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想要溝通,請先推倒領導與員工之間的那堵牆(1 / 3)

一、懂得傾聽員工的聲音

20世紀50年代,美國一家塑料製造公司聘用了當時有名的“狂人”安吉爾擔任總裁。安吉爾曾經在很多公司任職,經驗豐富,能力出眾,可是他的缺點同樣很明顯:他不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尤其是下屬的意見,按照他的說法——“整個公司隻有我一個人說了算,其他人隻要按照要求做就可以了。”結果到了第二年,這個狂人就將這家公司拖入瀕臨破產的尷尬境地,這並不是因為安吉爾的個人能力有問題,而是因為安吉爾從來都不懂得尊重員工的話語權,無論是開會還是日常的談話,員工們沒有任何機會來說出自己的想法,而這顯然激怒了他們,所以最後大家經常罷工,並最終導致公司的運作陷入癱瘓。

“不要剝奪員工的發言權”幾乎成為了這家塑料公司最想要說出來的一句話,而安吉爾的落敗成了一個經典的反麵教材。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企業領導延續著自己的獨裁風格,漠視員工的利益和呼聲,結果導致溝通和交流受到限製,員工和領導之間的關係並不緊密,甚至出現敵對情緒。

實際上,對於企業而言,它並不是某一個人的企業,也不是某一些人的企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應該歸屬於企業中所有人,尤其是廣大的員工。作為團隊中最重要的參與者,員工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看法,有權利行使自己的相關權利,而且他們的確能夠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好的想法。因為相對於管理者而言,員工雖然無法從大局上進行掌控,不了解整體的發展狀況,可是他們卻是推進企業發展的直接動力,由於站在最前線,他們對於工作中的一些問題最清楚,對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最有發言權。所以在解決一些細節性的問題時,員工能夠提供巨大的幫助。

而從溝通的角度來說,領導和下屬、老板和員工之間應該有更多交集,應該彼此了解、相互信任,這對工作命令的發布和最終的執行至關重要。不過為了保持相互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有效果,領導需要構建起更為高效的溝通交流機製。而在完善相關製度的時候,領導更應該在主觀態度上做出改變,主動接近員工,主動去傾聽他們的聲音,或者說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和機會來保障員工的發言權。而通過傾聽,就能夠準確知道員工們需要什麼,了解他們對於公司的想法和看法。

一般來說,為了傾聽員工的心聲,領導可以從三個方麵入手:

1.頭腦風暴法

不同的人對企業的發展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所以領導為了確保決策的合理性,應該主動聽一聽員工們的想法,看看他們是否有什麼很好的建議和意見。而頭腦風暴法實際上就是集思廣益的一個好方法,公司不僅能夠盡可能地將所有的員工納入到整個團隊中來,而且還能夠從員工那裏收集更多有用的點子,從而確保企業的發展更具活力。

2.做好員工的調查工作

在企業中,領導經常會做一些工作調查報告,了解工作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可是有針對性的員工調查報告卻很少見,而這是工作當中的一個失誤。領導應該更多地做一些員工的調查,比如經常了解員工的工作狀態,了解員工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了解他們對工作的一些想法和看法。一般來說,這些調查報告往往能夠客觀反映出員工的需求和想法,這是領導傾聽員工聲音的一種有效方式。

工業製造商伊頓公司曾經用21種語言對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55000名員工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商業道德、價值觀、工作關係、敬業度、管理效率。之所以會如此大費周章地進行調查,不僅體現了公司對員工的重視,而且這些員工的反饋對公司工作的推進很有幫助,這些聲音和信息構成了公司商業戰略和發展規劃中的一部分,也促使公司不斷完善和改革,爭取做到更好。

3.經常走訪基層,和員工麵對麵交談

作為統領全局的人物,領導不應該總是將自己關在辦公室裏,也需要經常到基層去了解情況,否則很容易導致管理的脫節。在空閑的時候多到基層走一走、看一看,和員工麵對麵地交流。這樣不僅能夠真切地感受員工的工作環境、工作狀態,還能在對話中了解員工最真實、最基本的需求,了解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理想。通過交流,可以進一步拉近彼此之間的關係,有助於彼此之間更加信任。

對於領導來說,想要真正了解員工的想法,或者想要通過交流來保障他們的權益,最重要的還是應該保持低調的姿態,要主動改變“領導決定一切,一切服從領導”的管理方式,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員工為本,要尊重員工的地位,尊重他們所擁有的權利。如果領導覺得員工的想法無足輕重,覺得員工的利益無須過於重視,那麼雙方之間就會存在隔閡,並影響整個團隊的正常運作。

