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對人類未來的預測(1)(3 / 3)

培養箱的濕度也至關重要。受精成功後,受精卵是否發生卵裂,或受精卵分裂的好與壞,有否變形等,都取決於箱內的濕度。可將幹濕泡濕度計放在箱內進行測量,濕度一般應維持在95%以上為好。為了保證這個濕度,要在二氧化碳箱內末層增設一個放超純水或蒸餾水的搪瓷盤,同時在試管周圍或培養皿內加設放水的裝置。

接觸卵子與精子的容器材質采用優質玻璃或優質塑料,要求清潔、無菌、無毒性。

以上條件具備後,將5萬~10萬個獲能精子與一個孵育成熟的卵子放在試管內,將試管放入二氧化碳培養箱內孵育15~18小時,用顯微鏡觀察是否受精。如看到卵子內有雌性原核與雄性原核形成,則表明試管內受精成功,該卵即為受精卵。

1978年,世界上首例試管嬰兒在英國誕生。

我國在1989年8月26日,曾接受試管生命術的徐某,也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順利生下了3胞胎試管嬰兒。這是在移植了4個胚胎後,有3個胚胎發育成功的結果。當天下午2時29分第一胎出生後,每隔1分鍾生出1胎,2時41分,3個男嬰全部順利降生,身體健康,體重分別為2650克、2210克和2225克。

試管嬰兒的出現表明,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又向前跨進了一大步,人的生殖,將打破千百年來的固有模式——精卵在體內受精,胚胎在子宮內孕育的自然過程,向著精卵體外受精,受精卵再移入體內孕育,即現已在世界上普遍實行的試管嬰兒技術發展。

未來,人類將向太空徙移

在論及人類太空生活之前,有必要談談人類遷徙太空的現實必要性。

誠然,“人往高處走”。人類有一種夢想的天賦,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到能夠進入太空實現自己夢想的時候,人類必然會選擇太空生活。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人類進入太空,開辟宇宙新疆域,也是迫不得已的一種無奈選擇。眾所周知,現代科技使人類的認知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空前便利,但是隨之而來也給地球的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的破壞,甚至成為給地球造成極不安全的因素。如可以使人類自我毀滅十幾次的核武器,臭氧層變薄甚至消失,地球變暖及沙漠化,資源匱乏,環境汙染嚴重等等。所有這些,在向我們人類敲響警鍾的同時也在快速地摧毀著地球。從這個方麵的意義上講,人類不向宇宙拓展空間,長久下去將無法繼續生存,就像一位未來學家所描述的那樣,如果人類今天不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將成為進化史上的失敗者,大自然將會與人類徹底斷交。而向太空移民在這種情況下就成為一項戰略之舉,既可以拯救高度科技化的人類,促使其走向更高的進化發展層次,同時也可以挽救已經快經不起折騰的地球。

另外,現在前衛的科學家有一種說法,所有生命都源於宇宙,也就是說,我們都是星球物質的產物(包括假如存在的外星人),都是運動中的宇宙的組成部分,人類向往並走向太空實際上是再回到自己的“老家”。同時,生命最根本的形式就是繁衍再生,一個星球再生的最終途徑就是將自己的種子撒向宇宙,這就是說人類走向太空遷徙出地球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和出路,隻是時間上遲早而已。

如果人類以後遷徙到太空,那麼將怎樣生活呢?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奧比爾向我們進行了很形象的展示。他說,那時人類將居住在人造太空體上,那裏跟地球一樣也有藍天,有新鮮的空氣,環境與我們地球很類似。每一個太空體上有能容納一萬人以上的空間,各自構成獨立的社會、政治、生活體係。太空體像其他星球一樣在空間懸浮,而太空體與太空體之間,都設有電訊聯係,無論其相處在什麼位置,都可以隨時進行聯絡,就像我們在地球上打電話一樣方便。太空體設在靠天然資源比較近的宇宙空間,完全依靠豐富的太空資源生活和工作。

以上所述,還隻是人類遷徙太空生活的第一步,而人類的終極目標還是在茫茫宇宙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的星球,遷徙入住。這個目標極其遙遠,實現的技術難度現在也無法逾越,但是,這必是人類今後的發展趨向以及最後歸宿。人類必將乘上自己的“諾亞方舟”,遷徙宇宙。

曆史發展已經清楚證明,人類智慧富於開創性。有史以來曆次的大遷徙證明了這一點,同時將人類文明帶到了更高的層次和境界。祖先能做到的,掌握了更高科技文明的人類後輩必然也會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在遙遠的或者不是很遙遠的未來,當人類的科學技術達到相應的水平,那時的人類必會在太空中找到自己相應的位置,像祖先那樣再次進行大規模的遷徙(這次是全人類的),來到屬於自己的歸宿地,並把文明發展到無與倫比的境地。

未來,人類將居住在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