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囊飯袋
“酒囊飯袋”指隻會吃喝、不會做事的人。
此典出自漢代王允《論衡·別通》:“腹為飯坑,腸為酒囊。”
《荊湖近事》:唐末,馬殷據湖南,稱楚王,奢侈僭傲,諸院王子,仆從赫,文武之道,未嚐留意,時謂之“酒囊飯袋”。
五代時,有一個人姓馬名殷,最初在唐代武安節度使劉建鋒部下做一名指揮官,後來劉建鋒被部下殺死了,馬殷便被推薦,做了統帥;直至朱溫篡取了唐家的天下,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又把馬殷封為楚王,占據了相當於現今湖南和廣西東北部的一部分土地。馬殷是個隻知享受、昏庸無能的人,當時的人們都藐視他,替他取了一個綽號,叫做:“酒囊飯袋”,意思是說:他隻配盛著酒和飯,其他的一切他都不知道。
楚人養狙
“楚人養狙”比喻群起反抗,往往會使不勞而獲者活活餓死。
此典出自《鬱離子》。
楚國有個靠養猴子過日子的人,人們都稱他為“狙公”。每天早晨,他必須在院子裏組織分派群猴服勞役,讓老猴子率領著它們到山裏去采摘野生的果實,他收取十分之一給自己吃。有的猴子交不足數,他就用鞭子抽打它。群猴都怕吃苦挨打而惱恨,但是誰也不敢違抗命令。
有一天,一個小猴子對大家說:“山上的野果是主人栽種的嗎?”
眾猴回答說:“不是的,那是天生的呀!”
小猴又問:“不通過他就不能去采摘嗎?”
眾猴說:“不是的,誰都可以去采摘。”
小猴說:“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受他的奴役呢?”
小猴的話音未落,眾猴便都醒悟了。那天晚上,眾猴看到狙公睡著了,就砸破柵欄,搗毀木籠,拿走狙公積蓄下來的果實,手拉手地跑到樹林中去,再也沒有回來。
狙公最終被餓死了。
橘化為枳
“橘化為枳”比喻環境的變化對人和事物的影響。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春秋時代,齊國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名叫晏嬰,字平仲,在齊景公時做宰相。平時生活非常節儉,不吃肉,他的妻子不穿漂亮的衣服。自己一件狐皮衣穿了三十年卻不更換。一生為國聲名顯赫。一次,他出使到楚國去,楚王事先和群臣想出了一個侮辱他的計策。
晏子到達楚國那一天,楚王擺設酒宴。酒過三巡,兩個吏役綁了一個人走到楚王麵前。楚王問道:“被綁的是什麼人,犯了什麼罪呀?”吏役答道:“是齊國人,犯了盜竊罪。”這時,楚王以輕薄的眼光看著晏子說:“難道齊國人天生就愛盜竊別人的東西嗎?”晏子看出了楚王的心思,於是不慌不忙地答道:“大王,我曾經聽人講過:橘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是橘,生長在淮河以北則是積。這兩種植物樹葉一樣,但果實的味道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完全是水土環境不同的緣故。現在這個人,他在齊國從來不盜竊,一來到楚國,就幹起這種勾當來,難道是楚國水土環境讓人喜愛盜竊。”楚王被晏子辯駁得無言以對,原本想奚落晏子,占點便宜,沒想到卻討了個沒趣。
舉扇一揮
“舉扇一揮”形容傲慢的態度。
此典出自《南史·蕭子顯傳》:“(蕭子顯)頗負才氣。及掌選,見九流賓客,不與交言,但舉扇一揮而已。”
南朝梁國有一個人叫蕭子顯,是朝廷大官。他居官顯赫,又有才氣,因而很傲慢。他負責選擇官吏,接見各種各樣的賓客的時候,他從不與人交談,隻是舉起手中的扇子揮一揮而已。
舉世矚目
“舉世矚目”形容某一重大事件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
此典出自《莊子·逍遙遊》:“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