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則誠年輕的時候,離開家鄉,外出求師,跟義烏一位名叫黃縉的老師學習。那時私塾的學生,總把經書讀得滾瓜爛熟,唯獨高則誠的心思不放在這上麵,卻喜歡與民間藝人交往。因此遭到一些同窗的歧視,學習還未期滿,他就告辭回鄉了。
高則誠走後,黃縉老師走到他的書房,偶然在壁櫃裏發現一部《琵琶記》的草稿,隨手翻翻,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越看越放不下手。後來,當他看到《琵琶記》的主人公趙五娘“糟糠自厭”、“代嚐湯藥”、“祝發買葬”等折時,被趙五娘那善良、勤勞、堅韌的美德所感動,眼淚撲簌簌地滴到稿子上。這時,窗外一陣急雨,把黃縉老師猛然驚醒,才想到學生已經走了。於是立即叫書童準備好酒肴和筆硯,一同冒雨去追趕高則誠。
二人追呀追呀,一直追到離義烏城十裏的長亭。正巧,高則誠在這亭裏避雨。他一見黃縉老師淋得渾身稀濕,吃了一驚,連忙上前作揖施禮道:“老師,您今日冒雨趕來,有何要事吩咐?”
黃縉老師氣還沒喘完,便開口說:“我在壁櫃裏看到你寫的《琵琶記》了,真是奇文。我教書教到兩鬢生霜,從未碰到像你這樣有才華的學生。所以今日冒雨趕來,略備酒肴,為你餞行。”一邊說,一邊叫書童把帶來的酒肴擺在石桌上,為高則誠斟滿酒,自己也斟了杯,說:“我們坐下來邊吃邊談吧。”
高則誠萬分激動,回答道:“老師如此稱譽,學生實在擔當不起!”
黃縉老師說:“有什麼擔當不起?老師還要向你請教呢。我過去看了不少傳奇,總不及你寫的《琵琶記》打動人心。不知你是怎樣寫出來的?”
高則誠謙虛地說:“這都是老師教導之力。學生記得老師曾經說過,愛國詩人陸遊告誡他幼子有兩句話:‘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我不過仿照陸遊的話,跳出書本的圈子,多關心老百姓的疾苦,注意把老百姓的苦樂寫入作品而已。”
黃縉老師聽了頻頻點頭,舉起酒杯欽佩地說:“要跳出俗套,談何容易!可見你是個有心人嗬。來,喝一杯。”
師生兩人喝了一杯酒以後,又斟滿一杯酒,談得更酣暢了。黃縉老師抹抹生霜的兩鬢說:“你的《琵琶記》中,不僅用精雕細琢的筆法刻畫出蔡伯喈、趙五娘等人的心音、狀貌,而且語言生動流暢,曲調和諧多變化,合乎人物的身份,對此有何訣竅?”
高則誠連忙欠身說:“學生並無訣竅,隻是多交幾個民間藝人朋友,虛心拜他們為師。在《琵琶記》的三百零三段唱詞中,他們幫助我搜集了二百三十個曲調,我每寫好一折,總把草稿念給他們聽聽,或請他們試唱,幫助琢磨文字,直到琅琅上口為止。”
黃縉老師興奮極了,拍案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教書教到胡須都白了,還未見過像你這樣寫文章的,真是後生可畏啊!”他滿意地拈拈胡須,望著這個腳踏實地而又才氣橫溢的年輕門生,又一次高舉酒杯說:“你寫《琵琶記》能廣集民間精華,功莫大焉!來,祝賀你,再喝一杯!”
師生兩人越談越有勁。可是時間已經不早了,高則誠要上船趕路呢。最後,黃縉老師又為得意門生斟滿第三杯酒,祝願說:“願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再喝完這一杯吧!”
師生喝過了三杯酒以後,黃縉老師叫書童拿出筆硯,讓高則誠用篆書在亭子的牆壁上寫了“三杯亭”三個大字,以紀念這次有意義的餞行。以後,人們就把這個亭子叫作“三杯亭”。
臨別時,黃縉老師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送高則誠到江邊。船開了,黃老師踮著腳凝望著漸漸遠去的帆影,感歎道:“沒有伯樂,就看不到千裏馬——要識得一個人難啊!”
陳國語 講述
舒良婭 搜集整理
(流傳在浙江溫州、義烏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