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的愛情是那樣慘絕人寰,下麵我們還是來看看它有哪些好的地方吧。螳螂的窩可以稱得上是個奇跡,用科學術語來說叫做“卵鞘”。
我不想胡亂用特殊的字眼,既然人們把燕子的窩隻叫做“燕雀窩”,而不叫做“燕雀蛋巢”,那麼,我在說螳螂窩時,為何非要叫做巢或是卵鞘呢?雖然那些是更科學的術語,可是與我並沒有關係。
修女螳螂的窩大多選擇在朝陽的地方,像石頭、木塊、葡萄樹根、灌木枝、幹草秸等,還有一些人造物,比如磚塊、破布、舊皮鞋的硬皮等。無論是何種東西,隻要上麵凹凸不平,能夠把窩牢牢粘住、支撐住,那就可以在上麵做窩,不會有區別。
窩一般是有4厘米長,2厘米寬,顏色跟金黃的麥粒色一樣。如果把它放到火裏燒,那火苗會很旺,且散發出輕微燒焦的絲味。事實上,做窩用的材料原本就與絲相似,隻不過並不是像絲一樣拉長,而是和泡沫似的凝成一團。如果窩是建在樹枝上,那麼底部就會包裹住挨著小樹枝,形狀隨著支撐物的凹凸不平而變化;如果窩是建在一個平麵上,那麼窩底就會呈現平麵狀,與支撐的平麵牢固地粘在一起。此時窩像個橢圓形,一頭又圓又鈍,而另一頭則又細又尖,而且經常會有一個很短的與船頭相似的延伸部分。
無論何種情況,窩的表麵總會顯現出有規則的凸起,能夠分出三個很明顯的縱向區。中間部分最窄,長有兩行並行的小鱗片,像屋頂上的瓦一樣重疊著。小鱗片的邊緣部分是空的,留下兩行稍微有些展開的縫隙,當螳螂若蟲孵化後就從縫隙裏鑽出來。在一個剛被小螳螂丟掉的窩的中間部分,掛滿了小螳螂蛻下的外皮,微風一吹就搖動了起來。外皮在露天裏如果經受風吹雨打,就會很快消失。我將這個部分叫做出口區,因為小螳螂隻有順著這個長條地帶,利用這個提前準備好的出口,才能出來而獲得自由。
這個能夠容下眾多後代的搖籃的其他部分都是沒法穿透的壁壘。
窩的兩邊長條地帶占了橢圓形的絕大部分,而且表麵連接得也很好。這些地方非常硬實,剛出生的螳螂若蟲因為太虛弱,所以根本無法從中出來。窩兩邊的表麵長著的很多細小的橫條紋是窩壁分層的標誌,螳螂卵就散布在每一層窩壁的後麵。
我把窩橫著切開,看到了卵就像是長長的、堅硬的核,核的兩邊覆蓋著一層有很多小孔的厚皮,與凝固的泡沫有點相似。核的上麵簇立著彎彎的且很緊密的薄片,幾乎可以活動,薄片的頂部與出口區緊挨著,在那兒形成兩行重疊的小鱗片。
卵就裹在淺黃色的角質外殼裏麵,順著圓圈一層層地排列,頭部都聚集到出口區。我依據這種排列方法,明白了螳螂若蟲出來的方式。
新出生的螳螂若蟲就是從果核的延伸部分中兩塊相鄰薄片間的縫隙中爬出來的。它們在那裏找到了窄小的通道,那個通道看起來很難穿過,可是借助我下麵要研究的特殊工具就能明白那是能夠穿過的。它們就這樣到達了中間的長條地帶。在那裏重疊著的小鱗片的下麵有兩個小出口,是留給每一層卵的,一半卵從左邊的小口出來,另一半卵從右邊的小口出來。整個窩每一層的結構都是一樣的。
人若沒有親眼看過螳螂窩的詳細結構,是很難弄明白的。所有的卵都順著窩的中心線一層層地聚集起來,形成的形狀就像個海棗核。核的外麵覆蓋著凝固的泡沫狀保護層,唯有在保護層的中間部分,那泡沫狀的多孔層才會由並列著的兩塊薄片所取代。兩塊薄片露在外麵的一部分形成了出口區,與兩行小鱗片重疊在一起,而且還給每一層卵留下了兩個出口,形成了兩條狹窄的細縫。
