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桓公見鬼(2)(3 / 3)

馮諼到了鹹陽,對秦昭襄王說:“如今天下有才幹的人,不是投奔秦國就是投奔齊國了。上秦國來的都想叫秦國強,齊國弱;上齊國去的都想叫齊國強,秦國弱。可見當今之世,不是秦國得天下,就是齊國得天下,這兩個大國是勢不兩立的。”秦昭襄王聽了他的話之後,跪下來說:“先生有什麼計策能叫秦國強大呢?”馮諼連忙把他扶起來,請他坐下,說:“齊國把孟嚐君革了職,大王知道了嗎?”秦王裝模作樣地說:“我是聽說了,可是卻不太清楚。”馮諼說:“齊國能夠有今天,全仗著孟嚐君。如今齊王聽了謠言,革了他的官職,收回了相印。以怨報德地對待孟嚐君,孟嚐君當然也怨恨齊王,大王趁著他怨恨齊王的時候,抓緊時間把他請來。如果他能夠給大王出力,還怕齊國不來歸附嗎?齊國一旦歸附,天下可就是秦國的了。大王如果現在打發人用車馬帶著禮物上薛城去請他,還來得及。萬一齊王反悔,再拜他為相國,齊國可就又要跟秦國打起來了。”

這時候正巧樗裏疾死了,秦王正要找人才,就聽從了馮諼的勸告,打發使臣帶了十輛車馬,一百斤黃金,用迎接丞相的儀式到薛城去迎接孟嚐君。

馮諼來不及去報告孟嚐君,就急急忙忙地一直到了臨淄,求見齊閔王。他對齊閔王說:“齊國跟秦國是勢不兩立的兩個大國,誰要是得到人才,誰就能夠號令天下。我在路上聽說秦國暗中去拉攏孟嚐君,打發使臣帶了十輛車馬,一百斤黃金,用迎接丞相的儀式上薛城去請他。要是孟嚐君真的當上了秦國的丞相去號令天下,臨淄、即墨不就危險了嗎?”齊閔王還真沒有想到這一點,焦急萬分地說:“怎麼辦呢?”馮諼說:“不能再耽誤了,趁著秦國的人還沒到,趕緊先恢複孟嚐君的官職,再加封給他一些土地,孟嚐君一定會樂意,他做了相國,難道說秦國沒得到大王的同意,就可以隨便接走別人的大臣嗎?”

齊閔王答應重新重用孟嚐君。可是他嘴裏雖然是答應了,心裏頭還有點疑惑。他暗中打發人到邊境上去打聽秦國的動靜。派去的人剛到邊界上,就看到來了一隊人馬,一問果然是來接孟嚐君的。他就連夜趕回臨淄,向齊閔王報告。齊閔王連忙吩咐馮諼帶了節杖去接孟嚐君來做相國,另外又封給他一千戶的土地。等到秦國的使臣到了薛城,孟嚐君已經官複原職了。秦國的使臣白跑了一趟,而秦昭襄王隻怪自己晚了一步。

早已散了的門客一聽說孟嚐君又當上了相國,於是爭先恐後地又都回來了。孟嚐君跟馮諼說:“哼!他們還有臉來見我?”馮諼說:“人情本來就是這樣的。倒不如好好地招待他們!”孟嚐君向馮諼拜了一拜,說:“先生的話沒錯。我就收留他們。”

孟嚐君官複原職以後,秦昭襄王接連打敗了韓國和魏國,占領了好幾百裏土地,就認為秦國不應該再跟其餘的六國平起平坐。七國的諸侯都稱為“王”,怎麼能夠分別出來呢?秦昭襄王要把“王”改稱為“帝”,可是他又不敢單獨行動,於是就在公元前288年,打發使臣到齊國去,請齊閔王也稱為“帝”:秦王號令西方,稱為“西帝”;齊王號令東方,稱為“東帝”。這樣秦國和齊國就能平分天下了。齊閔王聽了秦國使臣的話,猶豫不決,就問孟嚐君。孟嚐君說:“諸侯沒有不恨秦國的,大王千萬別跟他一塊幹。”

過了一個月,秦國又打發使臣來約會齊國一塊去打趙國。可巧蘇秦的兄弟蘇代從燕國到齊國來。齊閔王問他對於改“王”為“帝”和進攻趙國的意見。蘇代說:“秦國隻請大王稱帝,本來是尊重貴國。不答應呢,得罪了秦國;答應呢,可就得罪了諸侯。我想還不如答應秦國所給的‘帝號’,可暫時不要公開稱呼。先讓秦國稱帝,如果秦國稱帝之後,諸侯不反對,大王再稱‘帝’也不晚。說到去打趙國,實在沒有理由。趙國離秦國近,離齊國遠,大王要是幫秦國去打趙國,即使打了勝仗,得到土地也是秦國,對齊國有什麼好處呢?要打還不如去打鄰近的宋國。宋王無道,宋國的人都管他叫‘暴君’。大王要打宋國,一來有征伐暴君的名目,二來有擴展土地的好處,這是一箭雙雕的事情。”齊閔王讚成蘇代的話,接受了帝號,不過沒有公開使用,準備去打宋國的暴君。後來“東帝”、“西帝”的稱號用了兩個月,就都取消了,仍然恢複了“秦王”、“齊王”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