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褶翅小蜂(1 / 3)

7 月份,我從卵石中把高牆石蜂的巢給掰了下來,進行觀察研究,就跟上麵對卵蜂虻所做的一樣。石蜂的繭裏住著食客和食物兩類居民。由於有很多繭,我從早上到正午已經拾到了好幾十個。我用力敲打石頭,打開蜂巢,取出繭子用舊報紙包起來,放進箱子裏,然後立即回家。再過一會兒,天就會很熱了。

在涼爽的屋子裏進行研究是一件最快樂的事。我剛知道,如果食物是悲慘可憐的石蜂,那麼食客就有兩種,其中一種是卵蜂虻的幼蟲,它有圓柱體的身材、奶油般的皮膚和一種凸起的腦袋 ;另一種消費者依據其結構和形態判斷,應該是一種膜翅目昆蟲的幼蟲—褶翅小蜂。

褶翅小蜂是一個長得很俊俏的小家夥,有許多好看的黑黃相間的條紋,凹陷的肚子末端圓滾滾的。肚子末端藏了一把馬鬃般的纖細的長劍,它可以穿透砂漿,刺進它要放置蟲卵的蜂房。在說它的產卵方式之前,我們來看看幼蟲在石蜂家裏是如何度日的。

這是一個光禿禿的蟲子,既沒有長腿也沒有長眼睛,不知道的人會把它與另幾種采蜜的膜翅目昆蟲的幼蟲混為一談。它最明顯的標誌是穿了一身黃衣裳,皮膚油光光的,分節處關節凸起,從側麵的角度上看,背如同一道波浪。休息時,幼蟲會蜷縮起來。它總共分成了 13 個體節,當然頭部也算在其中。頭在全身部位中是最小的,即使在放大鏡下也看不到口腔裏的任何結構,隻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一道紅棕色的條紋。一個小小的圓形開口,兩隻極其短尖纖細的大顎。與此相反,壁蜂、石蜂、切葉蜂、土蜂、砂泥蜂和泥蜂,用肉眼就可以直接看清它們的口腔結構,尤其是大顎,一目了然,強健的大顎用來抓牢、碾碎和切開食物。那麼,褶翅小蜂幼蟲那些看不見的工具是做什麼用的呢?

我們可以在它用餐的時候窺探其中的秘密。

與卵蜂虻一樣,褶翅小蜂不吞食石蜂的幼蟲,也不把它切碎成一塊一塊 ;它既不開腸破肚,也不用尾部的麻醉針插進去。為了保持食物的新鮮,它也是采用跟卵蜂虻一樣直到最後一口才采取了結束對方性命的進食方式。嘴貼在石蜂幼蟲的皮膚上,隨著褶翅小蜂慢慢地長大,石蜂幼蟲逐漸扁了下去,但是仍然保持一絲的生命來維持食物的新鮮。最後,幼蟲隻剩下一張皮,泡在水中會變軟,吹氣後又成了不漏氣的皮球,隻不過這個皮球裏麵已經空空如也了。這和卵蜂虻留下的皮囊差不多,不過褶翅小蜂的技術沒有卵蜂虻精湛。卵蜂虻留下的隻剩一顆白淨的小粒,而褶翅小蜂常常留下的是一張髒兮兮的褐色的皮囊。由此可以看出,褶翅小蜂最後的用餐變得狼吞虎咽了,不再顧及皮肉會變質了。因此,我可以肯定,褶翅小蜂不會像卵蜂虻那樣迅速地從食物中起身再重新進食。於是,我騷擾了它,它停了下來後,要等好長一段時間才重新進餐,顯得猶豫不決。因為用的是那雙細小的鉤子鉤上去的,不是用來親吻的吸盤。

我想,它的那雙細小的鉤子就是大顎。雖然這兩個大顎不能咀嚼食物,但完全可以像最細的針一樣刺穿皮膚,然後褶翅小蜂就在兩個幾乎可以忽視的小孔裏吮吸獵物的汁液。因此,大顎可以穿透皮膚,卻並沒有損傷內部,褶翅小蜂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吸幹石蜂幼蟲的,隻不過是把卵蜂虻的吸盤換成了尖尖的針孔而已。雖然進食的工具變換了,但是同樣能夠使得食物保持到最後一刻的新鮮。

當石蜂幼蟲一半成為流體,處在完全無意識狀態時,褶翅小蜂的幼蟲就在這個時候吸幹了它。7 月的下半月和 8 月的上半月是它進食的黃金季節,我一直觀察了近兩個星期。在這之後,在石蜂繭裏,隻住著養得肚肥腸圓的褶翅小蜂幼蟲,陪伴它的是石蜂幼蟲留下的那張枯萎的肉皮。至多到了次年 7 月初,還保持著這種狀態。

