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梁國誌教子(1 / 1)

梁國誌是清朝乾隆年間人,他從小就聰明好學。可是他家裏很窮,父親想讓他放棄學業,做些小生意來養家糊口。梁國誌為此苦苦哀求父親,讓他再讀幾年書。街坊鄰居見了,也覺得梁國誌不讀書太可惜了,就幫著說情,有的還願意幫他出學費。父親也盼著將來兒子能有些出息,家裏日子就好過了。於是就答應讓他繼續學習。

村子裏的鄉親們都是忠厚老實的人,心腸很好;雖然都不富裕,還是經常幫助貧困的梁家。

由於梁國誌從小就在這樣一個和諧友好的環境下成長,他從小就形成了善良、誠實、正直的品格。

公元1741年,年僅十七歲的梁國誌就中了舉人;二十四歲那年,他又中了頭名的狀元。梁國誌在朝廷當了官以後,不忘家鄉父老,經常用自己的俸銀為鄉親們辦事。無論在哪裏當官,他都替老百姓著想,受到老百姓的好評。

梁國誌不但學問高,人品好,而且還擅長書畫。他的兒子受他的感染,很小的時候就對書畫產生了興趣。

一天,兒子又拿著畫筆來找父親,還弄得滿臉都是墨汁。梁國誌見了就想笑,幫兒子擦了擦臉,然後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學作畫之前,要先學會做人,沒有人格的永遠也不會成為優秀的書畫家。”

兒子抬起幼稚的小臉,很疑惑地問爸爸:“畫畫兒就畫畫兒,和做人有什麼關係?”

梁國誌說:“一個真正的畫家,是用心在畫,而不是用筆在畫。如果你是一個誠實、正直的君子,你的畫也就會充滿正氣,讓人一看就覺得充滿靈氣。”

兒子眨眨眼睛,好像還不是很懂,於是梁國誌就講了宋朝有大奸臣秦檜的例子。他說:“秦檜其實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的書法相當好,可他是曆史上有名的奸臣,品行十分惡劣。他死了以後,人們一聽到他的名字就咬牙切齒地罵他,沒有人願意收藏他當時留下的書法作品,都認為留著他的字會帶來災難,他的作品不是被撕毀後仍到糞坑裏就是讓人用火燒掉。他的字現在留下的已經很少了,人們討厭他的字其實是討厭他這個人。”

兒子點點頭,好像聽明白。梁國誌又說:“誠信是做人的第一步,不說謊話、講信用的人,才會挺起胸脯光明磊落地作人。”

兒子聽了,牢記父親的教導,一生堅守誠信的品格,後來他真的成了當時很受人尊敬的著名畫家。

做學問、寫字、作畫,和做人都是一樣的道理,唯有人正,才能讓人相信你的作品也是正的。

舉大體而不記小事,另實效而不為虛名。——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