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麋鹿找家(1 / 3)

生命是美。

在自然中生活、奮鬥,開放出的生命之花輝煌、燦爛!

回歸祖國

為了尋覓那失而複得的美,為了尋覓它豐富的曆史蘊涵,為了它在科學上的特殊價值,我們曾三次去黃海之濱、雲夢澤之鄉探訪麋鹿世界。

2000年5月初,黃海之濱百花爭豔,海風輕輕拂麵,我們到達大豐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時已是深夜。

黎明鳥一聲呼喚,東方亮起來了,晨曦已漫中天,星星悄悄地眨眼。

畫眉、八哥、白頭鵯……亮開歌喉,唱起了晨曲。

地氣從草灘上浮起,飄飄忽忽。

我們隱蔽在樹叢中,巡視著草灘上的變化。遠處有幾排楊樹、刺槐。草深沒膝,狼尾草、白茅是優勢種。狼尾草高大、葉闊,草尖頂著晶瑩的露珠。

草的青氣,野花的芳香,洋溢在空氣中。

可惡的蚊蟲,不斷發起攻擊,簡直防不勝防,逼得我們隻好脫下衣服蒙在頭上。

我碰了碰李老師的胳膊,要她注意10點鍾方向:草的異樣,影影綽綽的形象。

天亮堂起來了,霞光從東方扯出,射向高空。

啊!那是一隻麋鹿,高昂的頭顱上,犄角美麗、壯觀;體魄健壯、雄偉。它正注視著升起的太陽。

紅彤彤的旭日騰地躍出大海,陽光初照,普天燦爛!

霎時,它金光四射,猶如一尊雕像。

那尊雕像的身子往後一挫,長鳴一聲,騰空躍起。草叢中瞬間躍出了鹿群,跟隨在雄鹿的身後狂奔。蹄聲響雷般敲擊著大地,如萬麵威風鑼鼓驟起。英姿勃勃的雄鹿在草海中如飛,那彌漫起的白霧飄逸在身旁,猶如騰雲駕霧。奔跑中的鹿群,浩浩蕩蕩地向著太陽奔去!

它們飛進了一輪又圓又大的紅日,紅日將它們幻化為神韻。

它們歡躍、奮發,迎接著升起的太陽!

難怪自古以來一直將它奉為祥瑞的化身!

麋鹿逐日的壯美圖景,永刻在我們心間。

然而,為了在祖國的土地上欣賞到麋鹿的壯美,我們已等得太久、太久……

因為它有著一段流落異國他鄉、災難深重的曆史……

在我們國家悠久的文化長河中,麋鹿與龍、虎在象征意義上,有著同等的地位———祥瑞。

虎是大自然中實有的生命。

龍和麒麟是先民們的創造,賦予了神話的色彩。

如果說龍的原型與蛇有關係,那麼觸發先民們創造麒麟的靈感,應是麋鹿。

民間剪紙、繪畫中有“麒麟送子”圖。那麒麟與麋鹿有著太多的相似。也有人考證,麒麟的原型可能是長頸鹿,遺憾的是它的脖子太長,且又生活在遙遠的非洲。隻有麋鹿才是地道的中國出產,隻有中國才有特產動物麋鹿。

龍有惡龍,虎有惡虎。

麒麟隻有唯一的形象,將真善美集結於一身———祥瑞!

有人考證,野生麋鹿種群已在1000年前消失。姑且存疑。有記載的曆史證明:到了19世紀中葉,隻有清王朝皇家獵苑中尚存一個圈養的種群,在大自然中已沒有了麋鹿的蹤跡。也就是說曾經能和蟻群相匹的眾多麋鹿,在並不長的時間內,已在野外被人類消滅得幹幹淨淨!

這是多麼可怕而殘酷的事實!

這僅存的在圈內的麋鹿,仍是供帝王將相狩獵娛樂的犧牲品!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倒要感謝法國傳教士阿曼德?戴維。

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用炮艦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清朝的腐朽已使國運險象環生。

1865年,戴維第一次來到了中國。傳教士是他的身份或者說是職業。其實,他另有興趣、誌好,他很快就知道了北京的南苑有座皇家獵場。

他去南苑探察,但守衛的兵丁不許他靠近。在那交通不便的時代,騎馬或是騎驢走幾十裏路到南苑,不是件愉快的事。戴維沒有氣餒,幹脆住了下來。每天站在一個小山岡上,向南苑裏麵張望。終於,麋鹿以特有的魅力,占據了戴維的視線。他以特有的敏感認定它是稀有的異獸。

在以後的時間裏,戴維絞盡腦汁,設計了種種方案,目的是要將麋鹿獵取到手。

麋鹿俗稱“四不像”。這是因為:

其角似鹿。角大,楣叉多枝,與梅花鹿有較多的相似之處,很美。不像馴鹿那樣,角成板狀。

身材似驢。驢身修長適中,秀逸。國畫大師黃胄對驢的描繪,至深至精。

麵孔似馬。馬臉長,鼻孔大,善於奔跑。

蹄似牛。麋鹿為偶蹄類。一足有4蹄,中間一對較大,有皮腱膜相連,減輕了著地時的壓力;能在沼澤地中生活,耐跋涉……

兼有4種動物的特點,卻又不是4種中的哪一種;在似與不似之間,創造了另一種美!

