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要素”中最為重要的旋律,它有如下一些功能:旋律能模擬自然,如流水、鳥鳴等等。旋律也能反映生活,如它可以表現鍾表店裏的掛鍾、鬧鍾、小鍾和懷表,還能描繪鍾表店裏的工匠邊吹口哨邊開發條的場麵。旋律還可以表達感情,這是旋律最擅長的功能。旋律同樣可以塑造形象,這是對前三種功能的一種綜合。
節奏是旋律的骨架。它是組織起來的音的長短關係。節奏的律動來自生活,如走路、遊泳、打夯、鋤地,人體中的脈搏、呼吸、心跳,運轉的機器等等,生活的方方麵麵都包含著節奏的因素。雖然節奏有著紛繁的種類,但歸納起來不外乎長、短、長短結合三類。
和聲是指音樂中同時發響而又相互諧和的不同高低的音相結合所構成的多聲部。和聲的運用,能夠使主旋律具有立體感,如前所述,它可以不斷提供音樂發展的新穎基礎。
音樂語言知多少
文學家寫文章要有豐富的語言,音樂家創作音樂作品也要用音樂特有的語言。
旋律即曲調,是音樂的靈魂,是按一定的規律組織在一起的高低不同、長短不同、強弱不同的音的線條。音樂形象主要是通過旋律來體現。
節奏即音樂進行時的長短和強弱關係。隻有高低不同的音而沒有長短和強弱的區別就不能形成多變的曲調,因此,旋律本身包含了這一要素。節拍指強拍弱拍的有規律交替,有多種不同的組合方式,如4/4、2/4、3/4、6/8等等。
速度指樂曲進行時的快慢速度。
力度指樂曲的強弱程度。
音色指不同的樂器、不同的發聲以及它們不同的組合方式而產生的變化多端的聲音效果。
音區指一首樂曲從最高音到最低音所覆蓋的範圍大小。
和聲即兩個以上的音同時發聲。它可產生和諧與不和諧、穩定與不穩定,以及功能力度的明與暗、疏與密等等各種對比。
音樂語言還有調式、複調等。各種音樂語言相互配合,會使音樂作品產生千變萬化的表現力。
孔子學琴
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他不僅會音樂方麵的諸多技藝,如擊磬、鼓瑟、彈琴、唱歌、作曲,而且把音樂納入他的教育體係之中,所謂“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他把“樂”作為人生修養的最高階段,可見其重視的程度。
孔子在學習方麵是很虛心刻苦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等都是流傳數千年之久的至理名言。孔子既有此思想,同時也是身體力行的。
孔子從師襄子學鼓琴,琴曲名為《文王操》。孔子苦苦練習了數日,師襄子說:“可以益矣!”意思是說彈得可以了。孔子搖搖頭說:“我已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也。又練習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習其數’,可以了。”孔子說:“丘未得其誌也。”因而仍苦練不輟。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認為孔子所彈琴曲“已習其誌”,但孔子反複體會琴曲的內涵,鑽研技巧,直到文王的形象在琴曲中躍然而出,方始罷休。他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深深感動了師襄子,師襄子極其恭謹地避席而拜,表示他真誠的敬佩之情。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文化偉人孔子一則身教勝於言教的事例吧!
世界著名的序曲
羅西尼(意大利):《塞維勒的理發師》、《賽米拉米德序曲》。
勃拉姆斯(德國):《大學慶典序曲》、《悲劇性序曲》。
柴科夫斯基科(俄國):《一八一二年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
莫紮特(奧地利):《費加羅的婚禮》。
韋伯(德國):《自由射手序曲》(又名《魔彈射手序曲》)。
貝多芬(德國):《菲岱裏奧序曲》。
斯美塔那(捷克):《被出賣的新嫁娘》。
蘇佩(奧地利):《輕騎兵》。
門德爾鬆(德國):《芬格爾洞》(又名《赫布裏底島》)。
柏遼茲(法國):《羅馬狂歡節序曲》。
柏林卡(俄國):《魯斯蘭與柳德米拉》。
比才(法國):《卡門序曲》。
音樂是人生的藝術。
——施特勞斯
音樂是空氣的詩歌。
——保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