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捕捉雙翅目昆蟲(1 / 3)

介紹完了各種泥蜂幼蟲的食物後,應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在所有掘地蟲中,這些膜翅目昆蟲供應食物的方式是最奇怪的,它為什麼非要用這種方式呢?它何不先儲存足夠多的獵物,然後再把卵產在上麵呢?這樣就可以當即把蜂房封住而不必再回來了。為什麼這種膜翅目昆蟲非要這麼辛苦,在長達半個月的時間裏,不停地往返於地洞和田野之間,來回奔波,而且每次不論是到附近捕獵,還是把捕獲的獵物帶回來,它都拚命地在塌陷的沙土裏開辟通道呢?這裏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使食物保持新鮮的問題,這也是所有問題的關鍵,因為任何一種腐爛變臭的食物都是不能入幼蟲之口的,就像其他掘地蟲的幼蟲那樣,必須吃新鮮的肉,並且要保證獵物在幼蟲的整個發育期內都是新鮮的。

我們在前麵介紹節腹泥蜂、飛蝗泥蜂、砂泥蜂時可以看到,幼蟲母親在解決食物新鮮度的難題時,會提前在蜂房裏儲存下一定數量的獵物,並使獵物在整整幾個星期內都保持著絕對的新鮮,不對,應該說是使獵物保持幾近活著的狀態,雖然為了保證幼蟲的安全獵物必須一動不能動,但它其實並沒有真正死亡。幼蟲母親們用它那敏捷的生理學本領,創造了這一奇跡。它們根據獵物神經結構的分布特點,將帶毒的蜇針刺入獵物的神經中樞一次或多次,經過這番手術之後,獵物雖然一動不能動,但卻完好地保持著生命的特性。

現在,讓我們檢驗一下泥蜂是否也使用這種精妙的謀殺方法。

從即將進洞的掠奪者爪下奪來的雙翅目昆蟲,大多數都像死了似的,紋絲不動;某些昆蟲的腿偶爾還會輕輕抽搐一下,這是逐漸消失的生命所殘留的最後一絲活力。那些昆蟲其實不是被殺死的,而是被節腹泥蜂的毒刺麻醉的,通常表現出來的就是這種完全死亡的樣子。

所以,到底是活著還是死亡,是由獵物保存生命的方式決定的。

將飛蝗泥蜂捕獲的直翅目昆蟲、砂泥蜂捕捉的毛蟲以及節腹泥蜂捕捉的鞘翅目昆蟲放在一個小紙杯或玻璃管中,在整整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裏,這些獵物的肢體還能彎曲自如,顏色也還保持著新鮮,內髒還跟活著的狀態一樣。這些獵物並不是真正的死屍,隻不過是身體被麻醉了,再也無法蘇醒過來而已。而泥蜂的獵物—雙翅目昆蟲的反應則完全不同。比如尾蛆蠅、蚜蠅以及其他的雙翅目昆蟲,這些獵物的身色在剛開始時還比較鮮豔,可是不一會兒,華美的服飾就黯然失色了。某些虻,眼圈裏剛開始還有三條搶眼的紫紅色金邊,但是很快就褪了顏色,就像垂死之人在臨死之際目光突然暗淡下去了似的。所有這些或大或小的雙翅目昆蟲,如果堆放在紙袋裏,放在通風處,不出兩三天就幹化了,一捏就碎;如果為了避免氧化,將它們放在空氣不流動的玻璃管裏,就會發黴直至腐爛。所以,由此可以斷定,當膜翅目昆蟲把它們搬運到窩裏來的時候,它們已經死了,真真正正地死了。

即使有的獵物還存著一口氣,也用不上幾天甚至幾小時,這種垂死狀態就徹底終結了。可見,因為它們使用蜇針的本領不夠精妙,或者因為其他的某種原因,獵手把它的獵物徹底殺死了。

如果我們知道獵物在被捕捉時就已經徹底死了,那麼對於泥蜂采取這種手段的邏輯思維,誰會不大加讚歎呢?膜翅目昆蟲行事時,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進行,一步接著一步,環環相扣!幼蟲的發育期至少需要半個月時間,而食物儲存超過兩三天就會開始腐爛,所以不應該把所有的食物都一股腦兒儲存在窩裏,因此它們隻能不停地出去捕獵新的獵物,並且隨著幼蟲一天天長大,它們一天比一天更加忙碌,不斷為幼蟲捕捉新食物。為蟲卵準備的第一份糧食,食用的時間是最長的。因為新生的幼蟲要吃好幾天才能把獵物吃完,所以獵物的體積要小,否則還沒等幼蟲吃完,獵物的肉就開始腐臭了。正因如此,這隻獵物不能是碩大的牛虻、肥胖的蜂虻,而隻能是很小的小飛蠅或者類似的某種昆蟲。幼蟲十分柔弱,需要食用一些柔軟的食物,逐漸長大以後,所吃的獵物體積才可以逐漸變大。

母親離開時,一定會把洞口封上,這是為了防止幼蟲受到某種致命的侵害。不過,當膜翅目昆蟲帶著獵物回來的時候, 經常有某些恬不知恥的寄生蟲在一旁偷窺,此時,它是應該能夠迅速打開洞口的。然而,通常情況下,膜翅目掘地蟲建造地洞的土壤是比較堅硬的,所以無法迅速打開洞口。如果洞口開得很大,不論是用卵石還是用泥土堵塞起來,在打開時都會花費很大的力氣,用去很多的時間。因此地穴必須在土質十分鬆軟的地方挖掘,如果挖在幹燥的細沙中,隻要稍一用力就能挖開,在坍塌時又會自動把門堵住,就像浮動的地毯似的,用手卷起來就是一條通道,鬆開後又恢複了原形。這種十分符合邏輯的行為,是人類的理性推斷,聰明的泥蜂卻直接將其運用在了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