麋鹿化石出現在300萬年前的地質層中,它早於人類200多萬年來到了地球。

在中國從南到北,都有它的化石被發現。它渡過了地球上幹旱、冰川和各種嚴酷環境的考驗,生機勃勃地生存了下來。

我國的古籍中多有記載,如有“麋沸蟻動”一詞(《淮南子?兵略訓》“攻城略地,莫不降之,天下為之麋沸蟻動”),可見遠古時代,麋鹿是多麼龐大的家族!人類的生存發展,總是離不了對其他生物的殺戮。我們的先民們,一麵崇拜麋鹿,編撰了大量美麗的神話故事,其中有一則在《封神演義》中:薑子牙碰到了危難,拜求元始天尊,元始天尊贈“四不像”為其坐騎。從此,薑太公百無禁忌,無往不勝。但另一麵卻又無情地對其大加殘殺,在石鼓文中,就記載有聲勢浩大的獵殺麋鹿場麵。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戴維終於用銀元買通了南苑的守衛。守衛從陰溝裏送出了一副頭骨和兩張麋鹿的皮張。

經過巴黎自然博物館主任米勒?愛德華的鑒定,兩年後,宣布發現了新的物種———“戴維鹿”。

麋鹿驚動了世界。

阿曼德?戴維三次來到中國,接著是大熊貓、金絲猴、黃腹角雉……一批珍貴的中國特產動物登上了國際舞台。戴維也從這些物種的發現中得到了特殊的榮耀!

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皇家獵苑被搶殺一空。天災人禍,從此,麋鹿在中國消失!

在英格蘭中部,烏邦寺莊園。主人是伯德福德公爵。莊園是在1143年建立的,初建是座修道院。在16世紀政教之爭中,亨利六世將它賞賜給了功臣伯德福德公爵,從此世襲。

其後,英國十一世伯德福德公爵赫布蘭德,熱愛自然、熱愛麋鹿。他感到麋鹿這一物種的危機,於1890年開始,花重金收集散落在歐洲各地的麋鹿,至1891年共得到18隻,但隻有11隻有生育能力。

烏邦寺的麵積有6平方千米,經過數百年的經營,古木參天,綠草如茵。麋鹿在這塊土地上,奇跡般地生存了下來,並且繁衍生息。我們有理由為它們新的生活高興,有理由相信它具有祥瑞的神奇。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彌漫歐洲時,伯德福德公爵為麋鹿的命運擔憂,將“所有的蛋放在一隻籃子裏”是危險而愚蠢的。於是,公爵將烏邦寺的麋鹿分散到英國各地的動物園中。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對英國實施了狂轟濫炸。出於同樣的理由,烏邦寺的主人將麋鹿分散到美洲。

就這樣,世界上很多國家有了麋鹿美麗的身影。

伯德福德公爵對大自然、對野生動物的熱愛是感人的。

烏邦寺還有件事值得一提。世襲的伯德福德公爵一直在政府任職,但到了十三世的公爵,不再擔任公職了。土地是國有的,世襲的遺產稅又很重,怎樣才能維持莊園的運轉呢?1955年,十三世伯德福德公爵決定在原有的基礎上,將莊園建成野生動物園。於是運來了長頸鹿、河馬、斑馬……現在每年前去烏邦寺參觀麋鹿的遊客,為莊園帶來了上千萬英鎊的收入。

鬥轉星移,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繁榮富強,令世界矚目。十一世伯德福德公爵的曾孫特瓦斯托克侯爵,於1985年、1986年分兩批將37頭麋鹿贈送我國。放養在麋鹿在祖國的最後棲息地———南苑。

1986年,國家林業部又接受了英國贈送的一批。

這就是麋鹿的第一次回歸!它們受到祖國人民的熱烈歡迎。

麋鹿這段辛酸的曆史,充分地昭示了。國運盛,鹿運昌!

當麋鹿還未回到祖國時,我國的科學家們已在籌劃它的第二次回歸。走向故鄉,走向自然!

為此,分別於1986年、1991年在江蘇的黃海之濱大豐、湖北雲夢澤的石首,建立了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灰頭麥雞的憤怒

2002年6月,我們在江漢平原急馳。車窗外閃過繁星般的湖泊,蓮花盛開,綠荷拂動,菱角、芡實、薺菇與綠油油的秧苗向無垠的天邊鋪展,圩堤上的樹林,映著藍天白雲。

湖北有千湖之省的美譽。車過潛江,前行至後湖,下漢宜高速公路,向西南方向的石首進發。據史料記載,古雲夢澤應在潛江西南方向,也即我們正在行進的地區。風景依然美麗,但已失卻了雲夢澤無際水域的縹緲。

古雲夢澤,也即今天的江漢平原。江漢平原由兩水帶來的大量泥沙衝積而成,是典型的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史書上有“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之說,因而春秋時楚王選了這裏作為遊獵區。

這裏應是麋鹿的故鄉。

麋鹿保護區在石首。保護區管理局在一道圩堤下,雖然已過去了4年,已經過整修,但從牆體上,依然看到兩米多高的水漬,這是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留下的。溫華軍主任說,兩層樓有一半被泥沙淤積,基本設施被破壞殆盡。這次大水,對我們要講述的故事太重要了。

急切的心情難耐,隻喝了兩口水,我們就急匆匆地要去尋鹿。

我們出了管理局登上圩堤,隻見一道圍欄,綿延幾千米,將13平方米至34平方千米的保護區圍起。眼前,圩內溢滿了綠色的蘆葦,青翠的意楊林,閃亮的水泊。這一切表明了,它們不久前還是水沼,還是泥灘。

我們走上一條縱向的大堤。堤上草深,中間一條裸露的黃土路,像蛇一般遊動。我們也就順著它的遊跡疾行。

到了一條橫堤時,我們原以為要潛入到蘆葦蕩中去,可向導說,還要向前。李老師問要不要做點準備工作,向導說不用。她很納悶,因為我們在探訪野生動物世界時,主人總要給以諸多的告誡和指導。就是在大豐,主人就說了很多的“不準”。前文記敘的那天黎明前的探訪,實際上是我們偷偷溜去的。這個謎,很快就揭開了。

水光在前麵閃爍,一條大河銀亮,這是長江的故道。

到了大堤的盡頭,還未等向導的指點,前方頓時生輝。我們已看到兩群麋鹿在2點鍾方向:斜斜的江灘上,鋪著茂盛的綠草,直到水邊;再往前,左側是密密的蘆葦。

麋鹿群就在草地、蘆葦之間的沼澤地帶。

鹿群是金色的,陽光中彌漫著迷離的霞光,猶如瑞氣冉冉。水色粉銀,蘆葦碧綠。這是充滿祥和、寧靜、溫馨、詩意的大自然美景。

兩群鹿相距隻有100多米,每群有四五十隻。

兩群鹿中各有一頭雄鹿。麋鹿隻有雄鹿才長犄角,不像馴鹿,雌雄都長犄角。梅花鹿、馬鹿、水鹿、坡鹿都是雄鹿才長犄角。

雄麋鹿的犄角特大,左右犄角上部的間距也很大。每一個犄角在八九十厘米處再分為前後兩支,眉叉各有四五支。雄鹿顯得異常英武、雄壯。麋鹿的體色是黃褐色的,甚至可以稱為金黃色。然而,麵前的雄鹿通體都是黑褐色的,最為奇怪的,是那已經驚人的犄角上,還掛著水草。這是為什麼?

