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如果長時間待在黏絲上,跟絲接觸的時間長,就會引起黏附。這樣就會限製蜘蛛的行動,因為蜘蛛必須隨時保持身手的靈敏,因為它一定要在獵物掙脫之前衝過去,因此,蜘蛛的駐紮區,也就是它長時間待的中心區,是沒有絲毫黏性的。
圓網蛛會在這個駐紮區長時間地一點不動。它伸開它的八隻腳,時刻注意著蛛網的晃動。它也在這個區域就餐,假如它捉到了美味佳肴,它會吃很長的時間。它逮到獵物後,一般先將獵物捆綁結實,然後會咬幾下,接著就把獵物拖到網的中央區域。它會在這個沒有黏性絲的區域慢慢享用自己的美味。看來,這個沒有黏性絲的區域是圓網蛛為自己準備的捕獵駐紮地和餐廳。
因為這種黏性液體數量很少,所以不可能研究它的化學性質。從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有一種略帶粒狀的透明液體從斷絲流出。接下來的實驗將進一步向我提供這種液體的情況。
我拿一塊玻璃片穿過蛛網,這樣就收集到一些被固定成平行線的黏性絲。接著,我將玻璃片放在一層水的上麵,用罩子將它罩起來。在這個極其潮濕的環境之中,不大一會兒,蛛絲就逐漸伸展,並在一種可溶於水的套管中膨脹,最後變成了液體。這時,絲管的螺旋形狀逐漸消失,一種半透明的圓珠,一種極細的小粒就出現在了蛛絲的管道。
經過了 24 小時,蛛絲裏麵的膠液消失掉了,蛛絲成了幾乎看不見的細線。這時,我將水滴在玻璃片上,就得到了一種黏性分解物,一種類似溶解的阿拉伯樹膠的物質。顯而易見,圓網蛛的黏膠對濕度非常敏感。
假如在充滿濕氣的環境中,它會大量吸水,接著從絲管中又滲透出來。
蛛網的編織情況可以通過這些資料來說明。發育成熟的彩帶蛛和絲蛛會在天沒亮時就開始織網。假如天氣有大霧,它就會暫時停下沒有竣工的工程。它們並不會因為霧天而停止構建工程總的框架,搭建輻射絲,還有纏繞輔助螺旋絲,因為即使濕度過大也不會損害這些零件。可是,它們卻從不會在大霧天編織黏膠網。因為捕蟲網如果被霧弄濕就會溶解成為黏性碎片,而失去它的作用。假如天氣很好,蜘蛛會在第二天夜裏將已經開始編織的網完成。
盡管由於黏性絲對濕度具有高度敏感性,有一些不方便,可是它帶來的好處卻更多。兩種圓網蛛的捕食時間都是白天,都要在烈日下忍受炎熱,可是這時卻是蝗蟲出動最頻繁的時候。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如果沒有專門的防護措施,黏膠網將會變得幹燥,變成幹巴巴沒有活力的網。可是事實卻恰恰相反,哪怕是在最熱的時候,黏膠網也是既靈活又有彈性,並且它的黏附力也很強。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呢?這都是因為它對大氣濕度具有高度敏感性。濕氣無論何時都存在於大氣之中,而且它會慢慢滲透到黏性絲裏。原先的黏度雖然在逐漸降低,可是它會按照自身標準稀釋絲管裏變濃的液體,還能讓黏液滲透到管外。在調製黏膠技術方麵,沒有哪個捕鳥的人敢跟圓網蛛一比高低。為了捕捉一隻小飛蛾,需要多麼高的技術呀!
除此之外,它也有很高的生產熱情。隻要懂得蛛網的直徑和所繞的圈數,我們就能很容易地得出這粘黏螺旋絲的長度。我了解到,每當角形蛛編織新網時,每次就要產出 20 米的黏性絲。絲蛛更多,生產出 30米。我的鄰居—角形蛛,在兩個月的時間裏,每個晚上都在辛苦地編織它的捕蟲網,它一共生產出 1000 多米黏性的螺旋形的管狀蛛絲。
希望將來有一個出色的解剖學家,他擁有比我更先進的工具,視力也比我好。這樣,他就能夠告訴我們這優秀的拉絲廠是如何進行工作的。絲質的材料怎麼會形成這麼細的管子?為什麼這細微管子會充滿黏性液體並且卷曲成螺旋形?同一個拉絲廠為什麼既能生產出加工框架的輻射絲和輔助螺旋絲,還能生產出彩帶蛛絲袋裏那棕紅色的棉團以及絲袋上的橫條黑色裝飾帶?蜘蛛的大肚子真是一個奇怪的工廠,它能生產出多少產品呀!我雖然看到了工廠製作的產品,卻沒有辦法更清楚地知道機器是如何運作的。還是讓我把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研究留給解剖學家和生物學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