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衛國人前來應召,自我吹噓說:“我能把細小的棘刺尖端雕成一隻母猴。”燕王一聽,非常高興,便用五乘的俸祿供養他。
過了一段時間,燕王對那個衛國人說:“我想看看您雕刻的棘刺母猴。”那個衛國客人煞有介事地說:“大王要想看它,必須提前半年不進內宮,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肉,選擇雨過日出,似晴似陰的一瞬間,才能看到這個棘刺母猴。”燕王聽了,覺得難以實現,隻好繼續供養他,卻一直看不到他的作品。
後來,一個在宮廷幹活的鄭國鐵匠知道了這件事,便對燕王說:“我是打製刻刀的工匠。據我所知,所有小巧的物品都要用刻刀削刻,而要刻的東西都必須大於刻刀的刀刃。現在,那個衛國人說的棘刺尖端,其實連刻刀的刀鋒都容不下,又怎麼能雕出東西來呢?所以,請大王隻要觀察一下那個衛國人的刻刀,就能夠知道他能不能雕刻了。”燕王恍然大悟,說:“有道理!”
於是,燕王召來那個衛國人,問:“你用什麼東西在棘刺上雕刻母猴呢?”那個衛國人回答說道:“用刻刀呀。”燕王說:“那讓我見識一下你的刻刀吧。”那個衛國人說:“請允許我回房間把它取來吧。”於是,他便乘機逃走了。
季孟之間
“季孟之間”指稱上下之間的中間等級。
此典出自《論語·微子》。
公元前509年,孔子來到齊國,想得到齊景公的重用,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齊景公有些為難,不知如何是好。齊景公想到,魯國有兩個人,一個是季氏,為魯國的上卿;一個是孟氏,為魯國的下卿。如果讓孔子像季氏那樣當上卿,其地位太顯赫了,不太合適;如果讓孔子像孟氏那樣當下卿,其地位又有些低了,幹不了什麼事,孔子也不一定願意。
齊景公談到對孔子的禮遇時,說:“要像魯君對待季氏那樣對待孔子,我做不到,我隻能用比季氏低一點,而又比孟氏高一點的待遇對待他。”接著又說:“我老了,不能用他了。”於是孔子便離開了齊國。
季子投師
“季子投師”諷刺了盲目推崇、幼稚可笑之人。
此典出自《權子·吾師》。
商季子特別愛好道學,他帶著很多盤纏,遊學四方,隻要碰上戴黃帽子的道士,便會施禮求教。
一個狡詐的騙子為了謀取他的旅資,就騙他說:“我是一個得了真傳的道士,隻要你跟著我雲遊,我就傳授給你。”於是季子便真誠地跟著騙子走了。騙子一直沒有找到下手的機會,而季子又不時催促他傳道。
一天,兩人來到江邊,騙子一見機會來了,就騙他說:“道就在這兒了!”季子忙問:“在哪兒?”騙子說:“就在這條船的桅杆頂端,你隻要親自爬上去就能得到了。”季子把錢袋放在桅杆下,急忙抓住桅杆往上爬,騙子在下麵連聲催喊道:“上!上!”季子爬到桅杆的頂端,無法再往上爬了,恍然大悟,抱著桅杆高興地歡呼:“得道了!得道了!”騙子乘機拿著錢袋逃走了。
季子從桅杆上下來後,依然歡躍不止。旁觀的人說:“傻瓜,那是個騙子,早把你的錢拿走了!”季子說:“那是我師傅,這也是他在教我啊!”
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意思是指以往做錯的事不再追究。
此典出自《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春秋時期,魯國的君主魯哀公問孔子的弟子宰我,應該用什麼樹木製作土地神的神主。宰我回答說:“夏朝人用鬆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栗木意思是指人民害怕得戰戰栗栗。”孔子聽到宰我的回答,非常不滿,便責備宰我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再規勸了,已經過去的事不用再追究了。”
另外在《舊唐書》中也有“既往不咎”的故事: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淵派大將李靖到夔州進攻梁國。軍隊到達硤州時,被梁國部隊阻擊,無法繼續前進。李淵以為李靖留戀硤州,不肯前進,於是下令處死李靖。都督許紹千方百計替李靖說情,李靖才免於一死。
後來,冉肇則出兵襲擾夔州,李靖帶領八百士兵迅速攻占冉肇則營地,殺死冉肇則,俘虜五千人,取得很大勝利。李淵聽到這個消息,異常欣喜,他嘉獎李靖時說:“過去的錯誤不再追究,那些舊事我早已忘記了。”後來李淵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公元621年,李靖率軍從夔州順流而下,圍攻江陵,梁國蕭銑投降。
見不逮聞
“見不逮聞”意指親眼見的不及過去聽說的好。後人常用這句成語形容一個人徒有虛名。
此典出自《新唐書·文藝上·崔信明傳》:“世翼覽未終,曰:‘所見不逮所聞!’投諸水,引舟去。”
唐代時,有一個名叫崔信明的人,喜歡寫詩作文,偶爾也能寫出一句兩句的好詩,比如他寫的“楓落吳江冷”一句,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讚揚。揚州錄事參軍鄭世翼讀到這句詩以後,非常賞識崔信明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