夏季是麋鹿的繁殖期,從目前的情況看來,這裏的鹿群已完成了雄鹿的角鬥,產生了鹿王。這兩隻雄鹿都是鹿王,各圈定了一群母鹿,作為妻妾嬪妃。

要解開這些謎團,隻有接近鹿群,仔細觀察,尋找答案。

我和李老師下了堤,踏進草灘,慢慢向鹿群接近。鹿群在近千米之外。

草很深,踩上去軟軟的,有著很舒服的彈性;隻是時不時有個小水氹,豆科植物的葉片深綠,蓼子紅豔豔的……一種俗稱巴根草的植物,在平常地方,隻見到短短的莖緊緊貼地。在這裏卻向上長,我隨手撿起一根,竟然有40多厘米長。成片的益母草開著紫色白瓣的小花,嬌豔、可愛……

突然,身旁“撲棱棱”聲起,嚇得我一閃,接著就見一隻鳥兒飛起,“嘎嘎”地叫著,聲音洪亮、尖銳,在頭上盤旋。

我停下腳步,仰起臉來想看清它是誰,它卻陡然向高空飛去,隻見到黑色、淡紅色、白色的,似乎還有黃色的羽毛……無法判別。從翅形看,有點像是鷗類的,更何況是在水邊。

我收回視線,未走幾步路,那鳥又俯衝下來,在我頭頂更加急速地叫起。聽出來了,那叫聲中充滿了憤怒!

心頭一驚,現在是繁殖季節,我肯定是闖入了它的巢區!

為了護衛巢區,親鳥在繁殖季節特別機警、凶猛。我們在山野常有這樣的經曆,拙作《鳥戰風雲錄》,對猛禽鷂子被黑卷尾追逐、驅趕有過描繪。前年在漓江上,我還觀察到鷹被烏鴉追得抱頭鼠竄的精彩一幕。至於巴音布魯克的天鵝,群起攻擊前來偷襲的狐狸,直至將狐狸置於死地的故事,更是在牧民中廣為流傳。

我趕快拉起李老師,弓起身子向前跑去,以表明絕無侵害它的意思。

那鳥果然收斂了翅膀,優雅而快速地落到了草叢中。

我正在慶幸醒悟及時,身旁左右又撲棱聲起,隨即是那憤怒的“嘎嘎”聲,兩隻鳥兒盤旋在頭頂……

這次它起飛時,我看清了,那鳥原來是灰頭麥雞。它們是候鳥,每年要從北方遷到南方繁殖。這種美麗的鳥兒群體性強,在遷徙中,幾百隻的鳥群蔚為壯觀。就連築巢,它們也喜歡相依相傍。

我認出了是它們,知道了它們的憤怒,心想不妙。因為在自然中,動物之間有著信息網絡。這兒是麋鹿生活的區域,它能容忍灰頭麥雞築巢產卵,相互間很可能已結成了互助……

果然,鹿群抬起了頭,向我們這邊眺望。

我知道麻煩事來了,灰頭麥雞的“嘎嘎”聲不僅僅表示憤怒,同時也是報警聲。

李老師想貓下腰去,借助深草隱蔽起來。我搖了搖頭,這不僅無助於鹿群放鬆警惕,反而會引起更大的猜疑。營群性的動物,多有放哨警戒的。

太陽已經西斜,時間已是下午4點多鍾。我們無法長時間等待,更何況前麵肯定還有灰頭麥雞的巢區。

李老師依然沿著這個方向緩緩向前,我則從另外一條路快速向前,希冀在鹿群行動前,能到達蘆葦蕩,擋住它們遁入稠密的葦叢中……

沒行多遠,灰頭麥雞們又飛起,驚叫,鹿群中的母鹿開始行動了。

1點鍾方向的鹿群離李老師較近,母鹿們停止了吃草,將目光齊刷刷地對著她,千萬別以為那是行注目禮,那是一雙雙異常警惕的眼睛。

隨著李老師的接近,母鹿開始向蘆葦蕩那邊走去,仔鹿夾雜中間,不慌不忙地跟在媽媽的身後。

鹿王八麵威風

母鹿們還未走多遠,鹿王突然吼起,吼聲雄渾、洪亮。母鹿們未予理睬,仍然向前。鹿王憤怒了,立即狂奔,邊吼邊跑,濺起的水花飛迸。

這時,另一群的鹿王搖了搖巨大的叉角,猛地吼了一聲,準備迎戰。顯然,它們誤會了,這群的鹿王以為嬪妃們要投入那個鹿群,而那位鹿王又以為是這位鹿王有侵略意圖……

誤會很快消除了。因為這群的鹿王,趕到母鹿前頭後,就掉轉身,回頭怒目盯視不聽召喚的母鹿們。

由於溝汊、泥沼,盡管我們加快了速度,仍距離葦蕩尚遠。最為麻煩的,還是灰頭麥雞們,驚乍乍地飛起,憤怒地叫著。每當這時,鹿群就有了反應。

1點鍾方向鹿群中的母鹿,頑強地折回頭,又向蘆葦那邊走去。很可能是由於我的出現,另一群鹿也開始驚動起來。

我剛到達葦蕩,突然從中衝出一頭雄鹿,通體黑褐色,叉角上掛了很多水草,眼眶下麵張開一個口子,突然間像是睜開了4隻眼睛,顯得無比怪異……獵人們稱這種眶下線為“義眼”。

