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皆獲元珠(1)(1 / 3)

“皆獲元珠”這個典故告訴人們,那些自以為是、盲目樂觀,又不許別人批評的人是很難有所進步的。

此典出自《叔苴子·外篇》:“昔人聞赤水中有元珠也,相與泳而探之。維時有探得螺者,有探得蚌者,有探得石卵與瓦礫者,各自喜為獲元珠也。象罔聞之,掩口失聲而笑。人攻象罔,象罔逃匿皇帝所,三年不敢出。”

從前,人們聽說赤水中有大寶珠,於是便成群結伴地潛入水中打撈。有人撈到了螺,有人撈到了蛤蚌,也有人撈到了卵石和瓦片。一個個喜笑顏開,都以為自己獲得了寶珠。象罔聽說這件事以後,忍不住捂著嘴笑出聲來。這些人都火冒三丈,一齊圍攻象罔。象罔嚇得逃到皇帝那裏躲起來,三年都不敢露麵。

嗟來之食

“嗟來之食”比喻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此典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周朝時候,齊國發生了饑荒。有個叫黔敖的財主,裝模作樣的在路上擺了食物,說是要施舍給饑民吃。一會兒,有個饑漢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黔敖左手端了吃的,右手捧了喝的,眼睛望著天空,吆喝著對他說:“咳!看你餓成這個樣子,拿去吃吧!”那餓漢張大眼睛瞧了瞧黔敖,氣憤地說:“我正是因為不吃這種吆喝著給我的東西,所以才餓成這個樣子。你快拿回去吧!”最後這個餓漢餓死了。

疥瘡五德

這則寓言說明仁、義、禮、智、信,本是禮教的最高準則,但有時卻受到極大的貶低。

此典出自《事林廣記》。

陳大卿患了疥瘡病,他的上司譏笑他。

陳大卿說:“您不要恥笑。這種病有五種美德能夠稱道,在所有的病症之上。”

上司問他,說:“有哪五種美德呢?”

陳大卿說:“這話不好說。”

上司說:“不要緊,你就說說看。”

陳大卿說:“這種病不害到人臉上,是仁呀;喜歡傳染給別人,是義呀;讓人用手來抓撓,是禮呀;生在手指關節縫裏,是智呀;定時發癢,是信呀!”

上司聽了陳大卿的這番話,便大笑起來。

巾笥藏之

“巾笥藏之”用以說明把珍貴的物品珍藏起來。

此典出自《莊子·秋水》:“楚王巾笥而藏之於廟堂之上。”

有一天,莊子悠然自得地在濮水邊釣魚,正在這時,楚王派使者來到莊子身邊,勸他出來做官。由於莊子痛恨現實,消極無為,要求絕對自由,因此對此很不滿意。他手中拿著釣竿頭也不回地說:“我聽說楚國有個神龜,死了三千多年了,‘楚王巾笥而藏之於廟堂之上’(意思是:楚王把烏龜殼放在竹筐裏,然後用布蓋上,把它放在廟堂上)。你說這烏龜是寧願死了把骨頭留著受人尊敬呢,還是願意拖著尾巴在汙泥中生活呢?”楚王的使者說:“當然願意拖著尾巴在汙泥中生活啊。”於是莊子告訴他們說:“說得沒錯!你們回去吧,我也願意拖著尾巴在汙泥中生活。”楚王的使者隻得掃興而歸了。

金鼓齊鳴

“金鼓齊鳴”形容聲勢浩大的熱烈場麵。

此典出自這句成語是從古代戰爭中“鳴鼓而攻”和“鳴金收兵”引申而來的。

古代,分別以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種材料製作樂器,稱為八音。軍隊用的樂器,一般以金(銅)製的打擊樂和革製的各種鼓為主。古代行軍作戰都離不了“金”和“鼓”。命令進攻,就擊鼓為號;命令退卻,就鳴金為號。這種軍令在各種軍隊中基本通行。但是為了壯聲勢、助軍威,戰鬥中也有“金鼓亂鳴”的,如《水滸》第七十七回就有“看看近夜,隻聽見四邊喊聲不絕,金鼓亂鳴。……”

錦衣夜行

“錦衣夜行”比喻應該讓大家知道的美好事物卻沒有讓大家知道。

此典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項羽在鴻門把劉邦放走以後,懊悔不已,又想起劉邦可能要攻占鹹陽,心中更加惱怒。一怒之下,他便帶領軍隊攻打鹹陽。占據鹹陽後,他殺了秦降王子嬰,燒毀了秦朝宮殿,把宮中的珍寶財物搶空了,才帶著軍隊,準備東歸。當時有個名叫韓生的人對項羽說:“關中這個地方東有函穀關,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山河四塞,四麵都有險要的地方可以據守,並且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真是一個建都的好地方啊!”項羽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意思是:升了官,發了財不回家鄉顯耀一番,就像穿著非常漂亮的錦繡衣服在夜裏行走一樣,會有誰知道呢?”韓生說:“我聽說楚人‘沐猴而冠’,如今看來,果然如此。”項羽聽了惱羞成怒,就把韓生投入沸水鍋內煮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