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際傳媒界大亨梅鐸的發財戰略(1 / 2)

從山區小報起步發家的策略

梅鐸,當今世界國際傳媒巨子,他的家產難以統計。這位橫跨歐美,口吞亞洲的傳媒大亨,當初,是運用什麼策略從一個窮學生發家的?

1931年,梅鐸出生澳大利亞的墨爾本。還在牛津大學經濟係念書時,他就參與了倫敦《每日快報》的編輯工作。從那時候起,他就認準了傳播業,決心白手起家,在傳播業中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來。

22歲那年,梅鐸從倫敦返回家鄉澳大利亞,接替父親遺留下來的爛攤子:兩家因為經營不善,風雨飄搖,負債累累的山區小報《阿德雷得新聞》和《星期日郵報》。當時,報館瀕臨破產,負債300萬多美元。這對梅鐸來說,比白手起家要艱難許多。

但是,梅鐸雄心勃勃,麵對爛攤子,毫不氣餒,他立下誓願,要在這“廢墟”上重振旗鼓,創出一番事業來。

當時,梅鐸一出山就遇到了強勁的威脅。勢力強大的先驅公司試圖強迫他拍賣掉《星期日郵報》,但梅鐸麵對強勁對手毫不怯逃,毫不示弱,而是給對手迎頭一棒,將先驅公司的恐嚇信刊登在自己報紙的頭版頭條,並附上了一篇犀利辛辣的評論。

梅鐸既然立誌白手創蕩,使報館走出泥潭,他有什麼精明的策略呢?

梅鐸辦報發財的策略,歸結起來,就是一條:完全徹底將傳播業商業化。依據這個具有深遠影響的發財戰略,梅鐸一躍而成為發財空手道大師,成為了一代國際傳媒巨子。那麼,他是怎樣起步了?

梅鐸自接手父業之後,完全徹底摒棄了父親上一代人那種“文以載道”的做法,而製訂了以“爭取讀者”,“追求利潤”為目的的亦報宗旨。對於這個辦報宗旨,梅鐸解釋道:

沒有讀者,沒有利潤,為什麼要辦報?

不賺錢的生意有誰會去做呢?除非你是一個十足的傻瓜蛋。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梅鐸徹底改變了編輯方針,以迎合讀者胃口為目標,在報道內容上增加了有關各種內幕醜聞,體育娛樂,婦女生活,犯罪問題等方麵的報道,並全麵更新版式,這樣,很快使這山區小報銷路大增,短短六年時間,利潤從零開始,直線上升。

迅速起步創建傳媒王國

梅鐸動用商業化手段辦報大獲成功,他便雄心勃勃,決意要走出山區,到外邊去建立他的傳媒王國。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首先在澳大利亞本土積極發展,充實自己。

第一步,他首先買下了《悉尼每日鏡報》、《悉尼日報》、《星期鏡報》以及悉尼市郊區的一係列報紙,並在悉尼和墨爾本不久後購買了當地的電視台。

第二步,他有了相當雄厚的資金之後,1964年,梅鐸又創辦了全國性的大報紙《澳大利亞人報》。

經過一係列戰略發展動作之後,梅鐸在澳大利亞報業界已經擁有了堅固的基礎。這時,他便把眼光盯住了英倫三島。

1969年,梅鐸收購了英國的《世界新聞周刊》《太陽報》。收購之後,梅鐸苦心經營,再一次顯示出他天才的辦報能力,兩份報紙的發行量直線上升,竄了好幾倍,發行量高達400多萬份。四年後,梅鐸又乘機控製了《聖安東尼新聞》、並出版《星報》,勢頭迅猛。

當初,梅鐸收購《太陽報》時,這家報紙正在下坡路,日子越來越不好過。梅鐸收購後,為了迅速扭轉這種頹勢,使報紙發行量上升,他特意在英國購買了一幢房子,坐鎮倫敦每天都在編輯部待住,常常自己親手動筆撰寫各種評論文章。同時,他在用人方麵又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把那些思想僵化,守法不變,墨守陳規,辦事不力的記者,編輯趕出了報社大門。

由於梅鐸辦報有方,他一次又一次獲得了驚人的成功。43歲那年,他的聲名已遠播歐美,在國際傳播業中享有盛譽。

但雄心勃勃的梅鐸並不以此為滿足。他決心進軍美國,再開辟一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1974年,為了在美國發展事業,梅鐸毅然遠離了故鄉澳大利亞,移民美國,並加入美國籍,定居於紐約。

遷入美國後不久,梅鐸開始了自己的收購行動。他先後收購了《紐約雜誌》、《新西部雜誌》,以及《村聲周報》、《紐約郵報》、《波士頓先驅報》、《聖安車尼奧快報》和芝加哥的《太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