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盡人皆知的偉大作家老舍先生,有許多傑作被選入我們的課本。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學到的就不單單是文章中涉及到的那些知識,我們還可以通過賞析這些佳作獲得更多的精神財富。
《養花》是一篇很多人都很熟悉甚至能背誦的好文章。學習《養花》,我們了解了作者熱愛花草、熱愛生活的美好心靈。知道了作者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作者有腿病,寫作之中常常要借搬弄花盆舒活筋骨……可見,在賞析美文的同時,我們還能學習到作者的頑強的奮鬥精神。
(一)學會“選材”
老舍先生是世界知名的大作家,國家大事、世界見聞、朋友交往,可以寫的內容數不勝數,可偏偏把日常生活中“養花”當成文章內容選了出來,寫出了那麼高雅的意趣,寫出了那麼純潔那麼真實的內心感受。這就是我們要學的。一提起筆來,同學們常常就緊鎖眉頭,喊著“沒得寫”。其實,如果你靜下心來想想,生活中我們有自己的快樂與苦惱;有那麼多的夥伴與親人,並且時時都有交往,能夠當成寫作題材的東西並不少,隻是我們沒有像老舍先生那樣,把身邊的小事認真思考過,以致把很多好的材料丟掉了。
(二)學會“立意”
可能許多人都養過花或正在養花,可是把“養花”的深意說得那麼“透”,就不容易。老舍先生說:“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把養花的意思都說全了。這固然是靠對生活的熱愛,更是靠細心的體察與感受。日常中同學們誰沒有痛哭流涕過,誰沒有捧腹大笑過,無論是哭還是笑都一定是有原因的吧,也就是都有一個故事吧,有多少人抓住這個故事思考過呢?這就是我們寫文章時,隻能擺出個事,寫不出什麼含義的原因——因為思考得少。
(三)學會“表達”
老舍先生慣用北京話來寫文章,讓讀的人感到那麼親切而明白。《養花》一文就是像聊家常一樣,一層一層自自然然地寫出來,讓誰都覺著有趣味。寫文章沒有一成不變的格局和方法。結合要寫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關係數來安排文章層次,效果就會不錯。當然在字、詞、句方麵要下功夫,要踏踏實實一句一句寫清楚。你寫的時候思路是清晰的,別人讀的時候才好懂。
三、積累語言素材是必要的
讀懂了許多的文章,又從賞析中學習了不少巧妙的寫作方法。可當在書麵表達一試身手的時候,就出現了“詞到用時方恨少”的情況。這是大多數同學遇到或曾經遇到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須在平時注意語言素材的積累。
(一)閱讀過程中,不忘勤動手
把文章中的好詞好句摘抄下來,把好的章節或全篇收錄起來,或剪貼,或集冊,分門別類,由少到多,不斷存貯。你甚至可以把你摘抄的東西存入電腦,那查閱和使用就更方便了。
(二)貯存知識,厚積薄發
積存了詞、句、段,並不意味著你已經擁有它了,你還要不斷地反複地熟悉它,讓它成為貯存在你頭腦中的財富。
一旦觸景生情,想去描述那些對象時,頭腦中就能湧現出有關的詞、句、段,仿佛伸手就可以拿到一樣。這樣你就可以從中挑選,再度加工、結合,寫出自己的文章了。
(三)反複練習,大膽實踐
在寫作中要大膽試用你手中掌握的好詞語和佳句。
要在運用中進行比較,看是不是真的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以增強自己駕馭這些詞、句的能力。實踐的機會很多,像給班級黑板報、校刊、報社投稿,隻要你認真地去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將自己學到的語文知識、社會常識、科學知識大膽地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你一定會寫出好的稿子。循序漸進,是你提高寫作水平的唯一途徑。