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等死模式”嗎?
有一個女孩,在第一次參加研究生考試失敗後,意外遇到一份不錯的工作,這個時候她就陷入了糾結中,是努力幹好這份工作呢,還是放棄工作繼續考研?選擇前者,她覺得很遺憾,因為她真的很想考研究生,可是選擇後者,她又害怕空努力一場又考不上,工作也丟掉了。為此,她已經糾結了整整半年。
有一天,她跟一個在第一職場網做職業規劃師的朋友說起此事,朋友問她:“去年考研,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學習?”她說:“去年每天大概用4個小時,持續3個月,最後考前突擊一周,最後差3分沒有考上。”
朋友又問她:“現在你每天為這件事糾結花費多少時間?”她說:“已經6個月了,每天都在想,上下班都在想。”
這位職業規劃師朋友立馬給她算了一筆賬。
去年準備考研的時間:4×3×30+(8×7)=416小時
糾結時間,按照每天糾結5小時來算:5×6×30=900小時
算完,職業規劃師朋友對她說:“花費時間來糾結是等待成本,而嚐試去做一件成敗未知的事情是穿越成本,你的等待成本已經是穿越成本的2倍了。”她還說,當一個人的等待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行動時所需要的穿越成本時,意味著他已經進入了“等死模式”。其結果就是,越等待越糾結,越糾結越沒有信心。
我們之中有很多人,是否也已經深陷“等死模式”之中了呢?我們不滿意自己的工作,想要跳槽,卻又害怕找不到更好的,如此糾結,日複一日。或者,我們想辭職創業,但又害怕創業失敗,於是上演一日又一日的糾結,結果工作上沒有提升,創業也仍然是一個夢幻。其實,與其花費時間來糾結,不如把這些時間用來行動,行動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捷徑。跟那些大有作為的人相比,我們一事無成歸根結底在於我們“沒有去做”。
比爾是美國費吉尼亞州的一位在校大學生,他的家境其實還算富有,但是去上大學時,他拒絕了父母的資助,隻帶了車費便出發了。
剛到大學,比爾就跑到一家餐廳,稱願意幫送外賣,因為當時學校內是不允許開餐廳的,餐廳都在學校附近。很快,比爾在很多家餐廳都談下了送外賣的服務,每一單外賣提成1美元。為了提高餐廳的銷量,比爾甚至用自己僅剩的30美元印製了宣傳單,不惜辛苦地跑遍了每一幢宿舍樓。
外賣銷售量迅速增長,比爾從一天拿30美元的提成增長到了每天200美元。可是,當這份工作做得如火如荼時,他竟然辭職不幹了。原來,他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拿著自己賺到的5000美元,收購大四將畢業學生的自行車,然後開了一個自行車“出租”公司,比爾以10美元一天的價格出租自行車,平常每天能租出去二十多輛,周末時自行車被一租而空。一年以後,比爾則正式成立了出租公司,業務也擴大到了周圍好幾個學校。
看到行動力有多重要了吧!行動力到底有多重要,馬雲也給出了答案。馬雲說,一個方案是一流的Idea加三流的實施,另外一個方案是一流的實施加三流的Idea,他會選擇一流的實施加三流的Idea。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缺乏行動力是拖延症的表現之一。在《戰勝拖拉》一書中,作者寫道:“我們真正的痛苦來源於因耽誤而產生的持續的焦慮,還來自於因錯失人生中很多機會產生的懊悔。所以,與其痛苦,與其懊悔,還不如現在就放手一搏。”
俗話說,沒有想不到,隻有做不到,不過,縱然你想得再好,如果不付諸行動,一切都是枉然。
4拒絕放棄,就會有超乎想象的美好在前方等著你
人生不能沒有夢,但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一定會有大大小小的困難在等待著我們,但隻要不放棄,就會收獲出人意料的驚喜。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美好。”這是馬雲說過的一句話,可謂是令人刻骨銘心。沒錯,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必定有很多的艱難險阻等待著我們,考驗著我們,隻有具備十足的毅力,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也依然對放棄說不,才能迎來勝利的曙光。
放棄自然容易,但放棄不僅拒絕了未來的種種可能,更是將以前的努力也化為灰燼。
堅持也許很難,但隻要扛過這難關,你會發現人生邁上了一個嶄新的台階,天空更美了,太陽更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