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舞陽賈湖出土的骨笛的研究說明我國在8000年前已能用鶴的尺骨製成實用的吹奏樂器——骨笛,並能吹奏出完備的五聲音階、六聲音階和七聲音階,其準確度令人驚歎。在舞陽賈湖遺址經曆的千年間,骨笛由四聲、五聲、六聲至七聲多種類型,由簡而繁,正說明音樂發展的循序漸進,這是音樂發展的基本規律。但中國是最早認識這個規律的國家。
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為完整、而且現在還能演奏的樂器。這是20世紀音樂考古最重大的發現之一。這一發現對我國音樂史、樂器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我們對史前文明的認識。
龍之源
在自然界中還沒有一種生物能像龍那樣對中國的曆史和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以致在這個地球的許多地方,隻要提到“東方巨龍”,人們就會跟中國聯係起來。一曲《龍的傳人》在華人社會引起巨大的共鳴與反響,也說明了這一點。可是,龍是什麼?它又是怎麼產生的?人們頭腦中思考的問題,隻能通過考古工作尋找答案。20世紀中考古學家在田野發掘中找到的線索,使龍在中國古代曆史上的地位曾經產生過作用等等,有了進一步反映。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關龍的遺物是很多的。如很多銅器上有浮雕的龍形附飾或裝飾紋樣;漆器、瓷器上也常常見到龍的圖案紋樣;其他如帛畫、石刻及許多有紋樣裝飾的器物上,龍也經常出現。隻是它們大多是近三千年間的事。
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6000年前用蚌殼堆塑的龍虎圖案,形象十分生動。在三組堆塑中,編號為M45的一組,平麵長4米、寬31米,深05米。在這一範圍內,正中埋放一個高大的壯年男子,頭南足北。另有三個年令較小的死者,置於東、西、北三麵的壁龕中。在男子的左右兩側,各堆塑出一個動物形象的圖案:右側是龍,頭朝北、背朝西,長178米,作昂首、曲頸、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的形狀,頗似騰飛之形。左側是虎,頭朝北、背朝東,長19米,虎頭微低、圜目大睜,張口露齒、虎尾下垂,四肢交遞、如行走狀。虎圖案北邊,還有三角形蚌殼一堆;它的東部還有兩根人的頸骨。這是中國史前考古遺址中第一次發現龍的遺跡。1988年消息一經公布,加之當年是龍年,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報紙雜誌上出現一批討論文章,還召開龍文化學術討論會。“中華第一龍”的美譽也傳播到海內外。
人們對這一遺跡作了種種推測:有人說這是一座墓葬,中間的死者是墓主人,他用蚌塑的龍虎陪葬,說明死者生前具有很高的地位,應是氏族首領或部落酋長。有人進一步考證,說死者是顓頊或伏羲。有人認為龍虎圖案是上古圖騰,放入墓中是希望在另一個世界裏,能繼續得到它們的庇護。有人提出虎北邊的三角形蚌塑和人骨是北鬥,有天文學寓意,因而上述發現,實乃上古時代的星象圖。
也有的文章對龍的原形進行推測,認為自然界沒有龍這種動物,是人為地創造的一個形象,那就應該有原形。有說龍的原形是蛇;有說是鱷魚;有說是蜥蜴;有說是豬、馬、鹿、龜、蠶等等。有人認為源於雲霧、閃電的綜合體。有人說是馬、蜥蜴、蛇這幾種動物綜合而成,也有人說是鹿、魚、蛇的綜合體。還有人提出了模糊集合說:即龍是由上麵提到的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閃電、雲霧、龍卷風等自然現象集合而成的。
也有人對龍出現的社會原因與自然背景等作了分析。認為古人對自然界的無知,對自然力的恐懼,認為有一種具有非凡力量的東西存在,這種東西時隱時現、時大時小、變化無常,於是在想象中創造了龍,進而又予神化。至於自然背景,是進入全新世以來,地球普遍變暖,使地球上的冰山溶化。這使海平麵普遍上升,致使今天的平原地區中出現許多沼澤、湖泊。在這一背景下,龍這種神化的形象被人創造出來了。這裏,文獻記載有關龍的記述是很重要的依據。如《管子·水地篇》中講道,“龍生於水,被五色而遊,故神。欲小則化為蠶躅,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淩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淵”。《說文》還說“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凡此等等,說明龍的出現與水有密切關係,而且變幻莫測。當然,上麵這些說法,都是推測,正確與否,無從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