正想迅速讓開它時,我可不願挨它一角。它卻一揚蹄子,吼了兩聲,往上方跑去。顯然它剛才是潛伏在蘆葦中,準備有所作為,是我驚動了它……

一陣蹄子敲動大地的聲音響起。

我剛轉過頭來,鹿群已經起陣,正在奔跑。領隊的麋鹿到達河溝,跳入水中,隻露出一個黃色的頭在外,迅速遊到這邊。

麋鹿是濕地動物,遊水應是其喜愛的項目,我特別注意這時它們的社群行為。

這條小溝很長,流向長江故道,隻有兩三米寬。通常情況下,麋鹿可以一躍而過,但它們還是選擇了遊水,隻有一個泅渡點。沒有爭先恐後,更未紛紛跳入水中,鹿群在奔跑中是采取“一”字長蛇陣的,泅渡秩序井然,一個個下水,偶爾也有兩隻同時渡河的。從形體上看,顯然是幼鹿跟隨著母親。

兩群之間有著一定的距離。鹿王都在各自群體的後麵。當第一個鹿群過去了十幾隻之後,葦蕩裏響起了雄鹿的吼叫。

啊!原來在水邊的葦蕩中,還隱藏著三四隻雄鹿,臥在水裏。這時,它們全都站起來了,角上掛著葦葉,盯著過河的母鹿。奇怪,這些雄鹿下半身的毛色是黃的呀!

殿後的鹿王剛聽到葦蕩中雄鹿的吼叫,全身一震,立即奔跑起來,水花四濺,同時發出怒吼,快得像閃電一般,縱身越過小河,衝向那幾隻雄鹿。

有一隻雄鹿起步迎戰,可當鹿王衝到麵前時,它隻是虛晃一下叉角,扭頭就跑了。另三隻卻在看到鹿王衝來時,識趣地離開了。

鹿王仍然窮追不舍,將虛晃一角的家夥追得鑽進密密的葦叢。鹿王又回過頭來去追趕那三隻,直到它們的身影也消失。

鹿王這才回轉身子,去迎接已經全體渡過來的鹿群。它直接走到隊尾壓陣,母鹿已將群體領到了剛才雄鹿占據的地方。

另一群鹿也開始了渡河,秩序井然。

希冀攔住鹿群的計劃已經破產。在深入野生動物世界時,原計劃的失敗是常有的事。相反,隨著它們自由的選擇,常有意外收獲。

我潛進了葦叢,想從中慢慢接近鹿群。蘆葦高大稠密,進去後隻能看到一兩米處。但多年的野外探險經曆,使我有較強的方向感,因而也就未顧忌迷路,在葦蕩中最易迷路。大豐保護區的老丁曾在葦蕩中迷路兩天,但葦叢中密不透風,隻一小會兒就悶熱難當。汗水醃得被葦葉割開的口子如火燎。看鹿的心情太急切了,我隻穿了件短袖T恤。

突然,我聽到李老師的喊聲,連忙退了出來。她是跟隨鹿群過來的。

“我穿了長袖襯衣。你在外麵沿著河汊往長江故道走,在前麵等。鹿群有可能還要回來。”

不容我分說,她已鑽進了葦叢。

“記住方向。不要深入得太遠。當心迷路!”

這邊的路很難走,沿河走,泥濘;靠葦邊走,水氹多。

身後的葦叢中有了響動,陸續跑出4隻雄鹿,是被鹿王追逐的。它們與先頭的一隻彙合到了一起。這幾隻都是在爭奪鹿王寶座中的失敗者。它們糾集到一起,幹什麼?

雄鹿隻是漫無目的地佇立,昂著頭,揚著犄角,時而走動兩步,互相間沒有接觸,也沒吃草;但它們時不時將眼光投向鹿群的方向……

5隻雄鹿的集結,很有些文章,特別是那種詭秘的模樣,似乎在蓄謀著、等待著什麼。

逐漸靠近長江故道,看到了沉水植物,黃絲草、眼子菜、苦菜、茨藻、聚草……眼子菜非常潑皮,適應力強。我在天鵝的故鄉———新疆巴音布魯克的天鵝湖中,也看到過它們的身影。

浮水植物有野菱角、荇菜。溝邊長著苔草、稗草。

這些都是麋鹿喜食的植物,尤其是大片的蘆葦。看來,這裏豐富的植物世界,才使得麋鹿膘肥體壯。看到鹿群第一眼時,我就產生了強烈的印象,它們比大豐的鹿群色澤鮮豔。

一陣水響聲,李老師回來了,褲子濕淋淋的,衣服上濺滿了泥星。她說:“水深了,葦叢太密,看不到鹿群,隻能聽到它們在水裏走動、戲耍。”

時間已是5點多鍾,河穀裏的光線暗了下來。我們隻得往回撤。

路上,我問李老師那群的情況。她說:“有母鹿30隻左右,仔鹿近20隻。”我說:“這群要小一些,母鹿在25隻左右,仔鹿有10多隻。我還看到了最少有5隻小鹿,是今年才來到這個世界的,它們走路的姿勢常有些歪趔,時時要去喝奶。”

我曾在黃山參加過對皖南梅花鹿的考察,也曾對英國烏邦寺的麋鹿有過一些了解,心裏不禁時時將它們相互比較。這比較的結果,產生了一連串的問題。

譬如,一個鹿王,能應付得了二三十隻母鹿嗎?所有適合生育年齡的母鹿,都能參加交配嗎?因為這將直接影響麋鹿種群的壯大。

據說在西北片,還有兩群鹿。既然有這麼多雄鹿,為什麼不分成更多的小群,而隻分成4群呢?它們分群的原則是什麼?

