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解釋】
織布機唧唧地響著,木蘭正對著窗子織布。(忽然)織布機的響聲停了,隻聽到木蘭的歎息聲。要問木蘭在想什麼,在想念誰;(木蘭回答)沒有想什麼,也沒有思念誰。昨夜我看見征兵的文書,知道君王在大規模征兵。征兵的文書有十二卷,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我木蘭沒有兄長;我願意去購置鞍馬,從此代替父親去出征。
到東市買來駿馬,到西市買來鞍墊;到南市買來轡頭,到北市買來馬鞭。清晨辭別爹娘上路,傍晚宿營在黃河邊;聽不到爹娘的呼喚,隻聽見黃河流水的嘩嘩聲。早晨離開黃河趕路,傍晚便到了黑山頭;聽不到爹娘的呼喚,隻聽見燕山腳下胡馬的嘶鳴。
行軍萬裏奔赴戰場,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那樣迅速。北方的寒風中傳來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照在戰士的盔甲上。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鬥,多年之後才得勝而歸。
凱旋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封給功勳好多次,獎賞很多財物。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想做尚書郎,隻求賜給千裏馬,早日回故鄉。”
爹娘聽說女兒回來了,相互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窗戶梳妝打扮;弟弟聽說姐姐回來,忙著磨刀殺豬又宰羊。木蘭打開她東閣的門,坐在西閣的床上;脫下身上的戰袍,穿上舊時的衣裳;對著窗子梳理烏亮的長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花黃。出門去見昔日的夥伴,夥伴們都大吃一驚。在一起並肩作戰許多年,竟然不知木蘭是個姑娘雄兔的前腳總愛爬扒,雌兔的兩眼老是眯著。兩隻兔子在地上跑,又怎麼能分辨出哪個是雄哪個是雌呢
【解析】
本文出自南北朝時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木蘭詩》又稱《木蘭辭》,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也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它講述的是閨門女子木蘭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傑出的女性形象。在木蘭的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善良淳樸而又機智的美德;同時她喬裝十年、馳騁沙場奇跡般的經曆和全詩洋溢著的英雄主義精神,又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木蘭詩》可稱是古代文學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範之作。
這首詩產生於民間,詩的背景大約是北魏與柔然的一次戰爭,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雖有後世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的特色。
本詩的敘事有詳有略,對木蘭的從軍緣由、離別、辭官和述家都寫得比較詳細,淋漓盡致地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對出征前的準備和軍旅生活則寫得比較簡略,這種剪裁方式突出了人物的特征。敘事緊緊圍繞著木蘭是個女性英雄這一特點層層展開,對木蘭的歌頌,完全依靠情節的發展而自然流露。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致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
全詩語言上的特色是大量地使用排比句進行鋪敘,同時又與其他的修辭手段互相配合,極富情致。這些幾乎貫穿始末的排比句由於組織得巧妙,不僅不使人覺得呆板,反倒增加了語言的活潑明快,造成了一種獨特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為詩歌平添了許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