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剛愎自用(3)(2 / 2)

田成子就背上文書跟著他,到了客店裏,客店的主人對待他們很恭敬,趕緊獻上酒肉款待。

洪喬之誤

“洪喬之誤”表示受人之托,不重信義。則不論托人傳遞書信、攜帶衣物、傳達口信、或郵寄物書信等,凡傳遞不到,半途遺失等,均以“洪喬之誤”稱之。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任誕》。

晉代有一個人名叫殷羨,別字洪喬,原任京官,有一次奉命到豫章做太守。當殷羨首程赴任時,京都中有很多親友都托殷羨帶書信到豫章,當時殷羨不好當麵拒絕,但心裏卻非常不情願去為人傳遞書信。他來到一個名叫石頭的地方時,竟把所有的書信都投到河裏,並喃喃自語道:“讓它們沉到水底去也好,或是浮在水麵也好,我都不管,我殷洪喬不是甘心做替人傳遞書信的信差的。”可想而知,那些書信,被投到水裏後,當然不能夠到達收信人手裏。

侯門似海

“侯門似海”用以形容顯貴之家門禁森嚴,普通人無法進入。

此典出自唐代崔郊《贈去婢》詩:“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唐代時,有一位叫崔郊的秀才,他的姑母家裏有一位端莊美麗的使喚丫頭。崔郊很愛她,她也很敬慕崔郊。可是,崔郊的姑母不了解這件事情。由於家境貧困,姑母竟將這位婢女賣到了大官的府第中。

崔郊雖然非常想念她,但高官的府第門禁森嚴,普通人怎麼進得去呢?從此,崔郊一直沒見著這位心上人。有一年的清明節,崔郊偶然遇見了她,但她已是官家的人了,因而不敢和崔郊打招呼,崔郊也不敢向前問詢。兩人四目相對,竟如咫尺天涯。崔郊心裏非常痛苦,但又無法向人訴說,便寫了一首詩《送去婢》:“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後顧之憂

“後顧之憂”原意是外出時家中還有令人牽掛、憂慮之事。現在多用它形容來自後方的憂患,有時也指事後的憂慮。

此典出自《魏書·李衝列傳》:“高祖得留台啟,知衝患狀,謂右衛寧弁曰:‘仆射執我樞衡,總理朝務,清儉居躬,知寵已久。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無後顧之憂,一朝忽有此患,朕甚懷愴慨。其相痛惜如此。’”

李衝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宰相,受到孝文帝元宏的器重。李衝才智機敏,為官清廉,對朝廷忠心耿耿,因而得到朝廷上下的稱讚。他參與朝廷重大政事的決策、法令的製定,深得皇帝信任。皇帝獎勵他的功績,多次封官加爵,太後經常賞賜他珍寶禦物。可他決不貪婪,把錢財分給親戚朋友,連家鄉父老也得到過他的分賞,所以受到人們的讚揚。

李衝有一個遠房外甥,是孤兒,無人照看,從小住在他家裏。有一次,有人給李衝家送來一匹良馬,目的是求李衝給他找一個官做。正好李衝不在家,外甥便自作主張將良馬收下,也沒有告訴李衝。幾天以後,李衝見到這匹良馬,以為是家裏新近買來的,便騎它上朝。馬的主人看到李衝騎了自己送去的馬,可謀官的事隻字不提,於是認為上了當,就到處講李衝的壞話。李衝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後,大發雷霆,便將自己的外甥判了死罪。

孝文帝打算把京都南遷,大臣們都反對,可是皇帝不聽勸諫。李衝便耐心地規勸皇帝,講明利害得失,說服了皇帝。孝文帝幾次領兵出征,朝內大事全交付李衝。李衝處理得非常周全、縝密。由於勞累過度,李衝才四十歲,鬢發便已經斑白,身體衰弱,但仍然不辭辛勞,為朝廷出謀劃策。孝文帝也將他看成不可缺少的助手。

當時有一個叫李彪的人,初到京都時投奔李衝。李衝非常欣賞他,常在皇帝麵前推薦他,兩人關係也很親密。李彪後來當上了朝廷的中尉兼尚書,成了皇帝的近臣,非常自傲,一改過去的麵孔,對李衝也疏遠而且無禮,大臣們對他很是討厭。在皇帝南征離開京都時候,幾位大臣找李衝聯合控告李彪。李衝親自執筆,寫到李彪忘恩負義的地方,李衝氣得怒不可遏,一拳擊斷書案。因此生出急病,無法醫治,僅十餘天便死去了。

孝文帝聽到噩耗,悲傷不已,急忙回駕。他經過李衝的墓時,痛哭失聲,對大臣們說:“李衝清儉居躬,身負重任,因為有他替我主持朝政,我出征才沒有擔憂的事情,如今他死了,我以後依靠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