野生動物繁殖期的行為,最能揭示那個世界的奧秘。

才走到草地,灰頭麥雞就衝天而上,“嘎嘎”叫起,我正在奇怪這位為何如此粗心,將巢區建在草地邊緣時,卻見到一隻黃鼬鑽了出來。它毫無懼色,兩隻黑眼珠滴溜溜地轉著,微笑著用舌頭舔著嘴唇,好像才品嚐了一道美味晚餐……

我們為灰頭麥雞難受,也不再忍心去打擾,退出草地,準備從另一條路迂回……

嚴防偷情

剛往歧路上走,李老師猛然站住,示意葦叢那邊。兩頭母鹿悄悄地走了出來,向雄鹿群走去。雄鹿們眼睛發亮,義眼張得更大,沒有吼叫,沒有激烈的行為。有兩隻起步去迎接。

奇怪,鹿群不是已經走得很遠,到了蘆葦的那邊,連李老師都未看到嗎?這兩隻精靈是怎麼知道雄鹿群在這邊等待的?

難道雄鹿們潛伏在葦叢中,就是為了等待這一時刻?

我和李老師伏下了身子,借助前麵的土堆,隱藏了下來。

兩隻母鹿與雄鹿會合了。雄鹿們很興奮,但對母鹿並沒有什麼親密的動作,隻是站成一圈,將母鹿圍在中間。母鹿安詳地低下頭去吃草,時不時地抬起頭來,用眼睛在雄鹿的身上撫慰。撫慰到哪隻,它就興奮得用一隻蹄子頓一下大地。

落日的餘暉映照在它們的身上,柔和的光線使一切都變得暖融融,幾隻燕子在上空飛掠縱橫……

麵對這個充滿情感、友愛、溫馨的世界,我不由得讚美著母鹿的勇敢。

葦叢中一聲吼叫,如晴天霹靂般響起。雄鹿們渾身一顫,母鹿似乎毫無反應,仍是低頭吃草。

吼聲接連不斷,直接向這邊滾來。那吼聲洪亮,具有張力,似乎還有共鳴聲,但實在不悅耳,李老師早就說“像豬叫”。現在聽起來格外像。

葦稈劇烈地晃動,鹿王衝了出來。

鹿王憤怒得嘴邊冒著泡沫,龐大的身軀,此時無比的矯健,幾乎是四蹄騰空,像匹駿馬飛馳,直衝向雄鹿們圍住的母鹿。

“有好戲看了。角鬥在所難免。”李老師樂滋滋地說。

幾隻雄鹿凝神盯著衝來的鹿王,隻是沒有一隻迎戰。

鹿王到了跟前,低頭揚角,向最近的一隻雄鹿攻去……

唉!真是膿包,它連虛晃一槍都沒有,掉頭就跑。餘下的雄鹿見有先例,毫不羞恥地作鳥獸散。

鹿王卻沒停下腳步,反而更凶猛地追逐雄鹿,一直把它們逼得遠遠的。

鹿王掉轉頭來,向母鹿衝去。直到此時,母鹿才停止吃草,抬起頭來,滿臉無辜。鹿王隻是站在它們麵前,大聲地吼叫,像是在嚴厲地訓斥。母鹿沒有動作。鹿王眼見恐嚇無效,揚起叉角對著母鹿擺動起來。

這時,兩隻母鹿才邁起步子,向剛才的來路走去,走得很不情願,走得慢吞吞的。鹿王更加煩躁地吼起來,用小快步在後麵催趕,母鹿也不得不小跑起來。

鹿王正在得意自己的權威時,一頭母鹿突然折轉身子,往逃竄的雄鹿方向跑去。鹿王怒火中燒,迅速追擊,用犄角去刺母鹿。母鹿跳著,左閃右躲,逗得鹿王暴躁得像惡煞一般,瘋狂地跑動,攻擊。

大概是已滿足了報複,母鹿才在躲閃中撒開蹄子,跑向一直在葦叢邊等待的那隻母鹿。鹿王仍然吼叫,但已沒有了先前的憤怒,那神情倒像是哼著凱旋之歌的將軍……

這出並非異常精彩的戲劇,留下了太多的懸念。

鹿王後來怎麼發現有了叛逃,並且也如母鹿一樣,知道雄鹿群的方位?信息是從哪裏得到的?母鹿為何要偷情?雄鹿們為何不敢對鹿王作任何的反抗,在那緊要關頭,突然可恥地辜負了母鹿的鍾情?鹿王的權威是以什麼方式維持的?

這些懸念和謎團,最核心的是鹿王是如何產生的?

鹿王是一次產生的,還是也如猴群一樣?猴王不是世襲,王位也不固定。

那些競爭鹿王的失敗者,為何聚在一起?是在覬覦著王位,還是等待偷情?

鹿茸為何要變成角

我們第一次到大豐時是5月初,保護區主任丁玉華在研究麋鹿方麵,已有豐碩的成果。他說鹿王已經產生,鹿群已進入繁殖期,但我們在跟蹤鹿群時,並未發現鹿王,準確一點說,是未聽到鹿王的吼叫,或許那時鹿王才誕生不久吧!

到石首時,鹿王也已產生。

麋鹿在野生狀態下的生活習性、繁殖規律,我們已經無法知道。因為它的種群在野外早已消失,隻能根據古籍中的片斷記載去推測,這也更顯得現在的觀察異常重要。

但丁主任和很多朋友講述了鹿王選拔的過程,因為是親自觀察,所以故事講得生動、有趣。

麋鹿是營群性的,草食動物大多有這樣的習性。

一個種群有多少隻麋鹿組成?沒有記載。大豐和石首的分群是人為的。1986年隻有30多隻。後來分圈,將1.3平方千米的海灘分成了東西兩片,鹿也就分成了兩撥。這些年中,它們自由組合。目前,近400隻麋鹿基本上成了4群,東西各有兩群,各占一個地區。由此推斷,在野外,很可能主要是由食物豐富的程度決定一個群體的數量。

角是雄麋鹿的第二性征。初生的雄仔鹿,當年就能生出茸樁。冬天,不知在哪一天,雄鹿感應到一種生命信號,它找到一棵樹或一堆枯草,將角在樹幹上或草叢中蹭掛,借助這樣的力量,老角脫落了。

