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皆獲元珠(1)(3 / 3)

又見《左傳·定公十四年》:師屬之目。

又見《國語·晉語》:則恐國人之矚目於我也。

晉國派鞍克為元帥率兵去攻打齊國,大夫士燮作先鋒,在齊國的鞍地大敗齊軍,凱旋回國。鞍克先進城,士燮後進城。士燮的父親士會見了士燮就對他說:“兒呀,你知道我是多麼渴望見到你呀!”因為按照慣例,先鋒必先行,士會見先來的是鞍克,因此心中為他兒子的存亡擔心,所以才這樣說。士燮回答說:“這次出兵,鞍克是統帥,打了勝仗回來,應由他領先進城;假如由我先進城,恐怕國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我身上了,因此我不敢逾越分位。”士會聽了,對他兒子的謙讓,稱讚不已。

孔子斷糧

這篇寓言指出,隻看表麵現象,仍會陷於主觀片麵;還需全麵了解情況,深入調查研究,才能掌握事物的真實情況。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任數》。

孔子被困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路上,連野菜湯也喝不上,七天沒有吃一粒飯,餓得實在是無計可施,隻好白天睡大覺。

顏回出去討米,得到了一點,拿回來煮飯吃。快要煮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從鍋裏抓起一把米吃掉了。孔子假裝沒有看見。沒多久飯煮熟了,顏回端著飯送給孔子吃。孔子站起來說:“今天我夢見了死去的父親,應該祭奠他,飯要幹淨,然後才好祭奠。”顏回答道:“不行。剛才煤灰掉進鍋裏,扔掉可惜,我就抓起來吃了。”孔子感歎地說:“人所相信的是眼睛,但是有時候眼睛也不可相信;所依靠的是心,然而有時候心也不足以依靠。弟子們記住,了解人實在是不容易呀!”

枯梧不祥

這則故事表明為人忠與不忠,主要就看有無私心。

此典出自《列子·說符》:“人有枯梧樹者,其鄰父言枯梧之樹不祥,其鄰人遽而伐之。”

鄰人父固請以為薪。

其人乃不悅曰:“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與我鄰若此,其險豈可哉!”

有一個人家裏有一棵幹枯了的梧桐樹,鄰居的老大爺對他說幹枯了的梧桐是不吉利的,於是那個人便立刻砍掉了那棵幹枯的梧桐樹。

這時,鄰居的老大爺執意要求那個人把枯樹送給他當柴火燒。

那人聽了很不愉快地說:“鄰居的老大爺隻是想找柴火燒,才讓我砍掉這棵樹的呀。我的鄰居這麼陰險怎麼行呢!”

哭母不哀

“哭母不哀”揭穿了一切偽善者的假麵具。

此典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東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

東鄰家的母親去世了,她的兒子哭得一點也不傷心。

西鄰家的兒子看見了,回家告訴他的母親說:“母親,你為什麼不早點死呢?我一定哭得非常悲痛!”

凡是盼望母親早點死的人,即使母親死了也不會悲慟的。

酷信風水

“酷信風水”用以諷刺那些滿腦子迷信思想的人。

此典出自《笑林》。

有個人特別迷信風水,動不動就要去問陰陽先生。

一天,這個人在牆根底下坐著,忽然牆壁倒塌,把他壓在底下,他急忙大喊救命。

家人就對他說:“您暫時忍耐一下,等我去問一問陰陽先生,今天能不能動土?”

狂奴故態

“狂奴故態”用以比喻狂士放蕩不羈、蔑視權貴的老脾氣。

此典出自《後漢書·嚴光傳》:“霸得書,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態也。’”

嚴光,字子陵,別名遵,東漢會稽餘姚人。年輕時就很有名氣,與光武帝(劉秀)一同遊曆求學。光武帝即位後,嚴光就改名換姓,從此隱居起來不再露麵。光武帝思慕他的賢德,派人畫形圖貌去尋訪他。後來,齊國報告說:“有一個男子,身披羊皮襖,在澤中釣魚。”光武帝覺得那個釣魚人一定是嚴光,於是準備好可以安坐的車子,和黑色、黃赤色的幣帛,派使者去請求嚴光。使者去請了好幾次,嚴光才答應前來。光武帝把他安置在守衛京師的屯衛兵大營中居住,擺設好床褥,由掌管禦膳的官吏按時送菜送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