,獨具特色,給人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美感。此聯又給長沙風景“天心閣”、“水陸洲”增色許多。此聯美中尚有不足之處,對仗多處欠工。
“木魚”和“紙鷂”
木魚口內含珠,吞不入,吐不出;
紙鷂肚間係線,放得去,收得來。
筆調細膩入微,各具特色。上下聯用形象的語言,把“木魚”、“紙鷂”(風箏)描畫得惟妙惟肖。
水流砂滾地難移
雲飛月走天不動;
水流砂滾地難移。
此聯有動有靜,且以動襯靜,意境自在。不過,從發展變化的眼光觀“天”看“地”,天體每時每刻都在運行,地殼也經常在震顫變化。我們應該以不變應萬變,順應和掌握自然變化規律,做“天”“地”的主人。
人影不隨流水去
獨立橋邊,人影不隨流水去;
孤眠枕上,夢魂又到故鄉來。
影子,夢幻,虛無飄渺,無形無蹤。然而,情感自然流露,寓意深長。一“去”一“來”,耐人尋味。
“畫上人”與“屏間鳥”
畫上行人,無雨無風常打傘;
屏問飛鳥,有朝有暮不歸巢。
雖無奇妙之筆,但有童心發現。聯語讀來,似覺幼稚可笑,仔細一想,“畫上行人”與“屏間飛鳥”,也真有點“傻氣”了。
崎嶇難行窄猶寬
柴門二扇,依稀欲掩開亦閉;
行徑一曲,崎嶇難行窄猶寬。
運筆細膩,寫景在於抒情。從中流露出作者的從容自在、樂觀豁達之情,人能有此種寬闊心境也不易。
評月旦
說春秋兔走烏飛,地下相逢評月旦;
燕來雁去,途中偶遇說春秋。
“兔走烏飛”,即指日月運行。兔,月中玉兔;烏,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故太陽又稱金烏。下聯中“燕”象征春天,“雁”象征秋天。
此聯運用奇妙的構思,將“月旦”和“春秋”開篇就化為形象物。假如沒有前麵的形象物活動運行,此聯就索然無味了。
十二方位巧對
北雁南飛,雙翅東西分上下;
前車後轍,兩輪左右走高低。
巧妙嵌入12個方位字:北、南、東、西、上、下;前、後、左、右、高、低。聯語貼切,對仗甚工。
吃西瓜
看左傳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東放;
自上而下看左傳,書向右翻。
此聯構思奇特巧妙,聯語流暢自然。上聯嵌入“南北西東”四方;下聯嵌入“上下左右”四麵。皆是方位字。此聯確是一副妙趣橫生、膾炙人口的佳聯。
南京人唱北西廂
冬夜燈前,夏侯氏讀春秋傳;
東門樓上,南京人唱北西廂。
上聯嵌入四季,下聯嵌入四方。聯語文雅逸致、情趣橫溢,引人步入書香歌韻之中。
南腔北調
搭東台,唱西遊,南腔北調;
耕春田,栽夏禾,秋收冬藏。
上聯嵌“四方”,下聯嵌“四季”。結構嚴謹,十分精當。語言明白曉暢,富農家氣息,聯句似口中流出一般自如,確也不易。
四方適中 五行屬土
東西南北,此四方在乎適中;
金木水火,這五行本宜屬土。
“東西南北中”對“金木水火土”,巧在將“中”、“土”二字遊離出來,嵌入聯句尾部,可謂妙筆。
東西南北對
謝家上一鐵店,坐南向北打東西;
晉天下兩朝廷,自東徂西分南北。
幸我(生卒年不詳),字良模,江西人。現居台灣省內。
抗日戰爭時期,《重慶日報》出上聯公開征對,幸我當時以下聯對之。
巧在下聯將上聯內“四方”位置調換,重新組合,以方位對方位。上下聯兩個短句,後一句是前一句派生出來的,顯得渾然一體,貼切自然。
白裁縫對黃鐵匠
紫竹壩上白裁縫,穿銀針,彈灰線,度短量長分大小;
青溪溝中黃鐵匠,扯紅爐,燒黑炭,坐南朝北打東西。
一日,黃鐵匠與白裁縫戲對,成此巧聯。
這是一副通篇鑲嵌聯,不僅嵌入地名、人名,而且鑲入了“紫、白、銀、灰”;“青、黃、紅、黑”八種顏色。更為難得的是,上有“短長大小”,下有“南北東西”。“東西”在此又屬變格,頗具巧思。
觀水月 看江天
水月庵前觀水月;
江天寺外看江天。
昔日,一尼姑和一僧人對成此聯。
“水月”嬌媚,“江天”浩淼,切各自身份與性情。且首尾呼應,更有聲韻跌宕回旋之妙。
坐觀流水臥觀雲
西看夕陽東看月;
坐觀流水臥觀雲。
寫景有跳躍,顯得生動活潑,氣度非凡。上聯有色調方位對比,下聯有動與靜的比較,有詩一般的意境。使人感到身臨其境,可謂畫在眼下映,人在畫中遊。
觀音閣裏觀音坐
望佛台,望佛台,望佛台上望佛來,望年望月;
觀音閣,觀音閣,觀音閣裏觀音坐,觀水觀山。
“望”與“觀”,皆含看意。聯語中卻既做名詞解,又當動詞講,有雙關之妙。語句流暢如水,佛門景象和盤托出。
萬佛千燈
孤舟雙槳片帆,五湖四海;
一塔七層八麵,萬佛千燈。
嵌數目字入聯,已不足為奇。巧在聯語有靜有動,有近有遠。大到“五湖四海”,小到“萬佛千燈”。
巧“一”妙“二”
獨嶺孤山,一神像單槍匹馬;
隔江兩岸,二漁翁對釣雙竿。
上聯裏含五個“一”,下聯中含五個“二”,但字麵上隻能看到一個“一”和一個“二”。頗具巧思妙趣!
綠鴨赤蛇
綠鴨浮水,數數一雙四隻;
赤蛇出洞,量量九寸十分。
“綠”與“赤”,屬顏色相對,其諧音即“陸”(六的大寫)與“尺”。利用加法運算,“一雙四隻”相加得“陸”;“九寸十分”相加得“尺”。
與此聯相似的還有一聯,聯曰:
七鴨遊地,翩翩卓卓三雙一隻;
尺魚戲水,沉沉浮浮九寸十分。
物謎聯
白蛇過江,頭頂一輪紅日;
青龍掛壁,身披萬點金星。
形象逼真,對仗工整。上聯猜作“油燈芯”,下聯猜作“秤杆”。
吞粗吐細 知輕識重
臉大眼小,齒稀稀,吞粗吐細;
杆直鉤彎,星朗朗,知輕識重。
此聯似乎也是幅物謎聯。上聯說的是“石磨”,下聯說的是“鉤秤”。妥帖自然,特色鮮明。
字謎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貓狗狐狼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沒有,詞沒有,論語也沒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稱妙文。
清朝乾隆年間的一個元宵燈節,紀曉嵐把這副謎語聯寫在文華殿的宮燈上,讓宮內的文臣武官、太監近侍們猜射。當時竟無人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