春天,萬物蘇醒,生命信號中的密碼啟動,新茸像一棵嫩芽向外頂,頂去了角桃(老角留下的根部),茸長出來了。這時之所以稱之為“茸”而不叫“角”,是因為茸較軟,其中充滿了微細血管。

表皮上的一層密密茸毛,金光閃爍。叉角像珊瑚一般,顯得晶瑩、可愛,特別美麗。茸的生長速度很快,據測量,麋鹿茸一天竟能長7厘米。

梅花鹿的茸角的生長速度也很驚人。由於梅花鹿的茸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茸的質量由各種等級、價格差距拉開,因而獵人們非常注意采茸的時間。

曆史上皖南有專門獵茸的打獵隊。打獵隊供奉的獵神是額頭上又生出一隻眼的三隻眼的二郎神。師傅背著神像。獵隊由師傅組建,挑選合把子的四五個人。師傅就是隊長。但要當上師傅可不是件容易事,要麼是大家公認的權威,要麼需要資格論證。

在茫茫的山野中,師傅要能找到鹿。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草食動物隻有靠自己的機警,才能得以生存。梅花鹿尤其精,要想在山野中一睹它的尊容,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師傅有絕招。

在考察皖南梅花鹿時,經過幾次探查,我們連鹿影子都未見到。挫折使大家想到了獵人,於是我們請到一位曾是師傅的老獵人當向導。

師傅是個矮小的老頭,瘦精精的,少肉的臉龐幾乎沒有表情。那對眼睛小小的,眼珠是黃褐色的,成天像是沒有睡夠似的,總是耷拉著眼皮。

說實話,他給我們的第一印象並不佳,但介紹的人卻將他的很多狩獵故事說得活靈活現。我們也就抱著個悶葫蘆吧。

他開頭的行動就讓我們大吃一驚。

他不往林子裏鑽,專到林緣地帶或草山上去找。草山是指以草本植物為主的山巒,這樣的山大多平緩。理由非常簡單:梅花鹿喜愛的是這樣的生境,而不是森林中。兩句話就點醒了我們幾個月的懵懂。

當天,師傅就發現了鹿。以後的考察活動,變得像場非常有趣的智力遊戲了。艱難的跋涉成了揭開梅花鹿神秘生活的帷幕、學習的享受,刺激、愉快。

說得簡單一點,師傅注重尋找鹿糞。山野中草食動物繁多,兔子、青羊、毛冠鹿、黃麂、黑麂、麝……僅鹿科動物就有四五種。他能準確地分辨出哪是麂糞,哪是鹿糞。開頭我們並不相信,因為考察隊中除我之外,都是研究動物學的,還有教授。

有一天,王教授在一片草叢中發現了一堆糞粒,很新鮮,水光油亮,就差沒有“冒煙”,像是梅花鹿留下的。師傅走過去看了一眼,說是毛冠鹿的。知識分子當然相信教授。

隻有我沒有吭聲,因為就在這瘦老頭看那堆糞粒時,將小眼一眯,似是有道精芒一閃,毫光射定了目的物。瞬間,精芒毫光斂起。那副神態如一束激光迸發,頃刻已完成了檢測。這深深地震撼了我,開始覺得他是位奇人。奇人有奇相。我當然不願失去機會,用了個小小的伎倆,挑起了他們之間的爭論。當然是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時,我充當了另外的角色,提出打賭,將激將法使用得淋漓盡致。

師傅說:“證明它是毛冠鹿的並不難,糞是10分鍾之前拉的,走得不遠。隊長同誌,我去把它扛來,算請客,今晚吃麂肉。”

隊長就是王教授,很痛快:“酒是我的!”

20多年前,尚未頒布《野生動物保護法》,但考察隊有紀律,獵取野生動物必須經過隊長審批。這樣的打賭,雖不免有些孩子氣,但弄清這堆糞粒是誰留下的,確實關係到今後的考察。梅花鹿的生態。

瘦老頭的精氣神來了,他要我們在這裏等半小時。我要跟著去,他將背在肩上的土銃子往我手上一塞;我也就隻好蔫蔫地在原地等待。

大約也就十幾分鍾吧,大家聽到林子裏響起一槍,是土銃子的聲音。大家都興衝衝地等待結果。

瘦老頭果然扛了一隻野物走來了。王教授一看,的確是毛冠鹿。

我正想張嘴詰問時,瘦老頭用腳在它肚子上一踩,竟有幾粒糞從肛門掉下。王教授將兩處糞粒一比較,樂得像個孩子似的:“今晚我請客,一醉方休!”

瘦老頭奠定了權威的基礎。

他說前麵林子的草地中有兩隻梅花鹿,是母的。我們去了,果然抄出了兩隻梅花鹿。他說這是一頭雄鹿,茸已長到二杠,等到見到,一點不差就是二杠。

法寶就是對鹿糞的鑒定。直到最後,一切才真相大白:母鹿的糞粒兩頭尖尖,呈棗核狀。雄鹿的糞粒前凸後凹,呈瓜子狀。雄鹿的糞粒上冒油的不同狀態,含有脂肪量的多少,表明了鹿茸的大小。鹿茸的生長期是雄鹿生理、健康的最佳狀態。

就是瘦老頭告訴我們的:在瀟瀟春雨中,鹿茸也如春筍一樣,生長的速度很快。

茸老後,逐漸角質化,變成了真正的硬角!秋季來臨,雄鹿經常在樹幹上磨頭上的角,準備參加繁殖期的角鬥。雄鹿之間的角鬥激烈而殘酷,在這場暴風驟雨的搏鬥中,鹿王誕生了!

