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考古與發現(3)(1 / 3)

半坡村落的年代經過碳14的測定,大約是公元前4800年開始建立的,延續使用了將近500年的光景。能夠發現這麼早期的村落並了解它的社會狀況,無疑對於有史記載之前的史前史社會的研究有重要意義。在這之後,仰韶文化不同時期的村落遺址層出不窮,它們當中有很多比半坡遺址保存更為完整。但是,早在50年代,西方考古學還正在繼續文化史的建立工作的時候(西方嚴格說到60年代才有了從南美開始的聚落考古),中國學者能夠以今天所謂聚落考古的思想和方法來發掘半坡,無疑在中國考古學史上是個裏程碑。因此,半坡的發掘意義,不僅在於這個遺址具有相當豐富的學術研究價值,而且,這項工作本身在考古學史中同樣值得書上濃重的一筆。

長江文明的源頭——河姆渡

河姆渡文化因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而得名。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被學術界公認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它之所以重要,是這裏發現的大量栽培稻遺存,為我們展示一個早期稻作農業的圖景;這裏保存完整的木構幹欄式建築,讓我們得以了解南方中國建築特點的形成;最早的養蠶證據,最早的漆器,最早的水井……豐富的材料裏,全國之最,甚至世界之最屈指可數。更為重要的是,河姆渡遺址的發現,令長江史前文明得到了海內外學界的重視,中國古文明的另一個源頭從此進入了研究者的視線。

河姆渡遺址地處寧(波)紹(興)平原的南端,離曆史名城餘姚25公裏,百裏姚江像條蜿蜒的碧帶繞過這裏,與奉化江合流,最後注如入東海。1973年,餘姚縣的羅江公社為獲高產,決定在河姆渡村北建造防洪排澇的水站。當水閘基坑挖到3米多深時,發現了大量的黑陶片和木構件,還有一些動物骨骼和鹿角。人們出於對文物強烈的責任感,立即停工並將這一情況報告公社,隨後層層上報,得到省文化局的重視,決定由省博物館迅速進行搶救性質的發掘。

河姆渡遺址的發掘工作就這樣倉促開始了。這年夏天的第一次的搶救性發掘,麵積隻有幾十平方米。但是豐富的文化遺物已經令浙江學界興奮莫已——這是浙江境內當時知道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如此多樣的遺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同時,考古學家們也對周圍的地形環境進行了初步考察,經測算,河姆渡遺址的麵積超過40000平方米。姚江河道的形成比遺址年代要晚,因此衝掉了部分的遺址堆積。分布範圍如此之廣的遺址在當時的浙江,是絕無僅有的。

麵對這麼巨大的遺址,幾十平米的收獲顯然不足以窺其全貌。趁熱打鐵,這一年的年末,經國家文物局的批準,第一期的正式發掘開工。這一次的發掘麵積有600多平米。工作跨越了整個冬天,到第二年的1月份才告一段落。這次工作探明了河姆渡遺址四層文化堆積的特點和差別,這四層的劃分一直沿用到今天。除了出土人工遺物近兩千件外,還有大量的動植物遺存和整片整片的木建築遺跡。更為難得的是,在這次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栽培稻遺留。這一消息傳出後,立即在國內外的學術界引起了轟動。

隨後的幾年,浙江的考古學家轉入室內,開始對這次發掘的收獲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與此同時,各方麵的專家愈來愈認識到,要解決村落布局、文化內涵的變化等高層次問題,發掘麵積仍然不夠,實物資料還十分有限。1977年10月,國家文物局撥專款,河姆渡遺址的第二次正式發掘開始了。這次的發掘人員更多,發掘麵積達到2000多平方米。在發掘過程中,北京的許多老專家不畏路途遙遠,一次次親臨現場,指導工作。如果說在這之前,河姆渡遺址是浙江人心目中的驕傲,那麼從這一次發掘開始,它已經牽動了全國上下考古學與曆史學界的心。不負眾望的是,同前次發掘一樣,1977年的工作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材料,尤其是保存完好的稻穀、稻杆、稻葉和穀殼,顏色鮮黃,外形完整,還有一些稻穀與稻杆連在一起的稻穗。保存狀況簡直令古農史的專家不敢相信。

河姆渡遺址中如此眾多有機質遺存完好保存,要感謝大自然的力量。根據研究,這種罕見的保存狀況歸功於特殊的土壤條件和自然環境。由於遺址地下水位很高,有的文化層甚至低於今天的海平麵,文化堆積才得以長期浸泡在水中,隔絕了空氣,避免了細菌微生物的侵蝕;另外,文化堆積本身也功不可沒,由於堆積中夾雜大量植物莖葉、木屑一類的腐蝕質,令土壤呈弱酸性,具有了良好的防腐能力。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在這個遺址中見到大量的動植物、木構件遺存。它們和其他人工遺物一起,為史前史、農業史、建築史、藝術史,乃至古地理、古氣候及科技史等多種學科提供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並成為舉世矚目的重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