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桓公見鬼(2)(1 / 3)

有一次,鄭世翼坐船在江上遊玩,恰巧崔信明也在江中遊玩。兩船相遇時,崔信明求見,鄭世翼一問才知道眼前這位人物就是崔信明,便和他攀談起來。鄭世翼說:“崔君的‘楓落吳江冷’一句寫得妙極了,不知還有沒有新作?崔信明聽到鄭世翼誇獎自己,十分高興,於是立刻拿出一大堆詩稿讓鄭世翼看,鄭世翼翻看幾頁,見寫得平平淡淡,再往下看,簡直看不下去,對崔信明說:“今天我所見的比過去聽說的差多了。”說完,他把詩稿往江裏一扔,命人開船,頭也不回地離去了。

見怪不怪

“見怪不怪”表示看到怪異的事物,鎮靜自若,不大驚小怪。

此典出自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所引《見異錄》:“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傳說,魏元忠沒有做大官的時候,家境貧寒。有一天,丫頭正在煮飯,忽然來了個老猿為她看火。她感到非常奇怪,連忙跑去告訴魏元忠。元忠鎮靜如常地說:“老猿知道我沒有什麼仆人,所以來幫我的忙。”一次,元忠大呼一個老仆,老仆沒有答應,一隻狗卻答應了。元忠並不奇怪,反而說:“這真是一隻孝順的好狗啊!”又有一次,元忠獨坐,有一群老鼠恭恭敬敬地站在他麵前。元忠也不覺得奇怪,反而說:“你們是餓了想吃東西吧?”有一天,深更半夜,忽然有幾個婦女出現在元忠床前。元忠不但毫不驚詫,反而對她們說:“你們能把我抬到院裏去嗎?”於是那幾個婦女就把元忠抬到院裏去了。元忠又說:“你們能不能把我抬回堂屋去?”婦女們又把元忠抬到了堂層。元忠又說:“你們能不能把我抬到街上去呢?”那幾個婦女這次沒有再把元忠抬到街上去,隻是向元忠行了一個禮就走了。臨走時婦女們說:“他是一個好人,我們不要戲弄他了!”為此,有人就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見巧之狙

“見巧之狙”比喻買乖弄巧,往往事與願違。

此典出自《莊子·徐無鬼》:“吳王浮於江,登乎狙之山。眾狙見之,恂然棄而走,逃於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抓,見巧於王。王射之,敏給搏捷矢。王命相者趨射之,狙執死。”

這段話意思是說:

吳王乘船在江上遊覽,下船後登上到處是猴子的山上。成群的猴子看見了吳王,都慌忙地逃到深深的叢林中去了。這時卻有一隻猴子不但不走,反而像蛇一樣靈活,上竄下跳,向吳王表現它的靈活敏捷的身手。吳王用箭射它,它卻非常敏捷地將飛快的箭抓到手裏。吳王命令隨從人員一齊射它,於是猴子立刻被亂箭射死了。

焦湖廟祝

“焦湖廟祝”告訴人們,美滿幸福的生活是通過辛苦勞動創造出來的,好逸惡勞,坐享其成,隻能是夢幻一場。

此典出自《搜神記》。

焦湖廟裏有一個玉枕頭,枕上有個小孔。當時,單父縣有個在此經商的人,名叫楊林,來到廟中祈福。廟中巫祝問他:“你願意結成一樁美好的姻緣嗎?”楊林一聽,高興地說:“非常願意!”於是巫祝讓楊林依枕而睡。

楊林恍恍惚惚進入夢中,隻見亭台樓閣,富麗堂皇。趙太尉坐在堂上,對他殷勤相待,並且把女兒嫁給了他。

婚後,夫妻恩愛,連生了六個兒子。六個兒子長大後都做了秘書郎中。

楊林享受榮華富貴,過了幾十年都沒有回家的意思。忽然一覺醒來,他睜眼一看,原來自己還在玉枕旁邊。

樂此不疲

“樂此不疲”意思是說對一件事物發生了興趣,樂在其中,不覺得疲倦。

此典出自《後漢書·光武帝紀》:“皇太子見帝勤勞不怠,承閑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願頤愛精神,優遊自守。’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東漢的光武皇帝,九歲的時候死了父母,成了孤兒。他是在叔父家長大的。劉秀小時候做事非常勤快,非常喜歡種地的事情,他的哥哥伯升常常因此嘲笑他。

劉秀後來當了東漢的皇帝,做事仍然非常勤勉,當時戰亂剛剛平息,天下百姓都盼望安居樂業。劉秀深知人民非常厭惡打仗,因此除非遇到特急情況,他很少在朝廷上談論戰爭的事情。一次,太子請教他如何攻戰。劉秀回答他說:

“春秋時期的衛靈公,有一次問孔子打仗的事情,孔子說:‘關於祭祀、禮儀方麵的事情,我還常常聽說過;至於軍旅之事,我可沒有學過!’,我看你也是這樣,戰爭的事情不是你應該接觸的。”

劉秀每天處理朝政,一絲不苟。從天亮開始,一直到天黑才罷手。他還經常與大臣、公卿、將軍們一起談論治國的方法,談到半夜才去睡覺。太子看到父親如此操勞,就勸他說:

“您雖然有大禹、湯武那樣的賢明,但是卻沒有黃帝、老子那樣的養性之福,希望您愛惜自己的身體,保養好精神。”

劉秀說道:“雖然我如此操勞,但卻覺得非常快樂,不覺得疲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