因為我們來的時間稍晚,無法觀察到雄性麋鹿在爭奪鹿王前的準備工作,而朋友們的講述,證明它們和梅花鹿有很多相似之處。記述以上這段,就可以相互印證、比較了。

鹿王在角鬥中誕生

雄麋鹿的茸完全角質化之後,也有磨硬角的階段。

宇宙間存在著無窮的奧秘,隻是目前還無法破譯。

雄鹿在等待著,等待著大自然的信號。大自然有自己的法則,有獨特的時輪運轉。

否則,分散在各地的候鳥們,為何在同時集結隊伍,同時起程,開始遠涉重洋的遷徙?是哪一天的早晨或者傍晚,或者月高星稀的夜色中,雄鹿們收到了一種神秘的信號,立即興奮起來,騷動如風暴般卷來,角的碰撞聲響徹原野。

開頭的幾年,鹿群的數量不像現在有幾百頭。

那年的玫瑰開得非常旺盛。這一天,風和日麗,斑鳩在“咕咕......咕咕”地叫著,前兩聲和後兩聲,頓挫有節,韻味十足。

事先沒有一點征兆,鹿群在霞光中安靜地吃草。事後才想起,相對說來,雄鹿們的神情有些凝重,顯得詭秘,開始了聚集。當月亮升起來的時候,微風中隱約傳來了令人心動的“哢嚓”聲。

在樹林下,在草叢中,在水沼邊,雄麋鹿兩兩捉對,展開了激烈的角鬥。角鬥的雙方先是後退,再向前奔跑,然後猛然兩角衝擊、頂撞。

楊樹下的一對雄鹿,打得難分難解。左邊的一隻已發起三次攻擊,對方勇猛抵抗,後腿用力撐住。兩角就這樣緊緊地抵在一起,一會兒向前,一會兒向後。突然,“哢嘣”一聲,右邊雄鹿的後腿骨斷了,跌倒在地。勝利者撤回大角,興奮地吼叫一聲。

古代的勇士,兩人相鬥,也是各騎一匹駿馬,手持長戈,相向奔跑;在相遇時挺出長戈,使出致命的一擊。

水沼邊的一對,鬥得更為慘烈。抵角無法分出勝負時,南邊的一隻首先撤出大角,擺頭,用角砍殺、挑刺;北麵的一隻奮勇以角相迎,伺機用角衝刺對方的肚皮,七八個回合下來,南邊的那隻掉頭就跑,前肩、肚子上鮮血淋漓。

第二天,有人發現有頭雄鹿走路時,身下拖了長長的帶子。靠近觀察,這才發現它滿身血汙,肚子被挑開口子,是腸子流出拖在地下。幸而腸子未破。人們用麻醉槍使它休克,洗淨沾在腸子上的草屑、泥土,塞回去,再縫合,整整用了半天時間。麋鹿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傷愈後,它第二年又參加了角鬥。

布穀鳥在夜空中飛著,叫著,飛出很遠,不一會兒,那“布穀、布穀”的聲音又漸漸接近鹿群的上空。

初夏的夜,風是柔柔的,飄拂著野花的芬芳,播散著雄鹿們的廝殺聲。第一輪的勝出者,接著拚殺。

從整個戰場看來,參加角鬥的雄鹿,事先並沒有確定目標,但似乎彌漫著一種氣息,有著一種難以言明的氛圍。或許是我們尚未判讀出那神秘的信息,決定了哪兩隻雄鹿相互戰鬥。

猶如足球賽、網球賽,在幾輪之後,爭奪的程度更加激烈。

戰場上突然沉寂下來。母鹿們對這一切似乎都漠然視之,有的臥在草叢中反芻草料。鹿和牛一樣是反芻動物,有的撫愛著孩子。剛才打得天昏地暗的雄鹿,受傷的,已躲到一邊舔著傷口,其他的都靜靜地立在那裏,或低頭沉思,或昂頭凝望。分不清誰是勝者,誰是敗者。

鹿王尚未誕生。

生命的奧秘,就隱含在這寧靜中,在這大戰前的沉靜中。沉靜中正醞釀著更為殘酷的角鬥。

月亮已經西垂,絲絲縷縷的地氣已經浮起。黎明前的夜色格外厚重。一頭雄鹿走出鹿群,體格健壯,頭上的叉角特別高大,很像兩支長戟。為了敘述的方便,以後就稱呼它為“大戟”好了。它走得很慢,走得沉著,走得自信。

另一頭雄鹿隻稍晚了兩步,也走出了鹿群,略顯修長一些。它邁著方步,若無其事,像是閑暇踱步,頭上的叉角在步伐中微微晃動,在月色中閃著光亮,角端異常尖銳。我們稱它為“銳角”吧。

它們沒有相互看一眼,卻一同向草場上一塊平地走去。

大戟首先到達,站在右邊。銳角從左側到達。相互間距離20來米。

它們仍然沒有相互看一眼,隻是默默地站著。

突然,它們的義眼同時張開,張得很大,八目電石相撞,各自低頭揚角猛奔,響起一聲驚天動地的“砰”。各自發力,奮勇向前,兩角相抵。

雄性麋鹿身高在1.56米,身長2米多,頭上的叉角有2米多長。

這種用角拚撞,聲威迸發,撼心懾魄。

它們沒有像通常情況下,後退,再奔跑,再相撞。我們在南非,看到大角羚羊戰鬥時,也是一記記用角頂撞。

足足有5分鍾的時間,誰也未能前進一步。

在力的較量中,誰也不能先撤出;誰先撤出,誰就失敗。

大戟的喉嚨中發出了低沉的聲音,像是一道號令,雙方同時後退,脫離了接觸。這可能是它依仗角的高大,要發揮強項。銳角同意了。

但後退不多遠,大戟首先向前,銳角稍晚了半拍,但及時地調整了體形,又是驚天動地的“砰”的一聲。

接下來,砰然之聲不斷,塵土飛揚,蹄聲如鼓。

有幾隻雄鹿也走出了鹿群,靜靜地觀看著這場如火如荼的戰鬥。

戰了20來回合,它們仍然勢均力敵。

大戟開始用心計了,這次在相撞的瞬間,它閃電般地將大角一歪,企圖叉住銳角的眉叉,如能叉住,以它那雄壯的角,能輕易將對方的叉角別斷。

如若銳角躲閃,大戟的大角則將挑開肩胛。

眼看大戟就要得逞了,銳角似乎毫無發覺,但是,世界上很多事,都在“但是”後無常。就在如戟的大角即將插進銳角的眉叉時,銳角卻像一位纏著金腰帶的拳擊冠軍,隻是將頭稍一擺動,同時肩一縮,使對手未別住眉叉,隻從肩頭的皮毛上滑了過去。它接著一揚大角,狠狠地向對手砍去。原來它縮肩時,已為這一砍蓄積了力量,就像一套天衣無縫的組合拳!