褶翅小蜂幼蟲的蛹沒有什麼值得描述的地方,成蟲孵化要到 8 月份,但是,褶翅小蜂從石蜂堅固城池中出來的方式,與卵蜂虻截然不同。它有強健的大顎,可以毫不費力就打通蜂房堅厚的城牆。在獲取自由的時候,在 5 月,忙碌石蜂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此時,卵石上所有的蜂巢的大門都緊鎖著,糧食也被吃得一幹二淨,石蜂的幼蟲都躺在琥珀色的蛹裏酣然大睡。原來它們都躲進了這些舊巢裏,褶翅小蜂擱置一年多的屋宇隻要不是很破,石蜂的子孫就不會嫌棄。對它們來說,不必去長途跋涉,不必四處開采泥漿,就可以得到一份豐厚遺產。

隻要把這些蜂房重新修葺裝飾一番,立刻就有一所自己的新家。此外,如果它喜歡遠處開發,那麼周圍到處都是砂漿。言歸正傳,產卵臨近了,在介紹它產卵前,讓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它的產卵器。

在身體背部,昆蟲在腹節處陷進去一道直通胸節的溝,溝在又大又圓的末端裂開了一道很窄的細縫,看上去就像一個分成兩段很細的凹槽。不產卵時,精細的產卵管就藏在這個細細的溝槽裏,繞了腹節一周。在身體背麵的中間位置有一道呈線形的栗色長鱗片,鱗片的末端連接在腹部第一節,鱗片的兩側延伸並緊貼在體側上的膜翅。長鱗片的作用是保護下層的柔軟的部位,產卵管就長在裏麵。這是一層保護甲,在不產卵的時候負責保護身體細嫩的部位,但是產卵時,它就從後往前搖擺,再恢複流線型的模樣。

我用剪刀挑開這層鱗甲,讓整個器官一目了然,然後用細細的針尖取走產卵管。貼著背的部分很容易取出來,但是夾在腹部末端凹槽裏的部分很複雜,讓我費了很大的力氣。產卵管由三部分構成 :一個主要的產卵的絲狀體和兩個兩邊相對堅實的鞘。兩邊的鞘凹陷成半管道,產卵的絲狀體就藏在這兩個半管狀勾在一起的通道裏。這個雙瓣鞘在背部是互相分開的,但是腹部連在了一起,連接在腹壁上。於是,形成了一條在兩個保護層保護著絲狀體的溝渠。這樣也方便了絲狀體從保護層裏拔出來,一直到根部都很靈活自由。

在放大鏡下看,這是一根比頭發略粗但比馬鬃略細的角質的圓硬絲,兩端尖尖的有點粗糙,形成了長長的斜棱狀。在顯微鏡下,可以清楚地看清這部分的結構,它完全不像起初看上去那麼簡單,而是後半部分呈斜棱狀,由一係列套在一起的截椎構成,底部突出,整個結構如同一把磨鈍的銼刀。

這段硬絲分成 4 個長度不同的塊,兩個長塊以帶齒的斜棱結束,合成很窄的一道溝 ;兩個短塊以齒尖突的結束,與最末端的銼相比要往回去一點兒,也合成一個半管道的溝。兩個長塊和兩個短塊相連,因此兩個半管道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整管道。此外,兩段短塊可以在溝裏始終豎直方向移動,而且塊與塊之間也會移動,它們的末端尖突基本不在同一個水平麵上。

如果用剪刀截去活蟲的輸卵管,把它放在放大鏡下觀察,可以看到裏麵的半條溝凸出到外麵那半條溝上,然後反複伸縮,同時從裏麵滲出可能是卵特殊附屬器官的含蛋白質的液體。通過這種內溝與外溝的豎直運動以及內溝之間得到摩擦,即使在角質管道裏沒有肌肉收縮,也可以把卵運輸到輸卵管的末端。

隻要在背部稍微用力壓腹節,就可以看到第一腹節掉了下來,好像事先已被切開了一樣。其實,在第一腹節和第二腹節之間有一個大裂孔,在一道薄膜下藏著高高鼓起的產卵管末端,這是絲狀體穿過腹部在身體下方露了出來。因此可以看出,輸卵管的出口是在腹部前端而不是在尾部,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靠近借力的位置,更省力也更有利於產卵。總之,沒產卵時,產卵管繞了腹部一圈。從身體下麵的腹部前段開始,從前到後地繞著腹節轉,然後從後到前再繞回來,繞到幾乎與起點同一個水平的地方,共有 14 毫米長,因此,它能在到石蜂巢裏的探測的深度也就在這個範圍之內。

在上麵的描述之後,我對褶翅小蜂產卵器還要做最後一點補充。

我肢解掉了它的頭、腿和翅膀後,在它的身體上穿入一根大頭針,可以看到產卵管的縫壁上出現了強烈的震動現象,從中間分成兩半,然後又重新合在一起。另外,裏麵的絲狀體也同樣顫動著,不時從鞘中拔出、收回、再拔出,做著最後的產卵動作。產卵是昆蟲生命中最重要的任務,哪怕它們已經是氣若遊絲,也要努力完成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