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在泉,客氣勝則清涼之氣動於下部,少腹堅滿而頻頻腹瀉;主氣勝則病腰重,腹痛,少腹生寒,大便溏泄,寒氣逆於腸,上衝胸中,甚則氣喘不能久立。
太陽在泉,寒氣複勝而有餘於內,則腰、尻疼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疼痛。黃帝道:對。
治法應該怎樣?岐伯說:上衝的抑之使下降,陷下的舉之使上升,有餘的折其勢,不足的補其虛,以有利於正氣的輔助,以適宜的藥食來調和,必須使主客之氣安泰,根據其寒溫,客主之氣相同的用逆治法,相反的用從治法。
黃帝道:治寒用熱,治熱用寒,主客之氣相同的用逆治,相反的甩從治,我已經知道了。應該用哪些適宜的味呢?岐伯說:厥陰風木主氣之時,其瀉用酸,其補用辛;少陰君火與少陽相火主氣之時,其瀉用甘,其補用鹹;太陰濕土主氣之時,其瀉用苦,其補用甘;陽明燥金主氣之時,其瀉用辛,其補用酸;太陽寒水主氣之時,其瀉用成,其補用苦。厥陰客氣為病,補用辛,瀉用酸,緩用甘;少陰客氣為痛,補用成,瀉用甘,收用酸;太陰客氣為病,補用甘,瀉用苦,緩用甘;少陽客氣為病,補用成,瀉用甘,耎堅用成;陽明客氣為病,補用酸,瀉用辛,泄用苦;太陽客氣為病,補用苦,瀉用成,!堅用苦,潤用辛。開發腠理,使津液和利陽氣通暢。黃帝道:對。
請問陰陽各分之為三,是什麼意思?岐伯說:因為陰陽之氣各有多少,作用各有不同的緣故。
黃帝道:何以稱為陽明?岐伯說:兩陽相合而明,故稱陽明。黃帝道:何以稱為厥陰?岐伯說:兩陰交盡,故稱厥陰。
黃帝道:氣有多少,病有盛衰,因之治療有緩急,方劑有大小,請問其中的一般規律怎樣?岐伯說:病氣有高下之別,病位有遠近之分,症狀有內外之異,治法有輕重的不同,總之以藥氣適達病所為準則。
《大要》說,君藥一,臣藥二,是奇方的製度;君藥二,臣藥四,是偶方的製度;君藥二,臣藥三,是奇方的製度;君藥二,臣藥六,是偶方的製度。所以說:病近的用奇方,病遠的用偶方;發汗不用奇方,攻下不用偶方;補益與治療上部的方製宜緩,補益與治療下部病的方製宜急。急的氣味濃厚,緩的氣味淡薄。方製用藥要恰到病處,就是指此而言。如果病所遠,藥之氣味經中道者,當調劑藥食的時間,病在上可先食而後藥,病在下可先藥而後食,不要違反這個製度。所以適當的治療方法,病位近用奇方或偶方,宜製小其方藥之量;病位遠而用奇偶之方,宜製大其方藥之量。方劑大的是藥味數少而量重,方製小的是藥味數多而量輕。味數多的可至九味,味數少的可用兩味。用奇方而病不去,則用偶方,叫做重方;用偶方而病不去,則用相反的藥味來反佐,以達治療之目的。所謂反佐,就是佐藥的性味,反而與病情的寒熱溫涼相同。黃帝道:對。
病生於風熱濕火燥寒的,我已經知道了。生於三陰三陽之標的怎樣治療?岐伯說:懂得病生於本,反過來就會明白病生於標,治療病生於本的方法,反過來就是治療病生於標的方法。黃帝道:對。
六氣的勝氣,怎樣候察呢?岐伯說:當勝氣到來的時候進行候察。清氣大來是燥氣之勝,風木受邪,肝病就發了;熱氣大來,是火氣之勝,燥金受邪,肺病就發生了;寒氣大來,是水氣之勝,火熱受邪,心病就發生了;濕氣大來,是土氣之勝,寒水受邪,腎病就發生了;風氣大來,是木氣之勝,土濕受邪,脾病就發生了。這些都是感受勝氣之邪而生病的。如果遇到運氣不足之年,則邪氣更甚;如主時之氣不和,也會使邪氣更甚;遇月廓空的時候,其邪亦甚。重複感受邪氣,其病就危重了。有了勝氣,其後必然會有複氣。
黃帝道:六氣到來時的脈象是怎樣的?岐伯說:厥陰之氣到來,其脈為弦;少陰之氣到來,其脈為鉤;太陰之氣到來,其脈為沉;少陽之氣到來,其脈為大而浮;陽明之氣到來,其脈為短而澀;太陽之氣到來,其脈為大而長。氣至而脈和緩的是平人,氣至而脈應過甚的是病態,氣至而脈相反的是病態,氣至而脈不至的是病態,氣未至而脈已至的是病態,陰陽交錯更易的其病危重。
黃帝道:六氣各有標本,變化所從不同,是怎樣的?岐伯說:六氣有從本化的,有從標本的,有不從標本的。
黃帝道:希望聽你詳細地講講。岐伯說:少陽、太陰從本化,少陰、太陽既從本又從標,陰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其中氣。所以從本的化生於本;從標本的或化生於本,或化生於標;從中氣的化生於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