我研究的重點就是親眼看看螳螂是如何動手建造這麼複雜的窩的。我終於做到了,可真是煞費苦心啊,因為螳螂產卵是很隨意的,並且差不多總是在夜裏。花費了很多的工夫,我終於有機會看到了。9月5日那天,一隻8月29日受精的雌螳螂,在臨近淩晨4點的時候,竟然在我的眼前產卵了。
在看它工作之前,需要留意的一點是,在金屬網罩中的眾多螳螂,全部都選擇以金屬網紗作為支點。我曾經很細心地在網罩裏放了幾堆凹凸不平的石塊,還有幾束百裏香,因為這些都是它們在野地裏時常用的支撐物。然而這些螳螂們卻隻喜歡鐵絲網,那是由於在造窩的時候,起初的那些建築材料很柔軟,能夠嵌到鐵絲網眼裏去,那樣窩就會變得很牢固。
如果是在自然條件下,窩會沒有任何的遮擋,所以必須能經受住寒冬的惡劣天氣,還必須抵禦住 風 霜雨雪的侵襲,而不脫落鬆散下來。因此懷孕的螳螂總會找一個凹凸不平的支撐物,以便能夠將窩的底座牢牢地粘在上麵。如果有條件的話,螳螂就會在一般的支撐物中選擇較好一點的,在好的裏麵再選更好的,這也許就是它為何總選金屬網紗的緣故。
這隻螳螂是唯一能夠讓我觀察它產卵的,它攀在網罩頂的附近,身體倒掛著。因為它完全沉浸在產卵之中,所以當我用放大鏡觀察它時,它也沒有表現出絲毫的驚慌。就算我把金屬網罩掀開、傾斜、顛倒、轉來轉去,螳螂也仍然是沒有停止工作。當我用鑷子稍微抬起它那長翅膀,以便看清楚下麵的進展情況時,螳螂也完全置之不理。一切都非常順利,這個產婦一動不動,毫不在意地忍受著我這個觀察者的粗魯行徑。可這又如何呢?事情並沒有向著我希望的那樣發展,由於它的動作太快了,而我觀察起來又有重重困難。
因為螳螂腹部的末尾處總是浸在一團泡沫裏,所以我沒法看到它行動的細節。泡沫呈現出灰白色,而且還稍微有點兒黏性,跟肥皂泡似的。我把麥秸尖伸進去,剛出來的泡沫能夠輕輕地粘在上麵,可過了兩分鍾後,那泡沫就凝固了,再也無法粘住麥秸了,泡沫在特別短的時間內就變得跟老窩上的物質一樣的堅硬。
這些包著氣體的小泡泡形成了窩上的多孔材料,使得整個窩的體積要比螳螂的肚子大很多。雖然泡沫是在螳螂的生殖口出現的,然而非常明顯的是氣體並不是來自於螳螂的身體裏,而是從空氣中吸收來的。
因此螳螂造窩主要利用的是空氣,這樣以便能夠讓窩抵抗住惡劣的氣候。螳螂從身體裏排出一些黏液,就像是某些幼蟲的絲液似的,然後,立刻將黏液與空氣混合,從而產生泡沫。螳螂攪拌黏液就和我們攪拌雞蛋清一樣,讓它冒起泡泡來。螳螂腹部的末端張開了一條長裂縫,好像兩個小勺子,螳螂以特快的速度,將兩個小勺子不停地進行合攏、張開,以用來攪拌黏稠的液體,於是液體剛一排到體外,就會變為泡沫。我從外麵通過張開的兩片小勺子能夠看到它體內的器官就跟活塞杆似的,上下來回地動著,可是由於它們是浸在不透明的泡沫團裏,所以我無法看清楚其動作的細節。
螳螂的臀節一直在顫抖著,它使得兩個小裂瓣快速地進行一開一關,就如同鍾擺一樣,從左到右,然後又從右到左地擺動著。螳螂每擺動一回,就會下一層卵,同時窩外就有了一條小橫紋。它就這樣像畫弧圈似的迅速前進,間隔的時間又特別的短,然而裹著它的泡沫卻越來越多,就好像它把珍珠泉的底部戳穿了似的。完全不用懷疑,它每擺動一次,就會產下一個卵,可是由於事情進展得太快,並且又不利於觀察,所以我無法做到一次就能看清楚產卵管是如何運動的,隻能夠通過臀節的運動來推測是否產卵了,而臀節就好像是突然跳進了水中似的,越浸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