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桓公見鬼(1)(2 / 3)

此典出自《梁書·陶弘景傳》。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朝人,字通明。曾幫助梁武帝蕭衍(公元464~549年)推翻齊朝,建立梁朝,參與朝廷機密大事,被人稱作“山中宰相”。

在齊朝時,陶弘景也很受朝廷器重,身任諸位王子的侍讀,舉足輕重。然而,他卻閉門讀書,不與他人交往。齊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陶弘景上表辭官,得到皇上的準許。臨行時,公卿大臣都出來送行,盛況空前。

辭官後,陶弘景來到句容縣(在今江蘇省)的句曲山隱居。他總是說:“這座山下是道家的第八洞宮,名叫金壇華陽之天,方圓一百五十裏。從前,漢代鹹陽的茅盈和弟弟茅固、茅衷三人成仙得道,居住在這裏,所以當地人將山改名為茅山。”於是,他在山中修建館舍,居住下來,自稱為“華陽隱居”。

桓伊三弄

“桓伊三弄”形容舉止狂放,不拘禮俗。也可用以讚歎吹笛技藝高超。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顯貴,素聞王句,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晉人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桓伊很有才幹,曆任淮南太守、豫州刺史等官職。前秦皇帝符堅率軍南下攻晉時,桓伊與謝玄在淝水打敗秦軍,東晉才得以保全。桓伊因功被封為永修縣侯,晉號右軍將軍,賜錢百萬。他善於吹笛,藏有漢代蔡邕的柯亭笛,常常吹奏。曲盡一時之妙,被稱為江左第一。

晉代會稽人王徽之赴召京師泊舟於青溪側。他與桓伊素不相識,但早就聽說桓伊善於吹笛子。正巧,這時桓伊從岸上路過。王徽之在船上,有客人認識桓伊,便對王徽之說:“這個人就是桓伊。”王徽之便派人前去邀請桓伊,說:“聽說您善於吹笛,請給我吹奏幾曲,您願意嗎?”桓伊當時已經做了高官,十分顯貴,但他早就聽到過王徽之的大名,所以欣然同意,即便下了車,坐在交床上,取出笛子,為王徽之吹奏三曲。吹奏完畢,即乘車而去,兩人之間一句話也沒有說過。

雞口牛後

“雞口牛後”比喻寧可在小局麵中獨立自主,也不願在大局麵中任人支配。此成語也寫作“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此典出自《國策·韓策一》:“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曰:‘……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麵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

當時韓國實力衰弱,害怕遭到強大秦國的侵略,會被秦國並吞,因此韓王為了忍辱求全,便接受了秦國的屈辱條件,並表示向秦王臣服,以求維持現狀。蘇秦為了要勸韓王擺脫秦國的控製,認為雖然國小,也要爭取獨立自由的國際地位,因而說出“雞口牛後”一句話,一方麵譏諷韓王向秦國臣服,即如牛後一樣;另一方麵促請韓王振作,爭回自己的國際地位。

雞口是雞用來進食的器官,牛後是牛用來排泄糞溺的部分,二者相比,恰成一個極端強烈的對比:因為雞的身體很小,牛卻是龐然大物,用來進食的口雖小,可以有機會嚐到各種食物的美味;而排泄糞溺的器官雖大,卻是動物身體上最汙穢的部分。因此一般人都會抱著“寧為雞口,毋為牛後”的信念。

雞犬升天

“雞犬升天”比喻一個人得到好處連帶周圍的人也可沾光。

此典出自晉代葛洪《神仙傳·劉安》:“時人傳八公、安臨去時,餘藥器置在中庭,雞犬舐啄之,盡得升天。故雞鳴天上,犬吠雲中也。”

漢代淮南王劉安喜好道術,他雖然身居諸侯要職,卻非常尊崇道人方士,因此,他的門下有數千名方士。後來,有八位方士來見劉安,並向他傳授道術,以使劉安全家白日升天。

當時有人傳說,八位方士和劉安一家人在升天之際,把煉丹藥用的器皿放在庭院裏,雞犬吃了以後,也得到了升天的道術,都跟著劉安升天了。因而,人們聽到雞在天上鳴,狗在雲中叫。

棘刺母猴

“棘刺母猴”這個典故說明:不管騙子如何掩飾,總是會露出破綻的。

此典出自《韓非子》:“燕王征巧術人。衛人曰:‘能以棘刺之端為母猴。’燕王悅之,養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試觀客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觀之,必半歲不入宮、飲酒、食肉,雨霽日出,視之晏陰之間,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見也。’燕王因養衛人,不能觀其母猴。鄭有台下之冶者謂燕王曰:‘臣為削者也,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於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鋒,難以治棘刺之端。王試觀客之削,能與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謂衛人曰:‘客為棘刺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觀見之。’客曰:‘臣請之舍取之。’因逃。”

一次,燕王招攬天下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