大戟倉皇應戰,但已失去先機。然而,它畢竟英勇威武,憑借著粗壯大角的優勢,連連向銳角展開了攻擊。

銳角的角如長刀一般發亮,如閃電般刺灼著大戟的眼睛。大戟想解除對手的武裝,隨即猛吼一聲,掄起大角左砍、右挑,就像“黑旋風”那樣掄起兩柄大斧,專攻銳角的頭部。

10多個回合之後,大戟見銳角的抵抗毫不鬆懈,隨即虛晃一槍,然後拚盡全力砍去。銳角頭部挨了一刺,鮮血已染紅了半邊臉。

大戟見已得手,攻勢越發淩厲,銳角似是被逼得隻好向右側稍稍移動,迅速後撤,拉開了距離,就如拳擊手一樣,脫離了對手的攻擊範圍。大戟還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它無比勇猛地向前衝去,向對手的犄角連施殺手。

銳角隻得且戰且退,在一次躲閃中,左肩又挨了一刺,鮮血汩汩地向外流。它有些慌亂了,倉促後撤時,竟然跌倒坐地……

大戟猛吼一聲,舉蹄騰空,奮力一躍,然後低頭,將如戟般的大角對準銳角的腹部,準備進行最後的衝刺……

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銳角突然後蹄斜蹬,將身體左移。大戟情知不妙,連忙抬頭扭動腰肢,改變方向,但已為時晚矣。銳角隻是稍稍抬頭,已借助大戟的衝力,狠狠地將銳利的角刺中大戟。

“砰”的一聲,大戟沉重地摔在地上。

銳角原來就是坐姿,在刺殺時,已就勢站了起來,擺頭向對手衝去。大戟確屬不凡,在受了重創之後,還能迅速站起,不顧鮮血的噴湧,撒開蹄,一溜煙地跑了,揚起一股塵土。

今年的鹿王誕生了,在腥風血雨中誕生了!

麋鹿新的繁殖年開始了!

王者風範

麋鹿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選擇種群中的出類拔萃者。

鹿王將把新的、無與匹敵的基因,注入未來的種群,以保持種群的不斷強大,繁榮昌盛!

野生動物世界以此為準則,是它們對生命奧秘的理解!

我曾為拙著《雲海探奇》寫了這樣的卷首語:“動物之間的生存競爭,往往是以激烈的搏鬥、殘酷的掠殺進行著,這時煥發出的生命光華無比耀目、燦爛輝煌,猶如雷霆萬鈞的生命交響曲。”

爭奪交配權,是生存競爭的另一種表現。

勝利者並沒有追趕,隻是望著遠去的大戟,直到它消失在灘塗上,才收回了視線。然後它凝神陷入沉思,是對勝利的懷疑,還是考慮著王位的諸多問題?抑或是大戰後的小憩?

曙光將東方的天空渲染得一片燦爛。黃鸝、畫眉已亮開了嗓子,婉轉多變的樂曲響徹了原野。

鹿王銳角在沉思中蘇醒,將凝著鮮血的頭顱扭轉過來,朝東方看了神聖的一眼,吼聲驟起。在雄壯、威武的吼聲中,舉蹄飛奔,奔向母鹿群。

鹿王沿著母鹿群跑了一圈又一圈,時而還邊跑邊撒著尿液,像是在畫圈。這時,它的義眼深深地翻開,露出黑色的邊眶,滲出一種特殊氣味的漿液。它將漿液蹭擦在樹幹上。顯然這是表示圈地,對占有母鹿群的示威。

母鹿們停止了吃早餐,將視線轉移到鹿王的身上。隻有仔鹿們在無憂無慮地玩耍、吃草。

鹿王停下了。對著母鹿群不斷地吼叫,綿綿不絕,一浪高過一浪,像是在下達明確而莊嚴的旨意,宣布它們是自己的嬪妃,宣布將給予它們交配權,宣布規章秩序……

母鹿們隻是靜靜地聽著,似乎毫無表情。因為母鹿要到發情期,才允許鹿王交配;而它們的發情期卻又非常短暫,根據動物學家的研究,隻有幾小時。

嬪妃群小者有10多隻,大者有三四十隻。如此龐大的一個女兒國,給鹿王的統率、管理帶來了很多麻煩。

更有甚者,在鹿王爭霸戰中失敗的雄鹿們,或聚集一起,或單個隱居,但都隨時在勾引已被圈起的母鹿。

鹿王為了應付這種複雜的局麵,既要驅強敵於外,又要安定內部。因而在繁殖期的一兩個月內,它不吃不喝,成天奔波。以至於到繁殖期結束後,體重減了幾十千克。

它是用生命來履行鹿王的職責!

既然如此,雄鹿們為什麼又要去爭奪王位呢?鹿王為何要以生命為代價去履行職責呢?銳角第二年、第三年,又參加了新的鹿王的角逐,連禪三屆。

第四年,人們考慮到鹿群的基因需要多樣化,因而將它關到一個小圍欄中,不再讓它參加角逐鹿王。

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當新鹿王誕生之後,它並沒有圈定嬪妃群,而是如離弦之箭一般,怒吼著飛奔向銳角的囚禁地,用大角衝撞圍欄。

銳角聽到蹄的敲擊聲,立即張開義眼,吼叫一聲,準備迎戰新的鹿王。

新鹿王因為未能和上屆鹿王角鬥而遺憾?還是英雄找不到敵手的孤獨感,抑或是那種打敗天下無敵手的驕傲?這為研究動物行為的專家們帶來了極大的誘惑和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