怡安顧問公司認為傾聽和了解員工的想法很重要,如果公司的態度和實際實施的政策之間不匹配,就會影響生產力。而從工作效率的角度來說,當員工的想法得不到尊重,當他們的訴求長期得不到回應和反饋,就可能會造成工作中的壓抑和消極表現,這樣對公司的發展沒有任何好處。因此,盡可能地傾聽員工的聲音,是企業管理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內容。

二、領導也有犯錯的時候,切莫一意孤行

Compass集團總裁克裏斯勞為人一直非常低調謙遜,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是一個勇於承認錯誤的好領導。當他做錯事的時候,非常樂於聽到下屬的批評,因此在公司裏受到大家的尊重,而這一良好的品質得益於他在西點軍校上學的經曆。

克裏斯勞初入西點時,是一個謙虛禮讓的小夥子,很多學員都願意和他相處。有一次,有個教官談論起了一些政治事件,雖然教官是一個非常健談、說話也很有水平的人,可是細心的克裏斯勞還是聽出了話語中的一些錯誤。猶豫了一會兒後,克裏斯勞非常禮貌地說:“長官,我覺得您剛才說錯了一句話,您的那個觀點我不能認同。”

教官看到有人打斷了自己的話,非常不滿地說:“聽著,克裏斯勞,你沒有任何權利來打斷我的談話,不是嗎?”克裏斯勞沒有害怕和退縮,而是挺直腰板,嚴肅地回答:“是的,長官,可是您的話的確說錯了。”教官看他如此堅持,於是就讓克裏斯勞指出錯誤,克裏斯勞指了出來並進行了糾正。教官點點頭,然後走到克裏斯勞麵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說:“真是好樣的,小夥子。”這件事對克裏斯勞的影響很深,使他開始自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他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員工和下屬都有勇氣指出領導的錯誤,有時候領導需要自己承認這些錯誤。

事實上領導和普通人一樣,不是完人,再出色的領導也會犯錯,也會在某些方麵出現失誤,如果任由這些錯誤繼續下去,隻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及時製止這些錯誤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糾錯的時候,領導可以從兩個方麵入手,第一是鼓勵員工指出上司的錯誤,第二就是自己主動承認錯誤,並積極改正過來。

從客觀條件來說,領導處在強勢地位,這就使得相對弱勢的員工對其懷有敬畏之心,不敢輕易得罪上司,所以常常不敢說出讓領導不高興的話,生怕受到懲罰,哪怕明知道上司做得不對,也不敢直言相告。所以在職場上,員工多數都會堅持這樣的潛規則:第一,領導永遠不會犯錯;第二,如果領導犯錯了,請參照第一條。當員工有了這樣的想法時,就不會輕易指出領導所犯下的錯誤了,而“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領導常常沒有辦法意識到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

在這樣的情況下,領導需要賦予員工更大的權力和勇氣,要鼓勵他們積極糾錯。墨子在《親士說》中說道:“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議者延延,而支苟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大致的意思是一個國家的君主必須有敢於直諫的臣子,主上一定要有敢於爭辯的臣下,議事的人能夠提出不同意見反複爭辯,勸誡的人可以據理直言,這樣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領導們應該明白,隻有給予別人敢於說話的權利,隻有尊重員工的發言權,隻有盡可能地培養更多的“弗弗之臣”,才能夠有效地避免更多的錯誤。而且領導需要培養員工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明白作為團隊的成員,他們應該有足夠的勇氣和權利來監督和批評上級領導的過失。

而除了鼓勵他人找出自己的錯誤之外,更重要的是領導需要用寬容的心態來接受這些指正,需要有足夠的勇氣來承認錯誤。有些領導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和形象,有時候明知道自己犯了錯也不願意承認,他們一意孤行甚至不允許別人提出異議。這樣做雖然保住了麵子,可是對企業的發展有害無益,那些錯誤最終很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銥星公司曾經是世界上最出色的通信公司,1987年,銥星公司的高層領導突然想到了一個近似於夢幻的偉大計劃:用66顆低軌衛星組成覆蓋全球的通信網。即便在現在來說,這個想法依舊很具有挑戰性,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計劃的實施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消費者是否願意掏一大筆錢來支付那66顆衛星所產生的高昂的成本費呢?

