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考古與發現(2)(3 / 3)

半坡遺址出土的工具由石、骨、角、陶等製作而成。大量使用骨角類的工具,是半坡村落的特色之一。當時人們所使用的骨角器,主要是獸骨和鹿角製成,製作十分精美,從技術角度講,技術相當成熟。製作骨角器,一般要經過三道工序:先將骨角原料劈成或鋸成所要求的大概形狀,然後加以刮削,形成器物的雛形,最後進行磨光。

半坡出土的陶器,器類十分豐富和全麵,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一個完整的炊器、汲水器、盛儲器和隨葬器物的係統。其中,最具特點的是它的彩陶。

彩陶的製作過程中,繪彩是需要相當技巧的一項工作。繪彩所用的顏料,黑色多采用礦物質,紅色則為赤鐵礦。這些顏料都放在石臼裏麵用小錘磨成粉末。至於繪畫的工具,據推測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用類似毛筆的工具,或許使用鳥獸的羽毛,也可能是用柔軟的植物纖維,這樣才適於畫出各種粗細不同的線條;另一種可能是用比較硬的細小工具,因為有許多種紋樣,可以看出一道道粗細一致的細條。也有人認為這是用使用時間長而“禿”的筆來畫的。

彩陶上麵的花紋,是當時繪畫藝術的突出表現,它既代表了當時的藝術審美水平,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精神活動。彩陶的紋飾以幾何形狀的圖案為主,獨具特色的是動植物形象的象形類花紋。這類花紋的種類很多,有人麵紋、魚紋、鹿紋和其他鳥獸的形象。其中以魚紋比例最高,植物類的花紋相對較少,主要是象征草木和穀物叢生的圖案表現。幾何紋中也有很多具有象形的意義,比如方格形所組成的網紋,總是和魚紋對稱繪畫於器物內壁上,因此被認為是魚網的表現。很多三角形的幾何紋,根據考古類型學的排列,被看作是魚紋的逐漸變形。

裝飾品在半坡村落中也發現了很多,數量將近2000件。有發飾、耳飾、頸飾、手飾、腰飾等各種類別,還有一部分是鑲嵌用的小飾件。選材上十分多樣,陶、石、骨、角、牙、蚌、玉等等都有使用,最普遍的還是用陶。

半坡村落所屬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還沒有發現文字。但是在遺物中出現的各種簡單的刻畫符號,表明人們已經使用標記來表達他們對一些事物或事件的認識。這些符號,都是刻畫在同一類器物的同一個部位上,即飾有黑色寬帶紋或垂三角紋的直口陶缽,符號一般刻畫在缽的外口沿部分。在半坡一共發現了這樣的標本113件,大多數在居住區的文化堆積中獲得,大多是碎片,隻有兩件作為小孩子葬具的甕棺是完整器物。這些符號,形狀規則、筆畫簡單,分類分析後一共有22種,豎、橫、斜、叉等筆畫都已用到。符號被刻在特定的器物的固定部位,可能是這類器物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口緣部位又比較矚目的緣故。很多同類型的符號是出於同一個窖穴或同一地區,因此這種專門符號的使用者,可能是一個家庭、家族或是固定的個人。這種類型的符號不僅在半坡村落有發現,同屬仰韶文化的其他遺址也不斷出土,而且製作手法和符號形狀都是一致的。因此,這種刻畫符號在當時一個相當大的範圍內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由此也能看到當時社會的規模已超出一般的認識。很多學者認為,這些符號是當時人們對某種事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從中國文化發展曆程看,與文字有著密切聯係,很可能是中國古代文字的原始形態之一。從中可以看到,曆史記載在古史傳說時期,祖先使用“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的方式,是有其真實的曆史背景的。

通過對居住遺跡和墓地的分析,以及出土遺物的綜合考察,我們可以對半坡人的生產生活狀況進行複原。

當半坡人最初來到這片肥沃的土地時,他們首先是砍伐樹木、建造房屋,並按照不同的氏族來劃定自己的生活空間。各自的住屋,雖然排列不十分規則,卻有一定的方向和互相的聯係。為了保證全體人員的安全,在聚落四周挖掘了深而寬的壕溝,並有規劃的在東麵建立了製陶基地,在北麵開辟了公共墓地。

當時的生活主要還是依靠農業生產,同時也飼養家畜,狩獵、漁獵和采集在這樣的早期村落經濟中,仍然占有相當的比例。當時種植的穀物是粟,就是現在華北地區仍然盛產的小米。在村落中的很多窖穴裏麵,可以看到儲藏穀物的遺留。專家推測,當時種植粟類的主要原因和自然條件有關。這種作物比較耐旱,易於在黃土地帶生長,並且耕作技術簡單,產量多,能夠久藏不壞。關中的先民在不斷的實踐摸索中選擇了這種生計方式。蔬菜作物也已經成為培植的對象,根據陶質容器內遺留的種子所作鑒定,有芥菜、白菜等品種。

飼養的家畜中,主要有豬和狗兩種,羊、雞、牛等的骨骼數量較少,野生還是家養無法確定。狩獵和捕魚在當時的生計係統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彩陶中豐富的魚紋和網紋中,也能反映出當時人們對魚類的重視和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