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主地位,紛紛參與到爭霸戰爭中來,兩百多年間,諸侯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一百多個諸侯國已銳減到二十幾個了。
到了戰國初期,比較大的諸侯國隻剩下七個了,這七個國家分別是:齊、楚、燕、趙、魏、秦,史稱“戰國七雄”。秦國是七個諸侯國中最弱、最被別的諸侯國看不起的,年僅二十一歲的秦孝公即位時,麵對自己的處境和地位非常著急。
為了求得有識之士的幫助,他向天下發布了求賢令:“各個諸侯都看不起我們,這是秦國莫大的恥辱!有能出謀劃策讓秦國強大的人,我封給他高官,還賞賜給他封地。”
秦孝公的求賢令,引來了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商鞅來到秦國,與秦孝公長談三次,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秦孝公很想支持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圖強,但這有損秦國貴族的利益。為避免貴族們的反對、幹涉,秦孝公決定先召開宮廷辯論會,在辯論會上,商鞅舌戰群雄。秦孝公看到商鞅才華出眾,當時就任命商鞅為左庶長,主持變法。
獲得了秦孝公支持的商鞅,並不急於發布新發令,而是先到都城南門外,在門前立了一根木頭杆子。並且貼出告示,聲稱: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他十兩黃金。不一會兒,城門口就聚了好多人。大家都想得到金子,但沒有人相信這是真的,都怕扛了木頭又沒錢,自己挨累倒不要緊,關鍵是怕成了別人的笑柄。
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高到五十兩。可是賞金越高,大家就覺得不合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木頭。
俗語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過了一會兒,終於有個人從人群裏擠出來,他挽起衣袖,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扛到北門。商鞅立刻傳令賞給他五十兩黃金。
這事傳出後一下子轟動了整個秦國。
第二天,大夥兒又跑到城門口看有沒有木頭。大家沒發現木頭,卻看到了商鞅變法的新法令。法令裏有許多有利於窮人的條文,但沒有一個人懷疑這個法令的真實性。
於是,老百姓努力耕田織布,願意參軍打仗,靠英勇殺敵、多立戰功來贏得地位和財富。秦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太子的兩個師傅公然唆使太子犯法,結果商鞅以教唆罪對他們處以嚴刑。在商鞅的誠信態度下,秦國通過變法,變得強大了起來。
想要取信於人,首先你要相信自己能做到,並且一定要做到。變法更是如此。
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羅曼·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