很顯然,公司的高層並未意識到這個計劃的錯誤,而是狂熱地立即著手實施這個偉大計劃。當時有一些工程師就提出了異議,將如此多的低軌衛星送上太空,加上每年的維護費用,這是一個天文數字的開支,公司絕對吃不消。可是領導們沒有聽進去,他們更加看重這個宏偉計劃帶來的光環。就這樣高層決定一意孤行,一開始就砸入50億美元的巨資。雖然公司的通信技術領先世界十幾年,但是卻沒有客戶願意支付昂貴的通信費和服務費,銥星公司最終因為高負債而不得不宣布破產。

銥星公司的失敗為每個公司都提了醒:凡事要量力而為。可是從根本上來說,這個悲劇是高層的固執和獨裁引起的,如果領導們願意聽一聽工程師的建議,願意放下架子和員工們認真討論計劃是否可行,也許錯誤就能夠避免,而銥星公司的發展也不會以這樣的方式慘淡收場。

深究原因,很多時候公司決策的失敗都是因為領導的一意孤行引起的,他們更加看重個人的形象,更在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及享有的絕對的控製權,他們擔心任何一點失誤會損害他們在員工心目中的地位,會減弱個人的魅力和控製力。可事實上,敢於及時承認錯誤的領導往往才更加受人愛戴和尊重,因為在員工看來,一個能夠接受批評的領導,一個敢於低頭承認錯誤的領導往往更具人格魅力,這是真正有責任心的體現,而這種人格魅力往往能夠凝聚人心。

所以對於領導來說,不要掩飾錯誤,不要躲避錯誤,而應該勇敢地將錯誤表現出來,應該接受員工的監督和指正。須知承認錯誤並不會降低領導的權威和形象,反而能夠更加豐富領導的個人魅力,能夠更好地凝聚人心,贏得員工的尊重。

三、建立有效的溝通機製,確保及時交流

眾所周知,團隊合作的前提是彼此信任和理解,而信任則需要雙方不斷地接觸和溝通。為了確保溝通的順利進行,提升溝通的效率,企業中往往要建立起切實可行的溝通機製,才能保證溝通的及時進行。

而對於企業和管理者來說,建立有效的溝通機製需要做好一些基本的工作: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要提升溝通的技能,確保交流的有效性。很多領導不善於溝通,缺乏溝通的技巧,導致和員工雙方缺乏了解。如果能夠改變自己的交流方式,采取科學合理的技巧,那麼效果無疑要好很多。

比如領導要懂得先去傾聽,因為隻有先傾聽別人,別人才願意傾聽你;領導也要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員工的立場上想問題、看問題,減少誤解和隔閡,而員工也要經常站在領導的立場和角度想一想;平時不要局限於工作場合的交流,而要多進行一些非正式的溝通,雙方可以參加一些聚會,或者下班後同行,彼此多做一些交流,交談的內容不限於工作,雙方經常談論一些生活性的東西,反而可以暢所欲言,不受拘束。除此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注意交流的態度,雙方一定要注重平等交流,排除地位差異,排除個人偏見和經驗主義,下級人員不能因為害怕得罪上級而不敢說實話,而上級領導也不能自認為位高權重而采用居高臨下的態度。最後,溝通雙方還要多一些寬容和理解,這樣才能夠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

這些技能有助於減少交流中產生摩擦,減少身份地位所帶來的隔閡,能夠有效提升領導與員工之間的信任,從而提升溝通的效率。

如果說提升個人的溝通技能是個人能力的表現,那麼企業更應該在整體上保障溝通的順利進行,而相應的措施就是創造一個有利於溝通交流的環境。

第一,倡導溝通文化。

一個企業的溝通狀況是好是壞,通常和企業文化有關。在企業中如果大家都不重視或者缺少溝通交流的習慣,那麼整個企業就不過是無數個沉悶的孤立的個體的簡單組合。因此,想要讓企業變得更有活力,就必須鼓勵所有人多做交流和溝通,不要因為分工不同而變得孤立,不要因為職位高低而產生隔閡。作為團隊中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需要和別人進行合作才能發揮出自身最大的潛力和價值。所以,企業應該致力於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讓所有的人都能夠主動和別人進行交流和溝通。

第二,調整組織結構,改善內部的溝通渠道。

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可能領導和員工都有溝通的意願,可是溝通的效果往往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組織機構的設置不合理。比如機構臃腫,一些企業的機構非常複雜,不僅嚴重影響了辦事效率,而且也造成了溝通上的困難,領導的命令或者想法會被更改,相關的信息會在煩瑣的機構幹擾下扭曲掉,而員工的意見和建議則處處受到阻撓,無法順利地被領導聽見。

對於這種情況,企業需要對相關機構進行改革,而且要做到精簡機構,盡量為打通溝通交流的渠道掃清障礙。現在很多公司盡量打造扁平化的組織結構,以此來減少行政管理層次,裁減過多的部門和人員,這樣就能夠有效縮短溝通渠道和信息通道。

第三,溝通交流的製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