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陽一陰是陽明主病,二陽不勝一陰,則陽明脈軟而動,九竅之氣沉滯不利。三陽一陰為病,則太陽脈勝,寒水之氣大盛,一陰肝氣不能製止寒水,故內亂五髒,外現驚駭。二陰二陽則病在肺,少陰脈沉,少陰之氣勝肺傷脾,在外傷及四肢。二陰與二陽交互為患,則土邪侮水,其病在腎,罵詈妄行,癲疾狂亂。二陰一陽,其病出於腎,陰氣上逆於心,並使脘下空竅如被堤壩阻隔一樣閉塞不通,四肢好象離開身體一樣不能為用。一陰一陽為病,其脈代絕,這是厥陰之氣上至於心發生的病變,或在上部,或在下部,而無定處,飲食無味,大便泄瀉無度,咽喉是幹燥,病在脾土。二陽三陰為病,包括至陰脾土在內,陰氣不能至於陽,陽氣不能達於陰,陰陽相互隔絕,陽浮於外則內成血瘕,陰沉於裏則外成膿腫;若陰陽之氣都盛壯,而病變趨向於下,在男子則陽道生病,女子則陰器生病。上觀天道,下察地理,必以陰陽之理來決斷病者死生之期,同時還要參合一歲之中何氣為首。

雷公說:請問疾病的死亡日期。黃帝沒有回答。雷公又問。黃帝道:在醫書上有說明。雷公又說:請問疾病的死亡日期。黃帝道:冬季三月的病,如病症脈象都屬陽盛,則春季正月見脈有死征,那末到出春交夏,陽盛陰衰之時,便會有死亡的危險。冬季三月的病,根據天理,勢必將盡,草和柳葉都枯死了,如果到春天陰陽之氣都絕,那麼其死期就在正月。春季三月的病,名為“陽殺”。陰陽之氣都絕,死期在冬天草木枯幹之時。夏季三月的病,若不愈,到了至陰之時,那麼其死期在至陰後不超過十日;若脈見陰陽交錯,則死期在初冬結薄冰之時。冬季三月的病,表現了手足三陽的脈證,不給治療也會自愈。若是陰陽交錯合而為病,則立而不能坐,坐而不能起。若三陽脈獨至,則獨陽無陰,死期在冰結如石之時。三陰脈獨至,則獨陰無陽,死期在正月雨水節。

方盛衰論

本篇要點

一、從年老年少、四時季節等方麵討論了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逆從。

二、依據五行理論,闡述了五髒氣虛產生的夢境。

三、從診有十度談到診斷必須全麵掌握病情,綜合分析。

【原文】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黃帝答日: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

問日:有餘者厥耶?答日: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氣上不下,頭痛巔疾,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征,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

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

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其時則夢見兵戰。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此皆五髒氣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髒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盡人,人病自具。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常行,診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並合,診故不明,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恒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

起所有餘,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淨,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滑澀,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複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