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皆獲元珠(2)(2 / 3)

齊國、燕國、無終國的兵馬大敗山戎。山戎的頭目密盧拋下馬、牛、羊、大豆、帳篷等不少物品,以及從燕國擄獲的財物和青壯男女,向北方奪路逃去。山戎的老百姓投降了。齊桓公一心想收服山戎,囑咐將士們不許殺害他們。山戎人沒料到打了勝仗的齊桓公會這麼厚待他們,感動得幾乎落淚。齊桓公問他們:“你們的首領逃到哪兒去了?”他們老老實實地說:“到孤竹國借兵去了。”齊桓公和管仲決定繼續往北前進,去征服孤竹國。

中原的大隊人馬到了孤竹國附近的地方,就遇到山戒的頭目密盧和孤竹國的大將黃花帶領的人馬,齊桓公又打了勝仗。他看看天已經很晚了,就下令紮營歇宿,打算第二天再去攻打孤竹國。到了一更時分,齊國的士兵帶著孤竹國的大將黃花來見齊桓公。齊桓公看他手裏提著一顆腦袋,就問他:“你來幹什麼?”黃花跪在地上,獻上首級,說:“我們的首領答裏嗬不聽我忠告,堅持要跟山戎明來暗往。這下我們吃了敗仗,答裏嗬帶著全國老百姓,逃到沙漠去請救兵。我就殺了山戎的首領密盧來投降,情願在您手下當個小兵。現在如果您要去追趕答裏嗬,我可以帶路。”齊桓公和管仲仔細審視那個首級,又叫將士們認一認,斷定了那真是密盧的腦袋,齊桓公於是把黃花留下。第二天,齊桓公和燕莊公跟著黃花進了孤竹國的都城,那裏果然是一座空城。齊桓公就吩咐燕莊公帶著燕國人守住孤竹國的都城,自己率領其餘人馬跟著黃花去追趕答裏嗬。

黃花在前麵帶路,中原的隊伍跟隨在他的後麵。到了傍晚時分,他們來到一個地方,當地人叫它“迷穀”,又叫“旱海”,一眼望去,看到的全部是白茫茫一片平沙,根本分不出東西南北。中原人哪兒見過這番景象?一時全驚慌失措,迷了路。

好不容易,天亮了,可是又有什麼用呢?眼前還是白茫茫的一片,道路在哪兒呢?最嚴重的是,在這渺無人煙的沙漠裏連一滴水都沒有。大家又渴又累,彼此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突然管仲雙掌一拍,他向齊桓公說:“聽說老馬能認路,無終國和山戎毗連,那地方的馬都來自漠北。咱們可以挑出幾匹無終國的老馬,讓它們帶著我們走,說不定能找到一條出路。”齊桓公說:“那就試試看吧!”他們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走在前頭。這幾匹老馬果真領著大隊人馬走出了迷穀,回到原來的路上,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

樂羊食子

這則曆史傳說故事諷喻了“有功而見疑”的主題。

此典出自《說苑·貴德》:“樂羊為魏將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懸其子示樂羊。樂羊不為衰誌,攻之愈急。中山因熟其子而遺之。樂羊食之盡一杯。中山見其誠也,不忍與其戰。果下之,遂為文侯開地。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樂羊作為魏國的將領,率兵去攻打中山國。他的兒子就在中山國內,中山國人便把他兒子綁起來懸掛在城門上,以此來威脅樂羊。樂羊看了,根本沒有減弱鬥誌,反而更加猛烈地攻城。中山國人便把他的兒子烹煮了,然後送給他吃。樂羊毫不猶豫地吃下了兒子的肉。中山國人看到他攻城的決心,便不忍心再和他爭戰了。樂羊最終把中山國攻滅,給魏文侯開拓了疆界。但是,魏文侯嘉賞樂羊的戰功後,卻懷疑起他的忠心來。

累見不鮮

這個典故比喻事物經常看見並不新奇。“數”和“屢”、“累”都是表示次數之多,所以“數見不鮮”、“屢見不鮮”意思一樣,可以通用。

此典出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一歲中往來過他客,率不過再三過,數見不鮮,天久慁,公為也。”

楚漢相爭時,有一個能言善辯的人叫陸賈,經常跟隨在劉邦手下,擔負著出使諸侯做說客的使命。劉邦死後,陸賈辭官回家,居住在富裕的雍州縣。陸賈有五個兒子,都已經長大成人,陸賈便將自己的財產分給他們,讓他們成家立業。他自己則經常坐著車子,帶著十幾名歌舞彈琴的侍者,還帶著一把十分貴重的寶劍到處遊玩。他和他的兒子們約定,經過他們其中的任何一家時,那一家必須供應他和他的隨從足夠的酒食,十天輪流一次。如果他死在哪一家,寶劍、車騎和隨從就全部歸哪一家所有。陸賈對兒子們說:“我一年中常來常往,你們每次都要準備新鮮的食物招待我,不要以為常見就覺得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